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提高孩子社交技巧的10個小妙招

受人歡迎的孩子往往具有類似的特徵:他們往往長得可愛、漂亮;至少在某一個領域裡表現優秀;通常擁有很強的社交能力, 是理想的玩伴。 父母沒有辦法改變孩子的長相, 但是能夠幫助孩子逐漸掌握社交技巧, 讓孩子受人歡迎, 獲得友誼。

1、讓孩子學會與陌生人說話。

有的父母怕孩子單獨外出會闖禍, 而嚇唬孩子, 孩子變得膽小, 怕見生人;有的父母怕孩子外出受到別人的欺侮, 怕吃虧、學壞, 認為還是關在家中好;有的怕孩子與人接觸傳染疾病, 情願將孩子閉門獨處。

事實是只有與不安全的陌生人交往才是不安全的。

Advertisiment
所以父母應該創設外出活動和與人交往的條件, 放手鼓勵孩子和周圍的小朋友玩耍, 讓孩子在和陌生的小朋友的交往中自然地提高交往能力。

譬如:和經常左鄰右舍打個招呼, 問個好;和熟悉的、性情溫和的、年齡稍大幾歲的小朋友一起遊戲;再慢慢過渡到走親訪友, 去公園和同伴嬉戲, 利用乘車、和陌生人接觸等。

2、引導孩子購物。

3至7歲的孩子完全可以在父母的引導下購物。 例如讓他買自己喜歡的小玩具、小卡片、文具、零食等。

孩子在與售貨員交流的時候, 也學習了與人溝通的技巧。 如果孩子一開始有困難的話, 媽媽可以在一邊鼓勵, 教孩子說“請售貨員阿姨拿一下那個玩具狗”、“請問要付多少錢”、“謝謝”等話,

Advertisiment
漸漸地讓孩子自己能開口說。

3、給孩子充分的自由。

如果您細心觀察, 可以發現:有些孩子喜歡和比自己小一點的孩子玩, 有些孩子喜歡和比自己大一些的孩子玩。

有的父母擔心自己的孩子如果和比他大一些的孩子玩會吃虧, 就限制自己的孩子和大孩子玩。 但事實更可能是:孩子與比自己大些的孩子玩耍能學習小哥哥小姐姐的交往方式;與比自己小一些的孩子交往又可能學會了照料別人。

所以, 請您充分尊重孩子, 賦予孩子自由選擇小朋友的權利, 您只需在必要的情況下説明做些參考。

4、教孩子使用禮貌用語。

培養文明禮貌的行為習慣, 使孩子形成謙虛有禮的行為方式更好地適應社會交往。

教給孩子與人交往的禮貌用語,

Advertisiment
如與人打招呼、接電話的用語, 如何回答別人的問題、向他人問路、請教等等。

孩子在熟人或者陌生人面前能夠很好地使用禮貌用語的時候, 通常會得到對方的良好回饋, 這對增強孩子交往的信心大有益處。

當孩子得到別人的讚揚和鼓勵的時候, 他也會更樂於交往, 這在無形中增加了孩子主動交往的機會, 孩子的交往能力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

5、修正交往中的不當行為。

和大人們一樣, 孩子在交往過程中也可能出現不當行為, 如欺負小朋友或者過分吝嗇等。

這些交往中的不當行為都可能使孩子在小朋友中不受歡迎。 這時, 父母的任務就是要説明孩子認識自己行為的不當之處, 幫助他改進行為,

Advertisiment
重新獲得持久的友情。

6、鼓勵孩子邀請小朋友到家裡來玩。

現代父母常有一個誤區, 就是想時刻保持一個整齊完好的家。 所以, 父母們不太願意讓自己的孩子邀請左鄰右舍的小朋友來家玩, 最多也是在社區裡簡單交往。

如果父母鼓勵孩子邀請小朋友到家裡來玩, 孩子們就會有更多的時間在一起, 也會有更多的機會學習處理遊戲過程中可能發生的糾紛。

7、尊重孩子的交往個性。

儘管良好的交往能力對孩子的成功和快樂都非常有益, 但請您不要過分干涉孩子交往的方式。

實際上,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特點, 交往能力的提高也不只是朋友數量上的增加。 您應該知道, 即使是個人獨處, 也可以成為一種很好的生活方式。

Advertisiment
如果您的孩子願意用他自己的方式與人交往, 您就應該尊重他。

8、不要一味以為孩子朋友越多越好。

朋友固然不是良好的交往狀態, 但如果孩子有很多朋友, 但友誼卻不能持久, 您也要反省孩子是不是在交往上出了問題。 能夠維繫較長時間的友誼, 即使您的孩子只有一個朋友, 您也不必太擔心。

9、不要只是讓孩子和“聰明”孩子交往。

有些父母認為“聰明”就是學習好, 他們希望孩子結交“聰明”的小朋友。 他們在無意中也給孩子灌輸了這樣的思想, “聰明”就是學習好, 不值得和那些在學習上比自己弱的人交往, 也不值得對別人付出同情心。

父母應該讓孩子知道,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弱項和強項。 即使孩子的小夥伴在某個方面不如您的孩子, 但別人的長處仍是值得去學習的。除了學習上“聰明”,對人有禮貌、能替別人著想等好的品質也應該學習。一個從小就懂得尊重,懂得對弱者付出愛心的孩子,更容易被別人接受。

10、不要代替孩子交往。

一些父母在孩子交往問題上表現得比較好面子,有時會擔心孩子不會交往不好,就索性代替孩子交往。

例如,有個媽媽虛榮心很重,每當她帶著孩子見到熟人,孩子還沒有說話,媽媽就先開了口:“我們家孩子膽子比較小,內向,羞怯。”

其實,媽媽就是擔心孩子說話笨嘴笨舌,說得不得體而讓她沒面子。這樣一來,孩子本來想要說的話也不敢講出口了。當父母代替孩子交往的時候,實際上是在保全自己所謂的“尊嚴”和“面子”。這樣做,父母雖然保全了“面子”,孩子卻損失了可貴的交往機會。

但別人的長處仍是值得去學習的。除了學習上“聰明”,對人有禮貌、能替別人著想等好的品質也應該學習。一個從小就懂得尊重,懂得對弱者付出愛心的孩子,更容易被別人接受。

10、不要代替孩子交往。

一些父母在孩子交往問題上表現得比較好面子,有時會擔心孩子不會交往不好,就索性代替孩子交往。

例如,有個媽媽虛榮心很重,每當她帶著孩子見到熟人,孩子還沒有說話,媽媽就先開了口:“我們家孩子膽子比較小,內向,羞怯。”

其實,媽媽就是擔心孩子說話笨嘴笨舌,說得不得體而讓她沒面子。這樣一來,孩子本來想要說的話也不敢講出口了。當父母代替孩子交往的時候,實際上是在保全自己所謂的“尊嚴”和“面子”。這樣做,父母雖然保全了“面子”,孩子卻損失了可貴的交往機會。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