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提醒爸爸:黃金棍下並非都出好人

“打孩子是為孩子好”——相信許多爸爸的出發點是這樣, 但結果卻往往事與願違。 “黃金棍下出好人”, 從今天的教育實例來看, 只能說並非如此。 我們不妨看看下面這兩位爸爸的故事。
第一位爸爸有個愛搞破壞的孩子, 他常常將家裡的收音機、遙控板、手錶等東西拆得七零八散, 拆時興趣十足, 但之後卻很難復原。 孩子的媽媽下崗了, 家中只靠爸爸一個人的工資, 經濟上有些拮据。 看到孩子將家裡有用的東西變成了廢物, 這位爸爸真的是氣不打一處來。 一天, 爸爸看到孩子又在擺弄一個收音機, 拉起孩子就是一頓毒打,

Advertisiment
邊打邊罵:“你這個敗家子!”孩子一邊躲閃, 一邊辯解說:“我看見你的收音機壞了, 沒有辦法聽廣播了, 我就想把它拿出來修一修。 ”爸爸一聽更氣, 覺得孩子不僅不承認錯誤, 還為自己狡辯。 於是, 下手更重, 直到孩子認了錯才作罷。 第二天, 孩子的媽媽拿著收音機問爸爸:“你什麼時候把它修好了?”爸爸拿過來一看, 發現收音機修好了, 這才知道自己錯怪了孩子。 可從此之後, 孩子對家裡的東西再也不敢碰、不敢摸了。
第二位爸爸的孩子好奇心特別重。 這位爸爸在自家的花園裡種了幾棵櫻桃樹, 孩子看著越長越茂盛的櫻桃樹, 腦子裡出現了一個大大的問號“為什麼這幾棵櫻桃樹長得這麼好?”為了將心中的疑問弄清楚,
Advertisiment
小傢伙找來一把斧頭把樹砍了, 想看看樹裡有什麼奧秘。 爸爸回來後, 看到櫻桃樹被砍了, 非常生氣。 於是, 他把家裡所有的孩子叫到一起, 問是誰幹的?孩子們都很害怕——包括那個砍樹的小傢伙, 但他為了不連累別人, 還是勇敢地站了出來:“爸爸, 樹是我砍的!”爸爸正想打孩子, 孩子說道:“我說的是實話, 絕沒有假話。 ”聽到孩子的申述, 爸爸的怒氣平息了, “是啊, 孩子雖然砍了櫻桃樹, 但他已經承認了自己的錯誤, 如果我還打他, 會不會將他誠實勇敢、敢於承認錯誤的優點給打掉呢?”最終, 這位爸爸不僅沒有打這個孩子, 還對他面對錯誤、勇於承認的行為給予了表揚。
上面兩位父親的做法, 誰對誰錯, 爸爸們心裡大概已經有了答案。
Advertisiment
其實, 我們不妨設想一下, 如果第一位父親不盲目地打孩子, 也許孩子的動手能力, 能成為他今後人生最大的閃光點。 如果第二位父親不管三七二十一打了孩子, 孩子或許以後再也不敢說實話了。
看到這裡, 你還能將“黃金棍下出好人”的古訓進行到底嗎?打孩子是可以讓他聽你的話, 但經常的打罵, 卻會損害孩子的個性發展和健康。
1.身體不適。 孩子的神經系統非常脆弱, 粗暴地態度及打罵恐嚇, 會使他的精神高度緊張、恐懼、甚至引發心裡障礙。 有些孩子還會因為精神刺激而表現出軀體不適, 如, 突然發熱、感冒及原因不明的嘔吐、腹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
2.自暴自棄。 經常遭遇責駡或挨打, 孩子會開始否定自己,
Advertisiment
覺得自己低於別人, 並產生自卑、自暴、自棄心裡, 甚至表現出遇事冷漠, 行事膽怯。 本來是一件能夠做好的事情, 但由於對自己缺乏自信, 於是, 便乾脆不做或故意去搞破壞。
3.逆反心理。 一些“強”孩子, 父母讓他幹什麼, 他偏不幹, 即使挨打也不屈服, 這種“強”其實是對父母的一種反抗。 當他不認可父母對自己的懲罰時就會不服, 這種因不服而產生的反抗, 便會以“強”的形式表現出來。
4.暴力性。 孩子挨了打, 在潛意識裡會把打架當作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當與別人產生衝突時, 就會模仿大人用“打”的方式去對待別人。 有些孩子會在打罵中會出現不平衡心理, 這種心理會讓他把不滿轉移到其他小朋友身上——父母打他, 他就打其他人, 父母在他身上表現得越粗暴,
Advertisiment
他對小朋友也就越粗暴。
5.說謊行為。 經常挨打的孩子, 做錯事時就會為了逃避挨打而掩飾事實, 編造假話, 儘量找藉口來幫自己擺脫挨打。 久而久之, 孩子就不會對父母說實話, 養成說謊話、不誠實的惡習。
6.仇恨心理。 不難發現, 孩子一般都不會與經常打罵自己的父親接近。 孩子在承受暴力的過程中, 其幼小的心靈已經形成“爸爸是壞人”的思維模式。 這將導致孩子不僅在感情上與父親疏遠, 還可能產生仇恨心理。
7.膽小。 被父親的棍棒管“乖”的孩子大多膽小、懦弱、敏感。 如, 看到別的孩子挨打也會害怕, 聽見父親叫他的名字就顯得精神呆滯, 心跳加快等等。
提醒爸爸
孩子有自己的自尊心和獨立人格, 要改正他的錯誤,也必須讓他對錯誤有所認識、有改過的願望,否則,即使是棒打責駡也起不到效果。

要改正他的錯誤,也必須讓他對錯誤有所認識、有改過的願望,否則,即使是棒打責駡也起不到效果。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