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揭秘孩子不喜歡幼稚園的原因

每到開學時, 總會在幼稚園門口看到很多家長和孩子的“生離死別”。 這看似平常的場景, 童年時打下的烙印會給孩子將來的性格造成哪些影響?又是哪些原因讓他們不願走進幼稚園大門呢?通過對多名家長和孩子的採訪, 讓我們來瞭解一下孩子為何不願去幼稚園。

孩子為何不願進幼稚園大門
幼稚園條條框框太多
“我們幼稚園不讓隨便說話。 ”5歲的曹爽(化名)說, 他所在的幼稚園規定了什麼時候能說話、什麼時候不能。 “有一次, 我午睡起來穿衣服時, 叫了一個小朋友的名字, 就被老師批評了。 老師說穿衣服時不能說話,
Advertisiment
否則會穿得慢。 ”
此外, 曹爽所在的幼稚園還有這樣的規矩:每天下午5點以後不能上廁所。 “有時, 我剛把孩子接出幼稚園, 他就嚷嚷著要上廁所。 一問才知道, 孩子在幼稚園已經憋了好久了。 ”曹爽的父親有些氣憤, “因為老師要在5點前打掃廁所, 等家長把孩子接走後, 他們就能直接下班了。 可5點以後, 孩子通常還要等上一段時間才能見到家長。 我覺得, 對小孩來說, 這個要求實在過分。 ”
體罰現象仍然存在
3歲女孩坤坤晚上臨睡前, 媽媽幫她洗屁屁, 可她一蹲下就叫腿痛。 詳細詢問之下, 媽媽才知道, 白天坤坤和幾個小男孩子趁老師不注意, 溜到教室外去玩, 老師把他們找回來後罰他們一起做下蹲運動。 坤坤說:“我不喜歡老師了,
Advertisiment
再也不去幼稚園了。 ”
對一些成年人來說, 幼稚園體罰也帶給了他們很多陰影。 一位家長說:“當年我經常被關小黑屋, 上課說話要關, 吃飯慢了也要關。 ”另一位家長則說:“老師稍不順心就捶我們的後背。 ”
曹爽還說:“有的老師也會板起臉, 一看老師這樣, 我就害怕。 ”
在幼稚園總得不到重視
4歲的芳芳(化名)這幾天正在為上幼稚園的事跟父母鬧彆扭。 每次一提去幼稚園, 她就一臉不樂意。 問及原因, 芳芳支吾了半天說:“老師上課問問題, 讓我們舉手回答。 她問的我都會, 可我舉了好幾次手, 老師都不叫我。 還有, 我們吃飯前老師會叫小朋友擺碗, 可是最近一直沒叫我擺, 老師肯定是不喜歡我了。 ”
專家:童年經歷影響性格
幼年播下的種子,
Advertisiment
決定成年後收穫什麼樣的果。 孩子的自我評價意識會在學前初期(3-4歲)迅速發展, 這時的他們更關注外部世界和他人行為。 也許老師輕描淡寫的一句話、一個眼神或一種語氣, 都可能形成孩子性格上無法逾越的鴻溝。
首先, 規矩太多可能形成強迫意識。 專家認為, 幼稚園的各種規矩是必要的。 通過各種規矩讓孩子養成遵守社會規範的習慣, 這對孩子將來的成長有利。 但規矩要人性化, 否則會扼殺孩子的天性和活力, 嚴重的可能會讓孩子長大後形成強迫意識。 因為老師通常只告訴孩子什麼時候必須做什麼, 卻很少說明要這麼做的原因。
其次, 懲罰過度會造就兩種極端性格。 由破壞規矩而受到的懲罰也得有度。
Advertisiment
幼年體罰會給孩子造成兩種影響:一是孩子的叛逆心理越來越強, 對老師的管教死扛死頂, 使矛盾不斷激化。 二是形成自卑心理。 如果孩子本身比較柔弱, 老師的批評會讓他覺得自己不是好孩子, 破罐子破摔下去。 這樣的孩子上學後, 往往都會成為問題學生。
最後, 得不到重視會讓孩子逃避責任。 心理學家通過實驗證明, 孩子最恐懼的就是不被重視。 最初, 孩子可能會做些極端的事, 想要引起周圍人的注意。 如果徒勞無功, 他就會選擇逃避責任。
小編總結:家長要注意孩子平常在幼稚園發生的事情, 密切注意孩子的行為習慣。 而幼稚園也必須加強自身管理, 做到能為孩子的心靈提供一個安全地帶。
(兼職編輯:李韻)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