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3-6歲的孩子會出現恐懼的心理現象, 孩子3歲恐懼的現象尤其明顯。
很多情況下, 父母都會認為孩子這種“恐懼”是膽小, 會責備孩子不夠堅強、大膽, 甚至有些父母擔心孩子的心理發展出現了異常。 準確來說, 這種“膽小”心理其實是寶寶的“恐懼”心理, 它反而是孩子的心理在正常向前發展的結果!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我們要瞭解恐懼情緒產生的原因。
一、孩子恐懼情緒產生的原因
1、未知事物產生恐懼
可以說, 恐懼是孩子社會化過程中出現較早的一種基本情緒之一, 用斯波克博士的話說, 所有的孩子都會有恐懼心理,
Advertisiment
幼兒無法像成人一樣區分幻想與現實的不同, 當他們看見某種自己無法解釋的現象時, 可能會聯想到另一件可怕的事情上, 並且確信自己的聯想為真。
當孩子的能力不足以因應環境的需要, 就會因為害怕失去掌控感而感到畏懼, 可是受限於語言表達及理解能力的不足, 無法把整件事情弄清楚, 就會因此而感到害怕。
Advertisiment
2、家長保護太多
在孩子喜歡自由探索的空間敏感期, 如果家長出於安全的考慮, 過於焦慮, 處處給孩子設限, 動輒一驚一乍地呵斥孩子, 就容易讓孩子獲得這樣一種意識:這個世界是不安全的, 充滿了危險。
家長事無巨細的呵護又讓寶寶難以體驗到自身的力量, 到了一定的年齡, 還不願意獨自睡覺、不願意自己上學, 自然就少了許多獨立面對世界的自信。
有高焦慮特質的孩子, 通常他們的父母也具有高焦慮的傾向。 簡單來說, 就是什麼都要管, 從孩子學走路就開始了:“小心啊寶寶!不要跌倒啊!走太快了…”。 又例如, 如果媽媽本身也很怕黑, 一停電就大聲尖叫, 孩子見到大人如此激烈的反應, 就會做出負面模仿,
Advertisiment
這樣等孩子發展到2、3歲以後, 往往也會因為父母的過度保護而缺乏接觸新事物的機會(如較少帶他出門、限制他和同儕間的互動…等), 新刺激一旦少, 孩子在封閉的環境下成長, 自然也就變得容易畏懼了。
事實上, 幼兒的發展必須透過對周遭事物的探索、觸摸、觀察與互動, 來獲得成功、愉悅的經驗, 以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心和對他人的信任。 因此, 父母若是經常將每件事都視為是危險、困難的, 事事都幫孩子出主意或代勞, 容易讓孩子缺乏信心, 同時也認為環境中的大小事物都是危險的, 自然容易有適應不良、畏懼的心理產生。
3、父母不良教養方式
若孩子的身體曾經承受過痛苦, 或是精神上有過明顯的負面情緒經驗,
Advertisiment
這時, 爸爸媽媽若沒有做適當的處理, 反而以威脅, 如“不乖一點下次再叫狗狗咬你!”“再不聽話, 黃鼠狼來抓你!”在相同的負面情緒不斷累積下, 孩子就可能越來越退縮、膽小且缺乏自信。
4、不良環境所致
年幼的孩子怕鬼也是受到成人世界的渲染所致, 當電視媒體或身邊的大人談論到鬼怪時, 其嚴肅、驚恐的表情和動作, 及當時詭異的氣氛, 這些畫面都會深深烙印在孩子的腦海裡。
在聽故事或早期閱讀的過程中, 頭腦中也積累了越來越多的表像,
Advertisiment
所以孩子就會一味害怕地說“怕外星人”“後面有人”, 大多是受這些不良的環境渲染了。
二、怎樣擊退寶寶的恐懼情緒?
由此可見, 孩子天然與恐懼有著不解之緣, 出現恐懼行為是十分正常的現象。 那麼, 家長應該怎樣對孩子的恐懼做出反應呢?
1、不要否認孩子的恐懼情緒
不管孩子恐懼的物件在成人看來是多麼可笑, 家長都不要若無其事地一笑置之, 或者借機教育孩子要勇敢之類, 這個時候孩子所需要的,不是成人的嘲笑或教導,而是他們的情感支持,所以,共鳴孩子的恐懼感受,告訴他們無論遇到多麼可怕的事情,爸爸媽媽都會陪伴著她,不僅可以讓孩子來自成人的理解和支援,還能讓他們意識到自己並不孤單,從而增強對抗恐懼的信心和力量。
2、主動放手,做個好榜樣
由於孩子的情緒體驗受父母態度的影響很大,父母不妨做好勇敢角色的示範作用,特別是在孩子第一次接觸某事物的時候,如果父母能夠表現出對某事物的正性情緒體驗,孩子就可能消除對那個陌生事物的恐懼,比如,如果家長在孩子第一次看到狗的時候,表現出對小狗的緊張情緒,則孩子就會認為狗是很可怕的,反之,如果家長友好地去跟小狗互動,則孩子害怕小狗的概率就會小很多。
當然,鼓勵孩子隨時表達自己的恐懼情緒也很重要,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有時候孩子經歷恐懼體驗的時候,還會出現出於自尊考慮不願意承認的情況,這個時候,家長就不妨尊重孩子的心理狀態,給孩子行動上的支持,而不是追究她的內心想法。
3、嚇唬孩子?NO!
由於孩子的恐懼通常跟想像關聯密切,平時家長還可以儘量避免激發孩子恐懼想像的語言,那種動輒用“大灰狼”、“怪獸”嚇唬孩子的做法,通常很容易觸發孩子對可怕形象的想像,引發恐懼行為。
4、給寶寶解釋真相
比如,如果孩子害怕雷電,就不妨給他講講雷電產生的道理,已經熟悉的事物,就會少了許多神秘感,恐懼感自然也就少了根基。當然,帶有恐怖、驚嚇的影視、圖書等傳播工具就要避免跟孩子接觸了。
最後,但不是最不重要的,就是平時多注意給孩子自由探索的空間、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增強孩子內在的力量,一個對自身力量充滿信心的孩子,會對掌控環境的能力充滿自信,不再容易怕這怕那,縮手縮腳。
這個時候孩子所需要的,不是成人的嘲笑或教導,而是他們的情感支持,所以,共鳴孩子的恐懼感受,告訴他們無論遇到多麼可怕的事情,爸爸媽媽都會陪伴著她,不僅可以讓孩子來自成人的理解和支援,還能讓他們意識到自己並不孤單,從而增強對抗恐懼的信心和力量。2、主動放手,做個好榜樣
由於孩子的情緒體驗受父母態度的影響很大,父母不妨做好勇敢角色的示範作用,特別是在孩子第一次接觸某事物的時候,如果父母能夠表現出對某事物的正性情緒體驗,孩子就可能消除對那個陌生事物的恐懼,比如,如果家長在孩子第一次看到狗的時候,表現出對小狗的緊張情緒,則孩子就會認為狗是很可怕的,反之,如果家長友好地去跟小狗互動,則孩子害怕小狗的概率就會小很多。
當然,鼓勵孩子隨時表達自己的恐懼情緒也很重要,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有時候孩子經歷恐懼體驗的時候,還會出現出於自尊考慮不願意承認的情況,這個時候,家長就不妨尊重孩子的心理狀態,給孩子行動上的支持,而不是追究她的內心想法。
3、嚇唬孩子?NO!
由於孩子的恐懼通常跟想像關聯密切,平時家長還可以儘量避免激發孩子恐懼想像的語言,那種動輒用“大灰狼”、“怪獸”嚇唬孩子的做法,通常很容易觸發孩子對可怕形象的想像,引發恐懼行為。
4、給寶寶解釋真相
比如,如果孩子害怕雷電,就不妨給他講講雷電產生的道理,已經熟悉的事物,就會少了許多神秘感,恐懼感自然也就少了根基。當然,帶有恐怖、驚嚇的影視、圖書等傳播工具就要避免跟孩子接觸了。
最後,但不是最不重要的,就是平時多注意給孩子自由探索的空間、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增強孩子內在的力量,一個對自身力量充滿信心的孩子,會對掌控環境的能力充滿自信,不再容易怕這怕那,縮手縮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