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 讓父母們有了溺愛孩子的時間、資本和理由。 因此, 很大一部分父母對孩子是百般的關愛, 對孩子事無巨細一律照顧周到, 一絲不苟。 而與此同時, 父母們卻發現自己的孩子在心理發展過程中卻變得越來越自私, 有好吃的都霸著自己吃, 自己的玩具從來都不肯和小朋友們一起玩。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Advertisiment
1、心理學研究表明, 在幼兒自我意識形成和發展的最初階段, 他們心理活動都單純圍繞自我出發, 接觸、瞭解與自己緊密相連的人和事, 獲取自己想要的一切東西;他們所提出的任何要求, 都是從滿足自己的生理和安全等需要出發的, 不知道考慮別人對此有什麼想法, 更難以理解別人可能有完全不同於自己的看法。 大約到了兩三歲以後, 隨著幼兒社會活動範圍的擴大和交往經驗的積累, 幼兒才逐漸在主觀上產生你我的區別,
Advertisiment
2、現在的獨生子女幾乎都不同程度地具有自私的問題。 由於是家中唯一的孩子, 集寵愛於一身, 甚至壟斷了父母的整個身心。 家裡有什麼好吃的東西都先盡他一個人享用, 他有什麼要求家長就儘量滿足, 久而久之, 自然而然地使他養成了自私的毛病。 加之沒有兄弟姐妹, 缺乏合作、分享、謙讓、奉獻等集體生活的經驗, 容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觀念。
3、隨著生活品質的提高, 成人在不斷滿足幼兒需要中, 助長了幼兒的霸道、自私。 例如, 當幼兒看到別人有的好玩的, 好吃的, 而自己得不到分享時,
Advertisiment
4、孩子自私心理的產生, 與其周圍人們的不良影響也有很大關係。 例如, 有的父母或家庭成員自私自利, 愛貪圖小便宜, 或與人共事斤斤計較, 過於“小氣”;有的父母或家庭成員常常叮囑孩子自己的東西不給別人吃, 玩具不許別人玩等。 這些, 都會助長孩子的自私心理。
5、很多孩子在玩同一玩具及交換時發生爭吵, 往往是因為不懂得恰當的商議、溝通及分享的方法。 大家都想玩, 也明白別人也想玩, 但矛盾在於怎樣選擇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法。 成人雖然意識到了分享的重要意義,
Advertisiment
總之, 父母愛孩子, 就要讓他們學會去關心他人, 不能做什麼事情都只想到自己。 要清楚, 父母過度氾濫的愛不是真正的愛, 別用自己的無私換來孩子的自私。 對於已經形成自私傾向的幼兒, 父母們也不必恐慌, 也不要感到束手無策。 發現孩子問題本身就是教育的契機, 處於此年齡的孩子可教育性強, 只要父母們認真對待, 方法得當, 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