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提升對孩子的影響力、說服力:理解與溝通(中)

一、與孩子建立相互信賴的關係

1.理解的功效

理解的功效在於能夠讓人感到被關注, 很容易縮短彼此之間的距離。 家長不僅要關注孩子的外表, 而且要瞭解孩子的內心感受, 能夠站在孩子的角度, 為孩子著想。 這樣就可以縮短家長跟孩子之間的距離, 建立互相信賴的關係, 為教育子女奠定良好的基礎。

2.家長應該避免的口頭禪

家長一些缺乏理解的口頭禪, 對孩子學習的負面影響最大。 比如:

厭學的催化劑

看來你不是讀書的料, 我從來沒見過你這麼笨的孩子, 你再做10道題, 不做完就別想出去。

分析:其實很多父母都知道,

Advertisiment
自己的孩子挺聰明的, 但往往是期望比較高, 而且給孩子總是低評價, 他覺得這樣有利於孩子成長。 但這樣會給孩子形成誤導, 孩子會想:大概我真的不是讀書的料, 大概我真的比人家笨。 以後他遇到難題, 他連努力都不想努力了。

焦慮的催化劑

高三了, 馬上要高考了, 全家的希望都寄託在你身上了, 你說這次該考幾分, 這次考不好, 就別回家來見我。

分析:家長們請想想:全家的希望, 讓孩子一個人挑, 而且家長還要問他考幾分, 孩子不說不行, 說出來, 萬一考不到, 多焦慮。 這句話其實大大加深了孩子的焦慮情緒。

隔閡的催化劑

小學沒考好, 孩子難過得哭了, 但媽媽說:你現在知道哭了, 早幹嘛去了?

中學沒考好,

Advertisiment
孩子想起媽媽以前說他, 忍住沒哭, 媽媽又說:小時候考不好還知道哭, 現在大了, 一副無所謂的樣子。

分析:這些不經意的話, 似乎是刀子嘴豆腐心, 為了孩子好才這樣去教導他, 不失時機地去啟發他, 去給他一些警示, 但孩子感覺是什麼, 他會感覺得不到理解。 而實際上就是這些話造成家長與孩子之間的隔閡, 是隔閡的催化劑。

3.童年陰影的影響

兒童早期經歷的陰影, 是指孩子在童年時代由於父母的破壞性批評而產生的心靈傷害。 它對人的一生都會產生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 通過對1765名學習困難學生的調查發現, 其中87%是心態問題, 而不是不聰明, 也不是沒有學習能力和考試能力。

有一位心理學家曾經說過,

Advertisiment
"永遠記住, 你要是想培養一個失敗者, 你要是想毀掉一個人, 那麼你只需每天對他說一句:'你真笨, 你不如人'。 可能你說第一遍的時候, 他還不以為然。 但是你說的次數多了, 特別是在他受挫的時候, 他就會認同的, 就會變得缺乏自信。 "

二、有效溝通的步驟

1.有效溝通第一步:理解孩子的情緒與感受

有效溝通的第一步, 家長首先要表示理解, 理解孩子現在所承受的壓力和心情。 理解有助於建立互相信賴的親子關係, 在此基礎上與孩子進行溝通, 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 人的情感是非常細膩的, 包括孤獨、害怕、快樂、瘋狂、興奮、激動、憂傷、妒忌、尷尬(見下圖)。

在圖1中, 把人的情緒、人的情感分得那麼細, 就是為了讓我們恰如其分地表達對孩子此時此刻情緒的一種理解。

Advertisiment

家長普遍地對孩子的情感關注得不夠細膩, 所以常常在某些細節上, 無意之中傷害了孩子。

如:孤獨, 一般而言, 家長不認為孤獨是一種傷害孩子的情緒;還有尷尬, 家長常常在朋友面前、同事面前、鄰居面前數落我們的孩子, 弄得孩子非常難堪, 非常尷尬。

這樣, 其實對他的自信心是有傷害的。

家長要注意保護孩子積極的情緒, 要關注和表達孩子的情緒和感受, 看看孩子臉上的表情, 看看孩子整個的心理狀態, 而不要一見面就問學校的情況。

下面是一首在校園非常流行的歌曲, 能很好地反映孩子們的一些想法:

最近比較煩, 比較煩, 比較煩

這首歌表達了孩子們的心聲, 對此家長首先要表示理解,

Advertisiment
理解孩子現在所承受的壓力和心情, 然後想辦法相互溝通, 幫助孩子調整心態, 放鬆一下。

家長要對孩子多一點信心和真情, 積極地回應, 孩子就會將你視為知音。 對內心消極的人, 通過積極的回應, 說出他的內心衝突, 受到的壓力、孤獨、無助和不安等等, 就能夠進入他的世界。 在教育孩子方面, 家長必須具備兩個素質:一是始終對孩子抱有信心, 二是有寬容的胸懷, 給孩子改正的機會。 孩子在高三的競爭中很可能遇到各種各樣的情況, 不可能是常勝將軍, 考試成績往往會有起伏, 家長一定要寬容對待。

2.有效溝通第二步:傾聽時要關注細節

有效溝通的第二步, 家長一定要關注孩子所說的每一個細節。

請大家看下面的圖, 看一分鐘,看看上面有什麼東西能進入你的視線。

請用YES或者NO來回答

□發生了汽車追撞事故 □一輛車已經打橫 □這件事故是發生在5:30 □在派出所前只有一名警員

□站在花店前面的高中生是兩個人 □有巡邏車開過 □在這個圖裡一共有19個人

□有一對母子正要過人行道 □有一隻小狗 □有一隻麻雀正停在那裡 □朝著計程車招手的是一對情侶

說明:通過分析自己對了幾道,錯了幾道,讓大家對自己有一個自我認識,你的關注到底有多少,你的觀察力到底是處於什麼樣的水準。

家長在跟孩子溝通的時候,要聽孩子說話。一定要專注,不放過每一個細節。特別是高三的孩子處於一種風暴階段,家長更要注意一些細節問題。

3.有效溝通第三步:孩子說,家長聽

有效溝通的第三步,家長要認真傾聽孩子的話。傳統的子女教育,是家長在說,孩子在聽,效果往往不太理想。家長可以自己當聽眾,讓孩子來說。這樣,不僅孩子的情感和思想會得到充分的宣洩和表露,而且孩子在說話過程中也能夠得到充分的反思,是最有效的溝通方式。

家長在引導孩子自我反省時有三個技巧:一是引導式發問,二是積極回應,三是適度欣賞孩子。

引導式發問,是指家長不用把道理講清楚,而是有目的地向孩子提問,引導孩子的思維和表達。這樣,孩子會感到非常安全,就會像說家常般跟家長平等交談,會說出真實的想法。

積極回應是指家長要善於發現並肯定孩子言行中的積極因素。家長在聽孩子說話時一定要集中精力,不放過每個細節,對其中的積極因素加以肯定和表揚。如果孩子想法出現錯誤,家長也不要直接批評他,而要引導他思索,讓他看到自己的問題,發現自己的錯誤。

適度欣賞孩子,是指家長要多看孩子積極進步的一面,不要只看孩子的缺點。欣賞孩子是為了強化孩子的優點。

一個人的優點有時候自己還沒發現,被別人發現了,肯定了,這些優點就會被強化,融入自我形象之中。如果孩子認為自己是好孩子,那麼他處處都按好孩子的標準去做;如果孩子認為自己是壞孩子,可能就會不知不覺地按照壞孩子的樣子去做。

【案例1】

兒子眼中的父親

7歲的時候,爸爸真了不起,什麼都懂;

14歲的時候,爸爸有時候說的,好象也不對;

20歲的時候,爸爸的觀念陳腐不堪,跟時代格格不入;

30歲的時候,爸爸當年要像我現在這麼老練,他肯定是個百萬富翁;

45歲的時候,遇到難題了,我不知道該不該跟老爸商量商量,想想薑還是老的辣;

55歲的時候,可憐的老爸,你真是個無所不知的學者,可惜我瞭解你太晚了。

分析:理解一個人,真的是不容易。所以不要輕易給人下結論,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人家頭上。

【案例2】

有一個名人,小時候父親把他送到一個寄宿學校,並交給他一個月的生活費。結果他那時候不知道錢怎麼花,沒幾天就把錢給花光了。沒錢了,他拍了個電報給爸爸:爸爸,餓壞了。結果爸爸很快又給他寄來了一個月的錢。

但他惡習不改,跟宿舍裡的人又去吃、喝。又吃得只剩10塊錢了,但是還有一個星期沒過。他又拍了個電報:爸爸,餓壞了。爸爸很快地給他回了電報,說:孩子,餓著吧。結果居然就用這僅有的10塊錢,這個名人度過了那個月最後的7天。

分析:這就是寬容的力量。名人的爸爸沒有一味滿足孩子的要求,但給予了孩子充分的寬容。而我們的孩子在高三競爭階段很可能遇到各種各樣的情況,任何一個孩子都不可能是常勝將軍,考得好、考得糟的情況都會發生,對此家長一定要給予寬容。

看一分鐘,看看上面有什麼東西能進入你的視線。

請用YES或者NO來回答

□發生了汽車追撞事故 □一輛車已經打橫 □這件事故是發生在5:30 □在派出所前只有一名警員

□站在花店前面的高中生是兩個人 □有巡邏車開過 □在這個圖裡一共有19個人

□有一對母子正要過人行道 □有一隻小狗 □有一隻麻雀正停在那裡 □朝著計程車招手的是一對情侶

說明:通過分析自己對了幾道,錯了幾道,讓大家對自己有一個自我認識,你的關注到底有多少,你的觀察力到底是處於什麼樣的水準。

家長在跟孩子溝通的時候,要聽孩子說話。一定要專注,不放過每一個細節。特別是高三的孩子處於一種風暴階段,家長更要注意一些細節問題。

3.有效溝通第三步:孩子說,家長聽

有效溝通的第三步,家長要認真傾聽孩子的話。傳統的子女教育,是家長在說,孩子在聽,效果往往不太理想。家長可以自己當聽眾,讓孩子來說。這樣,不僅孩子的情感和思想會得到充分的宣洩和表露,而且孩子在說話過程中也能夠得到充分的反思,是最有效的溝通方式。

家長在引導孩子自我反省時有三個技巧:一是引導式發問,二是積極回應,三是適度欣賞孩子。

引導式發問,是指家長不用把道理講清楚,而是有目的地向孩子提問,引導孩子的思維和表達。這樣,孩子會感到非常安全,就會像說家常般跟家長平等交談,會說出真實的想法。

積極回應是指家長要善於發現並肯定孩子言行中的積極因素。家長在聽孩子說話時一定要集中精力,不放過每個細節,對其中的積極因素加以肯定和表揚。如果孩子想法出現錯誤,家長也不要直接批評他,而要引導他思索,讓他看到自己的問題,發現自己的錯誤。

適度欣賞孩子,是指家長要多看孩子積極進步的一面,不要只看孩子的缺點。欣賞孩子是為了強化孩子的優點。

一個人的優點有時候自己還沒發現,被別人發現了,肯定了,這些優點就會被強化,融入自我形象之中。如果孩子認為自己是好孩子,那麼他處處都按好孩子的標準去做;如果孩子認為自己是壞孩子,可能就會不知不覺地按照壞孩子的樣子去做。

【案例1】

兒子眼中的父親

7歲的時候,爸爸真了不起,什麼都懂;

14歲的時候,爸爸有時候說的,好象也不對;

20歲的時候,爸爸的觀念陳腐不堪,跟時代格格不入;

30歲的時候,爸爸當年要像我現在這麼老練,他肯定是個百萬富翁;

45歲的時候,遇到難題了,我不知道該不該跟老爸商量商量,想想薑還是老的辣;

55歲的時候,可憐的老爸,你真是個無所不知的學者,可惜我瞭解你太晚了。

分析:理解一個人,真的是不容易。所以不要輕易給人下結論,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人家頭上。

【案例2】

有一個名人,小時候父親把他送到一個寄宿學校,並交給他一個月的生活費。結果他那時候不知道錢怎麼花,沒幾天就把錢給花光了。沒錢了,他拍了個電報給爸爸:爸爸,餓壞了。結果爸爸很快又給他寄來了一個月的錢。

但他惡習不改,跟宿舍裡的人又去吃、喝。又吃得只剩10塊錢了,但是還有一個星期沒過。他又拍了個電報:爸爸,餓壞了。爸爸很快地給他回了電報,說:孩子,餓著吧。結果居然就用這僅有的10塊錢,這個名人度過了那個月最後的7天。

分析:這就是寬容的力量。名人的爸爸沒有一味滿足孩子的要求,但給予了孩子充分的寬容。而我們的孩子在高三競爭階段很可能遇到各種各樣的情況,任何一個孩子都不可能是常勝將軍,考得好、考得糟的情況都會發生,對此家長一定要給予寬容。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