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 印小天被騙婚的新聞熱鬧了一陣子, 據說當事者公開表示:女方婚前曾許諾將拿出1000萬買房, 但婚後當事人發現女方的學歷與家境都存在造假嫌疑。 我不知道當事人為什麼會如此暴料, 總感覺這是在向世人昭示:我就是看在女方是白富美的份上才娶的她。 當然, 這不重要, 重要的是, 他為什麼是這樣一個容易受騙的男人呢?心理學家李雪發現了一個童年的秘密。
請輸延遲滿足讓孩子難辨好壞, 及時滿足讓孩子明辨利弊
有的家長擔心, 如果孩子的需求太容易得到滿足, 孩子就會不懂得珍惜,
Advertisiment
這些家長的根據就是上個世紀名滿全球的“棉花糖實驗”。
棉花糖實驗上世紀60年代,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米切爾做了一個考驗兒童耐心和意志力的棉花糖實驗。 實驗者給單獨待著的孩子兩顆棉花糖, 並告訴他, 他可以吃糖, 但如果孩子能等實驗者回來再吃, 就可以吃到兩顆。 實驗認為, 能等待的孩子, 人生因為有耐心和意志力而能走得更好更穩, 還特別懂得珍惜。
因為這個教育理念,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 特別要使用延遲滿足。 比如, 孩子要學古箏, 為了讓孩子對學古箏更有興趣和恒心, 家長故意拖延, 等孩子反復哀求、一再保證一定好好學的時候才給買。
Advertisiment
的確, 人類包括其他動物確實有這樣的集體無意識:越是得不到的東西越想要。
比如, 農場主為了讓羊把發黴的草吃掉, 就故意把草堆在柵欄外面, 同時把柵欄的空隙留得大一點, 羊努力一些, 頭就能鑽過去。 果然, 羊群放著新鮮草不顧, 卻爭先恐後伸長脖子鑽過柵欄把發黴的草吃光。
如果父母經常用這樣的手段對待孩子, 孩子就會被訓練得如吃發黴草的羊一樣地愚蠢, 就會容易被利用。
比如, 一些老闆也會使用這種激勵招數, 畫一張很大很誘人的餅, 讓員工過度付出, 收入卻很少。 員工越付出, 越覺得虧, 但越虧,
Advertisiment
而那些幼時經常被及時滿足的人, 牆上的餅對他們並沒有太大的誘惑力, 他們會理智地衡量付出與收益, 有夢想有激情但不會活在別人編織的夢幻泡沫中;騙財騙色的招數就更是沒用。
所以, 父母今天怎麼對待自己的孩子, 也就決定了明天別人怎麼對待你的孩子。 做為爸爸, 如果你希望女兒將來嫁給一個真誠願意對老婆好的男人, 那就從現在開始, 真誠愛護你的女兒。
再回頭說印小天, 如果他的確是被騙婚, 是被曾經許諾的1000萬、高文憑、好家境所騙,
Advertisiment
當下需要當下滿足帶來確定和安全, 定時給予延遲滿足收穫恐懼和憤怒
孩子果真如大人所想像, 太容易得到滿足, 就不會珍惜享受了嗎?每個母乳過的媽媽, 都體驗過嬰兒饑餓啼哭, 乳☆禁☆房及時送上, 嬰兒吮吸著乳☆禁☆頭, 那無比享受和滿足的表情吧, 真是世界上最美妙的當下。
而那些定時哺乳的媽媽, 則經常感覺, 嬰兒如吸血鬼一般好像要把自己吸幹, 甚至會咬傷乳☆禁☆頭。 這是因為, 如果媽媽不是按照孩子的需要哺乳, 孩子就經常處在得不到的恐懼和憤怒當中, 於是等終於得到乳☆禁☆頭的時候, 就拼命吸, 吸到自己吃撐為止;同時又對乳☆禁☆頭充滿憤怒,
Advertisiment
請享受當下的能力與生俱來, 只能奮鬥不能享受是因為匱乏愛
用心觀察孩子的父母就會發現, 孩子經常活在當下, 天然地會享受當下的樂趣, 不管是一片爛樹葉, 還是價值幾千塊的玩具, 孩子都能玩得很專注, 並且玩夠了就會放下。
以獲取資源、物品的難易程度來決定珍惜的程度, 則是我們成年人已經被異化的頭腦所為, 並非孩子本性;孩子的本性就是享受當下。 所以, 被及時滿足的孩子, 由於父母尊重並很好地保護了TA的本性, 也就更能夠、更懂得享受當下。
我的一個億萬富翁朋友,他幾乎獲得了一切——成為讓人敬佩的商業領袖,娶了有名的美女老婆,生了兒子——可是他依然在不停地奔波、擴張事業,好像永遠不會停下來享受自己的奮鬥所得。和他深入聊天,看到熟悉的童年故事:他必須要努力表現,和兄弟競爭,討好母親,才能獲得母親的關注和獎勵,可真正獲得之時,內心並沒有喜悅和享受,還是會在焦慮中向下一個目標進發。
這種感覺可能大家都挺熟悉,為一個目標而奮鬥,可真到達了那裡,卻並沒有預想中的幸福快樂。那是因為在追逐目標的焦慮中,我們早已失去了感受當下的能力。而幸福,只存在於當下;明天的幸福永遠在明天。
請及時滿足孩子的需求,並尊重孩子對“獲取”和“失去”的各種體驗
及時滿足的真正含義,是孩子表達自己需要的時候,及時給予回應和肯定,如果能做到就及時去做,不刻意拖延,做不到或者做到很困難,也無需勉強。
比如,孩子指著一個超級昂貴的汽車模型說:“媽媽我好喜歡這個模型,真酷!”媽媽可以及時回應和肯定孩子的需要:“是啊,這個模型真漂亮,媽媽也喜歡,我們一起欣賞吧。”那些從小被及時滿足孩子的媽媽都會發現,孩子其實並不貪婪,而是很好協商,並且能夠體諒別人。
貪婪並非孩子的本性,而是因為曾經太多需求被否定、被批判、被延遲,給孩子帶來諸多痛苦,這些痛苦長期累積,最終讓孩子成為一個不講道理、難以妥協、一旦滿足不了就歇斯底里的人。
另一方面,及時滿足,又是給予自由空間的及時滿足,而不是控制和替代。
比如,孩子爬著去抓一個玩具,媽媽擔心弄髒衣服,乾脆替孩子把玩具拿過來,這不是及時滿足,而是干涉和控制,它阻礙了孩子體驗通過“自己奮鬥”得到玩具的過程;又比如,孩子弄壞了自己心愛的玩具,哭泣起來,媽媽感到焦慮,於是在孩子並沒有提出要求的時候,趕緊承諾買一個新的,制止孩子哭泣。這也是一種控制,打斷了孩子體驗“失去”這種情感的過程。
活在當下,享受生命
如果你時常擔心孩子不會珍惜享受所得,那麼,請返觀自己的生命:我能夠體驗到我所擁有的一切嗎?我對此充滿感恩嗎?我能放慢腳步享受當下嗎?親愛的父母們,請放下焦慮的頭腦,不再評判和憂慮孩子,而是以一顆謙卑的心,蹲下來,和孩子一起玩,一起去盡情享受當下的生命。
我的一個億萬富翁朋友,他幾乎獲得了一切——成為讓人敬佩的商業領袖,娶了有名的美女老婆,生了兒子——可是他依然在不停地奔波、擴張事業,好像永遠不會停下來享受自己的奮鬥所得。和他深入聊天,看到熟悉的童年故事:他必須要努力表現,和兄弟競爭,討好母親,才能獲得母親的關注和獎勵,可真正獲得之時,內心並沒有喜悅和享受,還是會在焦慮中向下一個目標進發。
這種感覺可能大家都挺熟悉,為一個目標而奮鬥,可真到達了那裡,卻並沒有預想中的幸福快樂。那是因為在追逐目標的焦慮中,我們早已失去了感受當下的能力。而幸福,只存在於當下;明天的幸福永遠在明天。
請及時滿足孩子的需求,並尊重孩子對“獲取”和“失去”的各種體驗
及時滿足的真正含義,是孩子表達自己需要的時候,及時給予回應和肯定,如果能做到就及時去做,不刻意拖延,做不到或者做到很困難,也無需勉強。
比如,孩子指著一個超級昂貴的汽車模型說:“媽媽我好喜歡這個模型,真酷!”媽媽可以及時回應和肯定孩子的需要:“是啊,這個模型真漂亮,媽媽也喜歡,我們一起欣賞吧。”那些從小被及時滿足孩子的媽媽都會發現,孩子其實並不貪婪,而是很好協商,並且能夠體諒別人。
貪婪並非孩子的本性,而是因為曾經太多需求被否定、被批判、被延遲,給孩子帶來諸多痛苦,這些痛苦長期累積,最終讓孩子成為一個不講道理、難以妥協、一旦滿足不了就歇斯底里的人。
另一方面,及時滿足,又是給予自由空間的及時滿足,而不是控制和替代。
比如,孩子爬著去抓一個玩具,媽媽擔心弄髒衣服,乾脆替孩子把玩具拿過來,這不是及時滿足,而是干涉和控制,它阻礙了孩子體驗通過“自己奮鬥”得到玩具的過程;又比如,孩子弄壞了自己心愛的玩具,哭泣起來,媽媽感到焦慮,於是在孩子並沒有提出要求的時候,趕緊承諾買一個新的,制止孩子哭泣。這也是一種控制,打斷了孩子體驗“失去”這種情感的過程。
活在當下,享受生命
如果你時常擔心孩子不會珍惜享受所得,那麼,請返觀自己的生命:我能夠體驗到我所擁有的一切嗎?我對此充滿感恩嗎?我能放慢腳步享受當下嗎?親愛的父母們,請放下焦慮的頭腦,不再評判和憂慮孩子,而是以一顆謙卑的心,蹲下來,和孩子一起玩,一起去盡情享受當下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