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揭秘鵝口瘡病因 及時發現早治療

有時候新手媽媽會發現自家寶寶口腔或者嘴唇上出現一些白色絮狀物, 擦掉後發現寶寶嘴部發紅有創面, 這就是鵝口瘡。 寶寶長了鵝口瘡, 嘴巴不舒服, 就會拒絕吃奶、食量驟減導致體重下降, 影響生長發育。 鵝口瘡有什麼症狀?為什麼寶寶會長鵝口瘡?什麼原因導致鵝口瘡“賴上”寶寶?下面和小編一起來學習!


鵝口瘡

如果新手媽媽發現寶寶口腔內出現乳白色的斑膜, 擦掉後又反復出現, 同時寶寶出現拒奶情況, 這就代表寶寶患上了鵝口瘡。 鵝口瘡是一種由白色念珠菌等真菌引起的口腔黏膜的炎症,

Advertisiment
多發於新生兒和嬰幼兒。 白色念珠菌可以在健康人的皮膚、腸道、陰☆禁☆道寄生。 由於孩子入口的東西不乾淨:乳具消毒不徹底、乳母的乳☆禁☆頭不乾淨、照顧孩子的人手不乾淨造成孩子所用物品污染, 對於缺乏抵抗力的新生兒或小嬰兒都容易引起鵝口瘡的產生。 尤其是孩子已經會吃手、吃身邊的一些物品, 很容易使得鵝口瘡反復感染發作。 鵝口瘡也見於營養不良、腹瀉、長期使用廣譜抗菌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孩子, 也有的新生兒是經過產道分娩感染的。

鵝口瘡症狀表現

1、媽媽可以仔細觀察寶寶口腔內部和唇部。 鵝口瘡表現在口腔黏膜出現乳白色的斑膜, 周圍無炎症反應, 形似奶塊, 無痛。 斑膜面積大小不等, 可出現在舌、頰齶或唇內黏膜上。

Advertisiment
擦去斑膜後, 下方可見不出血的紅色創面。

2、鵝口瘡初期症狀並不明顯。 感染較輕微時除非仔細檢查口腔, 否則不易發現, 寶寶也沒有明顯的痛感或僅在進食時有痛苦表情。 感染嚴重時寶寶會因疼痛而煩躁不安、啼哭、哺乳困難, 有時伴有輕度發熱。

鵝口瘡給寶寶帶來的不良後果

長了鵝口瘡, 寶寶的口腔會有疼痛的感覺, 吃奶的時候由於牽動感染處同感更加明顯, 寶寶會因此而拒絕吃奶, 造成食量減少、體重增長緩慢, 嚴重影響生長發育。

鵝口瘡惡化後果會很嚴重。 如果鵝口瘡擴散到口腔的後部, 有可能“殃及”食道。 食道是食物由口腔輸送到胃裡的管道。 食管一旦受到牽連, 寶寶吞咽東西就會感到不舒服,

Advertisiment
甚至會因為怕疼, 連水都拒絕喝, 這樣寶寶就有可能出現脫水的情況。

如果不及時治療, 導致鵝口瘡的黴菌還可能波及身體的其他部位。 當然, 彌漫性黴菌感染是十分罕見的。 如果真遇到這種情況, 需要採用更有效的抗真菌治療。


鵝口瘡

新生兒感染鵝口瘡的病因

鵝口瘡是由一種叫做白色念珠菌的黴菌所引起的口腔粘膜感染。 事實上, 在正常人的口腔、皮膚、陰☆禁☆道中均有白色念珠菌的存在, 但是否發病主要取決於機體的適應性和抵抗力, 新生兒由於抵抗力弱更容易感染鵝口瘡。 以下情況均可引起感染:

1、母親陰☆禁☆道有黴菌感染, 嬰兒出生時通過產道, 接觸母體的分泌物而感染;所以母親在分娩前一定要做好陰☆禁☆道檢查和治療工作,

Advertisiment
以防分娩時讓寶寶身體感染到病菌。

2、奶瓶、奶嘴消毒不徹底, 母乳餵養時, 媽媽的乳☆禁☆頭不清潔, 都可以是感染的來源;奶瓶奶嘴需徹底消毒後才可再次使用, 媽媽坐月子時也不能忽視了身體的清潔。

3、接觸感染念珠菌的食物、衣物和玩具。 另外, 嬰幼兒在6~7個月時開始長牙, 此時牙床可能有輕度脹痛感, 嬰幼兒便愛咬手指, 咬玩具, 這樣就易把細菌、黴菌帶入口腔, 引起感染;放在嬰兒周圍的物品要保持清潔, 以防寶寶抓住放入口裡啃咬感染病菌。

4、在幼稚園過集體生活, 有時因交叉感染可患鵝口瘡;要注意個人衛生習慣。

5、長期服用抗菌素, 或不適當應用激素治療, 造成體內菌群失調, 黴菌乘虛而入,

Advertisiment
並大量繁殖, 引起鵝口瘡。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