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提高社交能力,請先教孩子認識自己

如何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算是媽媽群中永遠討論的熱火朝天的話題之一。

似乎每個媽媽都有自己的心得和獨門訣竅—

“給孩子多報興趣班, 鼓勵孩子多交朋友”

“帶到學校的小零食總是多準備幾份, 讓他分給別的小朋友”

“就是讓孩子在不同場合多說話”

但似乎答案又總是無解, 每個孩子的性格不同, 為人處世甚至是表達自己的方式都不甚相同, 這種社交能力是與生俱來的嗎?

沒錯!恐怕每個媽媽都見過一類孩子生在隔壁老王家, 能言善道猶如開了外掛, 處事也落落大方, 在幼稚園和學校中特別受其他小朋友歡迎。

Advertisiment

但同時大家還記得嗎?在我們往期的“皇室育兒師專欄”中, 凱薩琳老師曾提到過有一類孩子像乖乖的含羞草, 總是人群中最沉默的那一位。 在如今這個紛繁的社會中, 我們讚揚這一類孩子“鬧中取靜”, 但無法否認的是“敢於開口”的孩子總是會或許更多的社會資源和機會。

那麼看到這裡, 一定會有媽媽問道, 社交能力可以後天鼓勵和培養嗎?

當然也可以!

我們無法改變孩子們的性格, 但卻有方可以幫助“含羞草”們更好的適應社會環境。 社交能力的本質是溝通能力。 這種溝通能力賦予了孩子們合理的表達自己想法的能力, 正確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傾聽並理解他人的能力以及捍衛自己權利的能力。

Advertisiment

溝通以語言為橋樑, 但卻應該以人為本。 只有先瞭解自己, 才能更好的與他人溝通和交往。 套路文章相信大家也看了不少, 今天“西風東漸”不講雞湯也不打雞血, 想好好跟媽媽們聊一聊讓孩子瞭解自己的這回事(晚飯求加雞腿兒)

瞭解自己是我們一生中最難解的問題之一。 大多成年人每日忙碌匆匆, 努力在每一個時間截點前勾劃掉該時段的“To Do List”從而難以留一些時間來瞭解自己。 現在為人父母, 家裡小朋友們在年齡尚早的時候, 還沒有太大程度上的被社會塑形, 他們對自己的喜好判斷是出於內心深處, 是最純真可信的選擇和回答。 我們在鼓勵孩子走出去與他人溝通之前, 不妨先和這些小腦袋瓜子來一場“輕鬆趣味哲學對談” ——問問他們“我是誰”,

Advertisiment
“我喜歡什麼”的簡單問題。 如果他們不能直接回答上來, 那麼就提供一些類似於括弧裡的選項。 相信對談完畢, 無論是你還是孩子都會對他們自己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

學習好/體育好/喜歡彈鋼琴/喜歡畫畫/喜歡踢足球/吃飯總吃的很香/我能安靜聽別人說話/我不賴床/老師叫我去做的事情我總能第一個回應

大多數孩子都生活在同齡人的環境中, 大家都有著幾近相似的生活軌跡, 在學校上一樣的課, 課後參加一樣的興趣班, 一樣的午餐甚至是一樣的夏令營。 我們應該讓孩子逐漸意識到, 在這樣相同的環境中, 實際上每個人又都是很不同的。 有的人上課愛發言有的人卻很安靜,

Advertisiment
有的人可以吃兩碗飯有的人卻常剩飯, 同樣去香港有人選擇迪士尼有人喜歡海洋公園。

鼓勵孩子說出至少3點她/他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樣的地方, 可以是一個特長, 一個愛好, 一次特殊的經歷甚至是外表上的不同, 我們應該對自己的與眾不同表示自豪, 但又充分接受他人的不同。

學習成績棒棒/充滿想像力和創造力做個藝術家/成為大明星!/想當“任性”的有錢人/想要當超人/想要幫助別人/想在家跟爸爸媽媽一直在一起/世界那麼大, 我想去看看

一個人對於未來的目標充分體現著一個人的思想價值。 受到家庭影響, 孩子們可以在很小的時候就形成自己的一套價值體系, 隨著時間的成長逐步體現在他們日後的行為舉止和對事物的選擇判斷上。

Advertisiment
古人雲, 道不同不相為謀。 不妨現在就跟孩子們聊一聊這個話題, 答案無分對錯, 但卻會幫助他們交到或許可以相伴一生的夥伴。

活動/學校科目/地方/運動/食物/顏色/愛好/音樂/任何好玩的事情

七零後八零後的爸爸媽媽, 做著有標準答案的考卷長大。 高考志願表上填的, 是錄取比例和分數線權衡的結果。 工作之後, 每天面對的是“幹一行就要愛一行“的雞湯。 如果說去過是個人云亦云的環境, 忘記問問自己究竟喜歡什麼。 那麼現在孩子們面對的則更多的是“被太多選擇淹沒了喜好“。 每個孩子或多或少都有非常明確的偏好 - 我喜歡葫蘆絲不喜歡鋼琴, 我喜歡讀司馬光砸缸不喜歡佩奇小豬, 我喜歡紫色的衣服不喜歡藍色,我喜歡看街舞表演不喜歡看芭蕾…無論是什麼,都要鼓勵和引導孩子明確自己的喜好。當她/他碰到一個與自己有相同興趣的人時,小話匣子一打開,恐怕日後結拜出遊總是少不了嘍。

我喜歡紫色的衣服不喜歡藍色,我喜歡看街舞表演不喜歡看芭蕾…無論是什麼,都要鼓勵和引導孩子明確自己的喜好。當她/他碰到一個與自己有相同興趣的人時,小話匣子一打開,恐怕日後結拜出遊總是少不了嘍。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