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揭秘三至六歲寶寶恐懼真相

很多3-6歲的孩子會出現恐懼的心理現象, 孩子3歲恐懼的現象尤其明顯。

很多情況下, 父母都會認為孩子這種“恐懼”是膽小, 會責備孩子不夠堅強、大膽, 甚至有些父母擔心孩子的心理發展出現了異常。 準確來說, 這種“膽小”心理其實是寶寶的“恐懼”心理, 它反而是孩子的心理在正常向前發展的結果!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我們要瞭解恐懼情緒產生的原因。

一、孩子恐懼情緒產生的原因

1、未知事物產生恐懼

可以說, 恐懼是孩子社會化過程中出現較早的一種基本情緒之一, 用斯波克博士的話說, 所有的孩子都會有恐懼心理,

Advertisiment
因為世界上充滿了他們不知道的事物, 這些恐懼體驗, 有的來自于孩子的本能, 比如, 過大的聲響天然會讓孩子恐懼;有的孩子會由於想像而產生恐懼, 比如, 聽媽媽講過狼外婆的故事後, 就產生了對大灰狼的恐懼。 甚至, 當他們的秩序感受到挑戰的時候, 也會產生成人可能看不懂的恐懼。

幼兒無法像成人一樣區分幻想與現實的不同, 當他們看見某種自己無法解釋的現象時, 可能會聯想到另一件可怕的事情上, 並且確信自己的聯想為真。

當孩子的能力不足以因應環境的需要, 就會因為害怕失去掌控感而感到畏懼, 可是受限於語言表達及理解能力的不足, 無法把整件事情弄清楚, 就會因此而感到害怕。

Advertisiment

2、家長保護太多

在孩子喜歡自由探索的空間敏感期, 如果家長出於安全的考慮, 過於焦慮, 處處給孩子設限, 動輒一驚一乍地呵斥孩子, 就容易讓孩子獲得這樣一種意識:這個世界是不安全的, 充滿了危險。

家長事無巨細的呵護又讓寶寶難以體驗到自身的力量, 到了一定的年齡, 還不願意獨自睡覺、不願意自己上學, 自然就少了許多獨立面對世界的自信。

有高焦慮特質的孩子, 通常他們的父母也具有高焦慮的傾向。 簡單來說, 就是什麼都要管, 從孩子學走路就開始了:“小心啊寶寶!不要跌倒啊!走太快了…”。 又例如, 如果媽媽本身也很怕黑, 一停電就大聲尖叫, 孩子見到大人如此激烈的反應, 就會做出負面模仿,

Advertisiment
加深對黑暗的畏懼感。

這樣等孩子發展到2、3歲以後, 往往也會因為父母的過度保護而缺乏接觸新事物的機會(如較少帶他出門、限制他和同儕間的互動…等), 新刺激一旦少, 孩子在封閉的環境下成長, 自然也就變得容易畏懼了。

事實上, 幼兒的發展必須透過對周遭事物的探索、觸摸、觀察與互動, 來獲得成功、愉悅的經驗, 以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心和對他人的信任。 因此, 父母若是經常將每件事都視為是危險、困難的, 事事都幫孩子出主意或代勞, 容易讓孩子缺乏信心, 同時也認為環境中的大小事物都是危險的, 自然容易有適應不良、畏懼的心理產生。

3、父母不良教養方式

若孩子的身體曾經承受過痛苦, 或是精神上有過明顯的負面情緒經驗,

Advertisiment
其自我保護機制就會不斷提醒他, 這個東西不能碰、最好馬上躲開它, 畏懼感就會因此產生, 例如:原本很喜歡狗狗的孩子, 一旦被狗咬了, 從此看見狗就會躲得遠遠的, 不敢靠近。

這時, 爸爸媽媽若沒有做適當的處理, 反而以威脅, 如“不乖一點下次再叫狗狗咬你!”“再不聽話, 黃鼠狼來抓你!”在相同的負面情緒不斷累積下, 孩子就可能越來越退縮、膽小且缺乏自信。

4、不良環境所致

年幼的孩子怕鬼也是受到成人世界的渲染所致, 當電視媒體或身邊的大人談論到鬼怪時, 其嚴肅、驚恐的表情和動作, 及當時詭異的氣氛, 這些畫面都會深深烙印在孩子的腦海裡。

在聽故事或早期閱讀的過程中, 頭腦中也積累了越來越多的表像,

Advertisiment
偏偏這個時期的孩子, 想像力已經有了進一步發展, 很容易在頭腦中再造組合可怕的形象, 再加上他們還難以分清想像和現實, 很容易把想像出來的東西當成真實性的存在, 並跟自己的生活建立聯繫, 頻繁出現恐懼行為也就不足為怪了!

所以孩子就會一味害怕地說“怕外星人”“後面有人”, 大多是受這些不良的環境渲染了。

二、怎樣擊退寶寶的恐懼情緒?

由此可見, 孩子天然與恐懼有著不解之緣, 出現恐懼行為是十分正常的現象。 那麼, 家長應該怎樣對孩子的恐懼做出反應呢?

1、不要否認孩子的恐懼情緒

不管孩子恐懼的物件在成人看來是多麼可笑, 家長都不要若無其事地一笑置之, 或者借機教育孩子要勇敢之類, 這個時候孩子所需要的,不是成人的嘲笑或教導,而是他們的情感支持,所以,共鳴孩子的恐懼感受,告訴他們無論遇到多麼可怕的事情,爸爸媽媽都會陪伴著她,不僅可以讓孩子來自成人的理解和支援,還能讓他們意識到自己並不孤單,從而增強對抗恐懼的信心和力量。

2、主動放手,做個好榜樣

由於孩子的情緒體驗受父母態度的影響很大,父母不妨做好勇敢角色的示範作用,特別是在孩子第一次接觸某事物的時候,如果父母能夠表現出對某事物的正性情緒體驗,孩子就可能消除對那個陌生事物的恐懼,比如,如果家長在孩子第一次看到狗的時候,表現出對小狗的緊張情緒,則孩子就會認為狗是很可怕的,反之,如果家長友好地去跟小狗互動,則孩子害怕小狗的概率就會小很多。

當然,鼓勵孩子隨時表達自己的恐懼情緒也很重要,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有時候孩子經歷恐懼體驗的時候,還會出現出於自尊考慮不願意承認的情況,這個時候,家長就不妨尊重孩子的心理狀態,給孩子行動上的支持,而不是追究她的內心想法。

3、嚇唬孩子?NO!

由於孩子的恐懼通常跟想像關聯密切,平時家長還可以儘量避免激發孩子恐懼想像的語言,那種動輒用“大灰狼”、“怪獸”嚇唬孩子的做法,通常很容易觸發孩子對可怕形象的想像,引發恐懼行為。

4、給寶寶解釋真相

比如,如果孩子害怕雷電,就不妨給他講講雷電產生的道理,已經熟悉的事物,就會少了許多神秘感,恐懼感自然也就少了根基。當然,帶有恐怖、驚嚇的影視、圖書等傳播工具就要避免跟孩子接觸了。

最後,但不是最不重要的,就是平時多注意給孩子自由探索的空間、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增強孩子內在的力量,一個對自身力量充滿信心的孩子,會對掌控環境的能力充滿自信,不再容易怕這怕那,縮手縮腳。

這個時候孩子所需要的,不是成人的嘲笑或教導,而是他們的情感支持,所以,共鳴孩子的恐懼感受,告訴他們無論遇到多麼可怕的事情,爸爸媽媽都會陪伴著她,不僅可以讓孩子來自成人的理解和支援,還能讓他們意識到自己並不孤單,從而增強對抗恐懼的信心和力量。

2、主動放手,做個好榜樣

由於孩子的情緒體驗受父母態度的影響很大,父母不妨做好勇敢角色的示範作用,特別是在孩子第一次接觸某事物的時候,如果父母能夠表現出對某事物的正性情緒體驗,孩子就可能消除對那個陌生事物的恐懼,比如,如果家長在孩子第一次看到狗的時候,表現出對小狗的緊張情緒,則孩子就會認為狗是很可怕的,反之,如果家長友好地去跟小狗互動,則孩子害怕小狗的概率就會小很多。

當然,鼓勵孩子隨時表達自己的恐懼情緒也很重要,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有時候孩子經歷恐懼體驗的時候,還會出現出於自尊考慮不願意承認的情況,這個時候,家長就不妨尊重孩子的心理狀態,給孩子行動上的支持,而不是追究她的內心想法。

3、嚇唬孩子?NO!

由於孩子的恐懼通常跟想像關聯密切,平時家長還可以儘量避免激發孩子恐懼想像的語言,那種動輒用“大灰狼”、“怪獸”嚇唬孩子的做法,通常很容易觸發孩子對可怕形象的想像,引發恐懼行為。

4、給寶寶解釋真相

比如,如果孩子害怕雷電,就不妨給他講講雷電產生的道理,已經熟悉的事物,就會少了許多神秘感,恐懼感自然也就少了根基。當然,帶有恐怖、驚嚇的影視、圖書等傳播工具就要避免跟孩子接觸了。

最後,但不是最不重要的,就是平時多注意給孩子自由探索的空間、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增強孩子內在的力量,一個對自身力量充滿信心的孩子,會對掌控環境的能力充滿自信,不再容易怕這怕那,縮手縮腳。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