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提高妊娠晚期胎盤早剝的警惕性

什麼是胎盤早剝, 胎盤早剝的類型, 引起胎盤早剝的原因, 這些都是准媽媽們應該瞭解的。


胎盤是連接母體和胎兒的重要器官, 主要有物質交換、免疫屏障、保護及生物合成的功能。 很多孕媽媽只知道胎盤的功能, 但是對胎盤異常瞭解不多, 現在讓我們一來瞭解妊娠晚期的嚴重併發症――胎盤早剝。


妊娠20周後或分娩期, 正常位置的胎盤在胎兒娩出前, 部分或全部從子宮壁剝離, 稱為胎盤早剝。 胎盤早剝是妊娠晚期的一種嚴重併發症, 起病急, 進展也快, 若處理不及時, 可危及孕媽媽和生命。 國內報導的發生率為4.6‰~21‰,

Advertisiment
國外的發生率為5.1‰~23.3‰。

妊娠晚期胎盤早剝須警惕

一、發病原因


胎盤早剝的發病原因尚未完全闡明, 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1.血管病變


胎盤早剝多發生於患重度子癇前期、慢性高血壓及慢性腎臟疾病的孕媽媽, 尤其以已有全身血管病變的孕媽媽居多。 當胎盤的毛細血管缺血壞死以致破裂出血而形成血腫, 就會導致胎盤自子宮壁剝離。


2.機械性因素


外傷(特別是腹部直接受撞擊或摔倒腹部直接觸地等)、外倒轉術矯正胎位、臍帶過短或臍帶繞頸、在分娩過程中胎先露部下降均可能促使胎盤早剝。 此外, 雙胎妊娠的第一個胎兒娩出過快、羊水流出過快, 使子宮內壓驟然降低, 子宮突然收縮, 也可導致胎盤自子宮壁剝離。

Advertisiment


3.子宮靜脈壓突然升高


妊娠晚期或臨產後, 孕產婦長時間取仰臥位壓迫下腔靜脈, 回心血量減少, 子宮靜脈瘀血, 靜脈壓升高, 靜脈床瘀血或破裂, 使部分或全部胎盤自子宮壁剝離。

二、胎盤早剝的類型


根據胎盤剝離的出血特點, 可以將胎盤早剝分為三種:


1.顯性剝離:若剝離面小, 血液很快凝固, 臨床多無症狀;若剝離面大, 繼續出血, 形成胎盤後血腫, 使胎盤的剝離部分不斷擴大, 出血逐漸增多, 當血液衝開胎盤邊緣, 沿胎膜與子宮壁之間經宮頸管向外流出, 即為顯性剝離或外出血。


2.隱性剝離:若胎盤邊緣仍附著於子宮壁上, 或胎膜與子宮壁未分離, 或胎頭已固定於骨盆入口, 均能使胎盤後血液不能外流, 而積聚於胎盤與子宮壁之間,

Advertisiment
即為隱性剝離或內出血。


3.混合性出血:由於血液不能外流, 胎盤後積血越積越多, 宮底隨之升高。 當內出血過多時, 血液仍可衝開胎盤邊緣與胎膜, 經宮頸管外流, 形成混合性剝離。


根據出血量的多少, 可將胎盤早剝進一步分為輕型和重型。


1.輕型


以外出血為主, 胎盤剝離面通常不超過胎盤的1/3, 多見於分娩期。 主要症狀為陰☆禁☆道流血, 出血量一般較多, 色暗紅, 可伴有輕度腹痛或腹痛不明顯, 貧血體征不顯著。 若發生於分娩期則產程進展較快。 胎位清楚, 胎心率多正常, 若出血量多則胎心率可有改變, 壓痛不明顯或僅有輕度局部壓痛。 產後檢查胎盤, 可見胎盤母體面上有凝血塊及壓跡。 有時症狀與體征均不明顯,

Advertisiment
只在產後檢查胎盤時發現胎盤母體面有凝血塊及壓跡, 這才發現胎盤早剝。


2.重型


以內出血為主, 胎盤剝離面超過胎盤的1/3, 同時有較大的胎盤後血腫, 多見於有併發症的孕媽媽。 主要症狀為突然發生的持續性腹痛和(或)腰酸、腰痛, 積血越多疼痛越劇烈。 嚴重時可出現噁心、嘔吐, 以致面色蒼白、出汗、脈弱及血壓下降等休克徵象。 子宮比妊娠周數大, 且隨胎盤後血腫的不斷增大, 宮底隨之升高, 壓痛也更明顯。 若胎盤剝離面超過胎盤的1/2, 胎兒多因嚴重缺氧而死亡, 故重型患者的胎心多已消失。

三、治療原則


胎盤早剝危及媽媽和胎兒的生命安全, 媽媽和胎兒的預後與處理是否及時有密切關係。 胎兒未娩出前, 胎盤可能繼續剝離,

Advertisiment
難以控制出血, 持續時間越長, 病情越嚴重, 併發凝血功能障礙等的可能性也越大。 因此, 一旦確診, 必須及時終止妊娠。 終止妊娠的方法根據胎次、早剝的嚴重程度、胎兒宮內狀況及宮口開大等情況而定。 孕媽媽們要積極配合醫生的處置, 以免延誤病情。


更多媽媽正在討論“胎盤”的話題:

胎盤低能否順產

(責任編輯:辛夷)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