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推薦用音樂滋養你的寶貝

當寶寶還在腹中, 不少媽媽就用聽音樂的方法進行“胎教”。 音樂有獨特的魅力和明顯促進智力發育的作用, 它對孩子的健康成長也有很大的幫助。

學習音樂, 並不是要孩子成為音樂家, 但是讓孩子學習音樂, 特別是學會欣賞音樂, 可以培養孩子的藝術修養, 豐富和美化孩子的精神生活, 給孩子送去歡樂。 讓孩子通過那美妙的旋律來感受美好的生活, 使孩子全面發展, 成為一個具有高度文化素養的人, 還可以提高孩子的聽覺感受, 促進情感體驗, 陶冶情操, 久而久之, 孩子的言談舉止變得文雅大方,

Advertisiment
還可使左右大腦平衡發達, 手指的運動, 也促進腦的發育。 所以, 學習音樂特別是學樂器的孩子更聰明。 許多學習優秀的孩子都學習過樂器。 當然, 對於3歲前的孩子來說, 學習音樂只是使孩子有一個初步的感性認識, 這就是讓孩子聽音樂, 學唱歌。

聽音樂

嬰兒腦部生長黃金時期

每個孩子都喜歡音樂,當孩子上床後, 給他輕放一首節奏平穩、親切溫存的《搖籃曲》, 孩子很容易隨著優美的樂聲進入甜蜜的夢鄉;當孩子遊戲的時候, 為他播一些歡快的、節奏鮮明的樂曲, 寶寶便會更顯活潑可愛。

人類的腦部發育在媽媽腹中時就已經完成了, 約在後3個月時, 寶寶的腦部發育快速成長, 如果這時外界的刺激越多, 寶寶的腦部發育也就越快。

Advertisiment
出生後又是一個腦部發育的黃金時期, 這時就必須給予寶寶不同的音樂類型, 刺激寶寶不同的腦部神經發展。

人的腦部由許多不同的腦神經結組成, 這些細胞與細胞間的媒介稱為突觸, 突觸開發的越多, 腦部發育也就越完整, 寶寶有3個時期生長最迅速, 一是胎兒時期最後3個月;二是18個月左右;三是3~4歲時。 這時的突觸正好發展到感受聲音的時候, 所以如果媽媽在這時給寶寶不同的音樂刺激, 就會刺激寶寶不同的突觸發育, 腦神經連結越多, 自然會提升寶寶的多元智慧。

胎兒在最後3個月時腦部發育十分迅速, 出生後又是腦神經刺激的時期, 如果剛出生的寶寶隔絕一切看的、聽的、感覺的刺激, 寶寶的腦部就會停止發育。

Advertisiment
這是因為寶寶在媽媽子宮裡時, 處於恒溫的狀態, 沒有外界的刺激, 腦神經的連結點沒有辦法鋪路線。 所以在一出生時, 就會強烈感受到擠壓產生的痛覺、光覺、聽覺、觸覺等感官刺激, 可以快速刺激神經及分泌系統。 所以自然產比剖腹產的寶寶, 接受的刺激較多, 腦部相對地也會發育得較快。

刺激人類腦部發育的動力有兩種:一為腦部荷爾蒙, 可以促進“神經細胞突觸生長因數”發展;二為外界刺激。 荷爾蒙是與生俱來的。 由外力刺激腦啡, 讓突觸發展的越多, 腦神經的連結也越多, 布的線路越密, 腦部也就發育的愈快。

莫札特音樂的確對寶寶的空間智慧有幫助, 原因大致是因為他的曲式均衡且對稱, 嚴謹的風格有一種格式美,

Advertisiment
而且有助於腦部的理性分析及認知的智慧。

聲音伴隨的刺激能夠發展嬰兒的聽覺神經, 但一定要悅耳的。 莫札特音樂有這些特質, 如果只聽單調且重複性很高的流行音樂, 不足以刺激寶寶腦部的發育, 必須要節奏多元的樂曲, 才能讓聽覺腦波交換,《雙鋼琴演奏d大調》、《第一號法國號協奏曲d大調》、《第39號交響曲降e大調k.543小步舞曲》等曲, 更是有這些特質, 適合寶寶聆聽。

在孩子3個月以前, 每天可定時給他放一些旋律優美的古典樂曲, 每次15分鐘即可。 孩子半歲左右, 播放音樂的時間可適當延長, 除了過於鏗鏘有力的和近乎瘋狂的樂曲不宜給孩子聽外, 從節奏輕快、富有生氣的到舒緩流暢、優雅動人的各種風格的都可以讓孩子聽一聽。

Advertisiment

學唱歌

幼兒腦部生長黃金時期

人在嬰兒時期, 腦細胞就對聲音有記憶, 所以要在3~4歲以前, 常常重複讓寶寶聽多種不同的音樂。 因為有環境的刺激, 智慧會往上提升, 9歲以前還有一波音樂性向發展時期。 所以能量儲存很重要, 媽媽給予寶寶充滿不同音樂的環境, 就等於讓寶寶儲存能量, 等到長大會顯現出當時儲存的能力。 如果錯過了以上3個時期, 沒有讓孩子接觸音樂, 即使日後強迫他去學, 也只會學習技能, 音樂的成就會受限了。

寶寶在18個月時, 對聲音有興趣。 在3~4歲大時, 突觸生長的很快速, 9歲時是音樂潛能發展期。 所以希望寶寶有音樂的性向, 就必須抓住關鍵時期, 使他接觸不同的音樂。 孩子就很容易對聲音熟悉,當然在音樂上會表現得比較好。

2~3歲怎樣進行音樂啟蒙教育?

讓寶寶從小接觸音樂,並不是要強迫他們學習技能,而是要從生活及遊戲中説明他們學習音樂,要配合一些音樂遊戲,刻意地、主動地啟發孩子對音樂的興趣,讓孩子積極的參與。

1、應該樹立正確的觀念,充分認識對孩子進行音樂啟蒙教育的重要性。孩子心理發展尚未成熟,難以接受複雜的知識結構,孩子生理發展也不成熟,神經、骨骼等沒有發育完善,不可能掌握高難度的技巧動作。因此,對孩子進行音樂啟蒙教育的目的在於為孩子打開音樂世界的大門,引導他們去觀察、欣賞五彩繽紛的音樂天地,從而激發他們對音樂的興趣和探究藝術奧秘的願望。

2、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對音樂的興趣,讓孩子多接觸音樂。早晨起床時,播放輕聲悅耳的音樂;遊戲時,配上活潑有趣的音樂;晚上睡覺時,放一段溫柔、安靜的搖籃曲。總之,要在生活中恰當地不斷提供音樂刺激,激起孩子愉快的情感,使孩子的音樂天賦得以很好的發揮。

3、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開展一些簡單、有趣味性的音樂活動,讓孩子主動參與,激發孩子參加音樂活動的願望。可選擇一些富有情趣的、歌詞生動的、孩子能理解的歌曲讓孩子學唱,如《小白兔》、《大公雞》等,還可教孩子拍拍手、跺跺腳來訓練孩子的節奏感。準備幾種樂器,如電子琴、揚琴、小鈴、鈴鼓等讓孩子去摸摸、敲敲、打打,感受不同樂器發出來的聲音。

4、經常帶孩子到大自然去感受音樂的美,聽聽鳥兒婉轉的叫聲、蟲兒唧唧的叫聲、呼呼的風聲、嘀滴答嗒的雨聲等,激發孩子對音樂的熱愛。

孩子兩歲以後,唱歌的興致會更高,而且具有了較強的接受能力。如果父母不教他唱兒童歌曲,他也會從街上、商店、電視、廣播等處學會唱流行歌曲。流行歌曲的詞不適合孩子演唱,也沒有兒童歌曲中具有的教育內容或生動有趣。所以,父母應為孩子選些兒童歌曲,教他唱。

孩子3歲時,就可以讓孩子接觸一些樂器了,不過孩子尚小,坐不住,理解力也差,還不宜學樂器。此時接觸樂器只是讓他先有些感性認識,調動他的興趣,可待他4歲左右再學。

再大一些,孩子開始學唱歌了,此時,播放些兒童歌曲能引起他極大的興趣,還可以訓練寶寶模仿唱歌。

對寶寶進行訓練

有目的、有意識的訓練,既考慮孩子的興趣和語言特點,又堅持由易到難的方法進行。在訓練時成人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1、樂曲的選擇應符合寶寶唱歌的特點,節奏要簡單,篇幅要短小,歌詞以象聲詞為最好,易引起寶寶模仿唱歌的興趣。

2、應化抽象為具體,並用遊戲的方式訓練寶寶模仿唱歌,如《小雞和小鴨》這首歌曲比較形象化,可先教會寶寶小雞和小鴨的動作:把雙手握在一起,伸出左右手的食指,兩食指並在一起做雞嘴;小鴨只需兩手心相對,手掌根靠在一起,讓一隻手的手指朝上,另一隻手的手指朝下,這就成了鴨嘴,還可以手指開合動起來,邊唱邊做動作,對寶寶的模仿有很大的幫助。

3、訓練的時間不宜過長,因為孩子的注意較差。

4、家庭式的音樂薰陶,如遇到有演唱會或電視歌曲比賽、卡拉ok等節目,可以與寶寶一起欣賞,同時進行啟發、引導模仿。

5、當寶寶在模仿唱歌時,不要打斷,應鼓勵繼續進行,並不斷地啟發和幫助,糾正姿勢。

幫助寶寶唱歌時掌握節拍

寶寶在唱歌中掌握不了節拍,究其原因有以下幾種:

1、能力限制 寶寶年齡小,對音樂的感受能力較弱,對節拍的強弱、快慢、高低等抽象概念不理解。

2、家庭影響 生長的家庭環境無音樂氛圍,父母缺乏指導意識。寶寶表現出唱歌的興趣,被父母扼殺,寶寶對音樂產生反感的情緒;父母雖發現寶寶對音樂有興趣,但苦於無能力指導,只能袖手旁觀。

3、教育上的問題

(1)父母選曲不當,節拍過於複雜,難度太大。

(2)單調枯燥的指導方法,寶寶不易接受。

(3)父母急於求成,態度過於嚴厲,寶寶因懼怕而喪失原有能力,顯得手足無措。

怎樣讓寶寶在唱歌中掌握節拍呢?

1、選擇適合寶寶能力的音樂,節拍簡單,歌詞與樂曲以一字一音為宜。

2、家庭環境因素:

(1)創設環境,培養興趣。如看音樂節目,聽錄音歌曲,唱卡拉ok。

(2)發現寶寶主動唱歌,不要制止、反對,父母應和寶寶一起唱,激發興趣。

(3)找資料學方法,有目的、有意識地對寶寶進行指導,發展節奏感。

3、父母要有正確的教育觀,耐心啟發誘導,不挫傷寶寶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

(1)讓寶寶在大自然中找聲音的節拍,如:敲門聲(篤篤篤×××)、汽車聲(嘀嘀××)、鬧鐘聲(滴答滴答××××)、鐘樓的打鐘聲(當-當,當-當,×-×,×-×)、自行車鈴聲(丁零,丁零,××,××)等。

(2)唱歌時按每一句的第一個音來拍打節拍,適合寶寶年齡的歌曲特點一般是第一音為重拍。在唱的過程中,父母和寶寶一起邊拍邊唱,幫助掌握節拍。

(3)注意隨機教育,在日常生活中,電視節目的歌曲可以讓寶寶伴奏,即打拍子,還可以用踏腳、拍胸、拍腿方法提高寶寶的律動能力。

音樂治療

當寶寶焦躁不安時,讓他多聽聽單純性的音樂,例如:水晶音樂、大自然音樂、民族音樂等,這些都可以安撫寶寶的情緒。儘量選擇較慢版且緩和的音樂,讓腦部注意力集中。可以選擇古典時期及浪漫時期的音樂,前者音樂均有一個完美的形式,例如:貝多芬、莫札特的作品,後者是可以抒發個人情感,變化性較多,可以啟發特定的情感,多為標題音樂,例如:舒曼、李斯特的作品。還有印象的音樂家的作品也很適合,例如:德彪西的《月光》就有漂浮的感覺,能夠穩定情緒。

如果是快版的音樂,適合寶寶早上起床的時候聽,振奮寶寶的精神,可讓人體的血液沸騰、心跳加快,這種類型的音樂,以銅管樂器較多。

從小聽音樂的孩子,穩定性會比較高,情緒的表達能力也會比較好,由音樂欣賞,說出心理的感覺,借此抒發孩子的情緒。

音樂智慧

多聽不同類型的音樂,能夠讓腦部突觸發育的越多,腦部連結也就越密。如果孩子協調性好、語言能力好,當然表達能力及反應也會比較快,人際關係也會好,這些都是相關聯的。如果孩子只固定聽某種音樂,就只會開發某部分的突觸,反映自然會比較慢。可以說,智慧是天生的,但不是遺傳的,這些是可以啟發的,從小只要儲存能量愈多,長大後表現得愈好。不要讓孩子太晚接觸音樂,會容易有排斥感,因為不熟悉就會對腦部沒有記憶的東西產生排斥。

貼心提示

音樂選擇悅耳的、精緻的放給寶寶聽,注意錄製及播放系統的品質,不要只注意到作曲者的好壞,忘記了演唱、演奏者及錄製水準,如果高品質,任何音樂都適合孩子聽。

智力啟發曲目

1、巴赫:第二號布蘭登保協奏曲。

2、巴赫:平均律第一卷c大調。

3、貝多芬:給愛麗斯。

4、海頓:第101號交響曲《時鐘》。

5、莫札特:a大調單黃管協奏曲。

6、莫札特:《小夜曲》。

7、莫札特:第二號法國協奏曲。

8、莫札特:鋼琴奏鳴曲。

睡眠音樂

1、巴赫:《耶蘇,眾人仰望之喜悅》。

2、巴哈:小步舞曲。

3、巴赫:第三號管弦樂組曲,歌調。

4、多芬:月光鋼琴奏鳴曲第二樂章。

5、貝多芬:悲傖鋼琴奏鳴曲第二樂章。

6、德彪西:月光。

7、舒曼:夢幻曲。

歌唱曲目

1、小小音樂家。

2、娃哈哈。

3、小白船。

4、小熊過橋。

孩子就很容易對聲音熟悉,當然在音樂上會表現得比較好。

2~3歲怎樣進行音樂啟蒙教育?

讓寶寶從小接觸音樂,並不是要強迫他們學習技能,而是要從生活及遊戲中説明他們學習音樂,要配合一些音樂遊戲,刻意地、主動地啟發孩子對音樂的興趣,讓孩子積極的參與。

1、應該樹立正確的觀念,充分認識對孩子進行音樂啟蒙教育的重要性。孩子心理發展尚未成熟,難以接受複雜的知識結構,孩子生理發展也不成熟,神經、骨骼等沒有發育完善,不可能掌握高難度的技巧動作。因此,對孩子進行音樂啟蒙教育的目的在於為孩子打開音樂世界的大門,引導他們去觀察、欣賞五彩繽紛的音樂天地,從而激發他們對音樂的興趣和探究藝術奧秘的願望。

2、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對音樂的興趣,讓孩子多接觸音樂。早晨起床時,播放輕聲悅耳的音樂;遊戲時,配上活潑有趣的音樂;晚上睡覺時,放一段溫柔、安靜的搖籃曲。總之,要在生活中恰當地不斷提供音樂刺激,激起孩子愉快的情感,使孩子的音樂天賦得以很好的發揮。

3、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開展一些簡單、有趣味性的音樂活動,讓孩子主動參與,激發孩子參加音樂活動的願望。可選擇一些富有情趣的、歌詞生動的、孩子能理解的歌曲讓孩子學唱,如《小白兔》、《大公雞》等,還可教孩子拍拍手、跺跺腳來訓練孩子的節奏感。準備幾種樂器,如電子琴、揚琴、小鈴、鈴鼓等讓孩子去摸摸、敲敲、打打,感受不同樂器發出來的聲音。

4、經常帶孩子到大自然去感受音樂的美,聽聽鳥兒婉轉的叫聲、蟲兒唧唧的叫聲、呼呼的風聲、嘀滴答嗒的雨聲等,激發孩子對音樂的熱愛。

孩子兩歲以後,唱歌的興致會更高,而且具有了較強的接受能力。如果父母不教他唱兒童歌曲,他也會從街上、商店、電視、廣播等處學會唱流行歌曲。流行歌曲的詞不適合孩子演唱,也沒有兒童歌曲中具有的教育內容或生動有趣。所以,父母應為孩子選些兒童歌曲,教他唱。

孩子3歲時,就可以讓孩子接觸一些樂器了,不過孩子尚小,坐不住,理解力也差,還不宜學樂器。此時接觸樂器只是讓他先有些感性認識,調動他的興趣,可待他4歲左右再學。

再大一些,孩子開始學唱歌了,此時,播放些兒童歌曲能引起他極大的興趣,還可以訓練寶寶模仿唱歌。

對寶寶進行訓練

有目的、有意識的訓練,既考慮孩子的興趣和語言特點,又堅持由易到難的方法進行。在訓練時成人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1、樂曲的選擇應符合寶寶唱歌的特點,節奏要簡單,篇幅要短小,歌詞以象聲詞為最好,易引起寶寶模仿唱歌的興趣。

2、應化抽象為具體,並用遊戲的方式訓練寶寶模仿唱歌,如《小雞和小鴨》這首歌曲比較形象化,可先教會寶寶小雞和小鴨的動作:把雙手握在一起,伸出左右手的食指,兩食指並在一起做雞嘴;小鴨只需兩手心相對,手掌根靠在一起,讓一隻手的手指朝上,另一隻手的手指朝下,這就成了鴨嘴,還可以手指開合動起來,邊唱邊做動作,對寶寶的模仿有很大的幫助。

3、訓練的時間不宜過長,因為孩子的注意較差。

4、家庭式的音樂薰陶,如遇到有演唱會或電視歌曲比賽、卡拉ok等節目,可以與寶寶一起欣賞,同時進行啟發、引導模仿。

5、當寶寶在模仿唱歌時,不要打斷,應鼓勵繼續進行,並不斷地啟發和幫助,糾正姿勢。

幫助寶寶唱歌時掌握節拍

寶寶在唱歌中掌握不了節拍,究其原因有以下幾種:

1、能力限制 寶寶年齡小,對音樂的感受能力較弱,對節拍的強弱、快慢、高低等抽象概念不理解。

2、家庭影響 生長的家庭環境無音樂氛圍,父母缺乏指導意識。寶寶表現出唱歌的興趣,被父母扼殺,寶寶對音樂產生反感的情緒;父母雖發現寶寶對音樂有興趣,但苦於無能力指導,只能袖手旁觀。

3、教育上的問題

(1)父母選曲不當,節拍過於複雜,難度太大。

(2)單調枯燥的指導方法,寶寶不易接受。

(3)父母急於求成,態度過於嚴厲,寶寶因懼怕而喪失原有能力,顯得手足無措。

怎樣讓寶寶在唱歌中掌握節拍呢?

1、選擇適合寶寶能力的音樂,節拍簡單,歌詞與樂曲以一字一音為宜。

2、家庭環境因素:

(1)創設環境,培養興趣。如看音樂節目,聽錄音歌曲,唱卡拉ok。

(2)發現寶寶主動唱歌,不要制止、反對,父母應和寶寶一起唱,激發興趣。

(3)找資料學方法,有目的、有意識地對寶寶進行指導,發展節奏感。

3、父母要有正確的教育觀,耐心啟發誘導,不挫傷寶寶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

(1)讓寶寶在大自然中找聲音的節拍,如:敲門聲(篤篤篤×××)、汽車聲(嘀嘀××)、鬧鐘聲(滴答滴答××××)、鐘樓的打鐘聲(當-當,當-當,×-×,×-×)、自行車鈴聲(丁零,丁零,××,××)等。

(2)唱歌時按每一句的第一個音來拍打節拍,適合寶寶年齡的歌曲特點一般是第一音為重拍。在唱的過程中,父母和寶寶一起邊拍邊唱,幫助掌握節拍。

(3)注意隨機教育,在日常生活中,電視節目的歌曲可以讓寶寶伴奏,即打拍子,還可以用踏腳、拍胸、拍腿方法提高寶寶的律動能力。

音樂治療

當寶寶焦躁不安時,讓他多聽聽單純性的音樂,例如:水晶音樂、大自然音樂、民族音樂等,這些都可以安撫寶寶的情緒。儘量選擇較慢版且緩和的音樂,讓腦部注意力集中。可以選擇古典時期及浪漫時期的音樂,前者音樂均有一個完美的形式,例如:貝多芬、莫札特的作品,後者是可以抒發個人情感,變化性較多,可以啟發特定的情感,多為標題音樂,例如:舒曼、李斯特的作品。還有印象的音樂家的作品也很適合,例如:德彪西的《月光》就有漂浮的感覺,能夠穩定情緒。

如果是快版的音樂,適合寶寶早上起床的時候聽,振奮寶寶的精神,可讓人體的血液沸騰、心跳加快,這種類型的音樂,以銅管樂器較多。

從小聽音樂的孩子,穩定性會比較高,情緒的表達能力也會比較好,由音樂欣賞,說出心理的感覺,借此抒發孩子的情緒。

音樂智慧

多聽不同類型的音樂,能夠讓腦部突觸發育的越多,腦部連結也就越密。如果孩子協調性好、語言能力好,當然表達能力及反應也會比較快,人際關係也會好,這些都是相關聯的。如果孩子只固定聽某種音樂,就只會開發某部分的突觸,反映自然會比較慢。可以說,智慧是天生的,但不是遺傳的,這些是可以啟發的,從小只要儲存能量愈多,長大後表現得愈好。不要讓孩子太晚接觸音樂,會容易有排斥感,因為不熟悉就會對腦部沒有記憶的東西產生排斥。

貼心提示

音樂選擇悅耳的、精緻的放給寶寶聽,注意錄製及播放系統的品質,不要只注意到作曲者的好壞,忘記了演唱、演奏者及錄製水準,如果高品質,任何音樂都適合孩子聽。

智力啟發曲目

1、巴赫:第二號布蘭登保協奏曲。

2、巴赫:平均律第一卷c大調。

3、貝多芬:給愛麗斯。

4、海頓:第101號交響曲《時鐘》。

5、莫札特:a大調單黃管協奏曲。

6、莫札特:《小夜曲》。

7、莫札特:第二號法國協奏曲。

8、莫札特:鋼琴奏鳴曲。

睡眠音樂

1、巴赫:《耶蘇,眾人仰望之喜悅》。

2、巴哈:小步舞曲。

3、巴赫:第三號管弦樂組曲,歌調。

4、多芬:月光鋼琴奏鳴曲第二樂章。

5、貝多芬:悲傖鋼琴奏鳴曲第二樂章。

6、德彪西:月光。

7、舒曼:夢幻曲。

歌唱曲目

1、小小音樂家。

2、娃哈哈。

3、小白船。

4、小熊過橋。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