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搖晃晃 “括弧”腿寶寶如何糾正

小寶寶走路總是蹣跚, 搖搖晃晃, 雖然這是一種生理現象, 但是若是當同齡的寶寶都走的穩穩當當的時候, 你家寶寶還是搖搖晃晃的, 就有問題了, 這個時候想要觀察寶寶是不是“括弧腿”, O型或是X型腿, 然後再加以糾正。

·小腿怎麼像“括弧”

小嬰兒的胳膊、腿, 胖乎乎的像“藕節”, 討人喜愛。 可是仔細看看, 這小腿有彎兒, 不直。 可能您馬上會想到:補鈣、捆腿。 其實, 不必擔心。 小嬰兒的小腿呈“O”形, 是“生理性彎曲”, 這和寶寶會站會走以後因為患有佝僂病的“O形腿”完全不同。 “生理性彎曲”會隨著寶寶的發育逐漸消失。

那用不用補鈣呢?吃母乳的寶寶,

Advertisiment
鈣是夠的;人工餵養的寶寶, 滿月以後每天添加1~2滴濃縮魚肝油, 利用其中的維生素D幫助乳類中的鈣的吸收也就行了。

至於“捆腿”, 早就過時了, 理由很充分。 新生兒四肢呈屈曲狀, 是胎內姿勢的延續, 不必去強行“矯正”。 如果非要把小胳膊、小腿拉直了, 再用繈褓裹緊, 打成“蠟燭包”, 那就讓寶寶受委屈啦。 想想也是, 在胎內還能自由地伸伸胳膊、踢踢腿, 怎麼出生後卻受此“待遇”呢?!從早期開發智力的角度, 被“捆”以後, 位於肌肉、關節裡的“本體感受器”受不到應有的刺激, 智商會減分。

讓小寶寶穿上舒適的連衣衫褲或睡袋式的衣服, 自由的揮拳、踢腿, 既健身又益智, 更開心。

·搖搖晃晃, 兩手舉高高

剛學步, 寶寶會兩腿叉開著,

Advertisiment
胳膊高舉著, 這種姿勢可以幫助寶寶掌握平衡, 少摔跤。 父母不必擔心這種姿勢會造成骨骼畸形。 寶寶會走了, 姿勢也就順眼多了。 有的寶寶膽小, 怕摔跤, 自己能走也要讓大人牽著手, 哪怕只牽著大人的一個手指頭, 也能壯膽兒。 這時, 重要的是練膽兒。 家裡在木地板上, 戶外在平整的地面上, 面朝孩子, 在離他2~3步的地方等著他, 慢慢大人延長距離, 寶寶就逐漸敢自己走了。

另外, 最好別圖省事, 讓“學步車”當陪練, 那可練不出膽兒來。 正常的寶寶大約在1歲左右就學走路了。 稍有延遲, 也並非就是缺鈣。 學站, 學走與氣候也有一定的關係。 天氣暖和, 穿的衣服少, 腿腳利索;天氣冷, 穿的衣服多, 行動不便。 當然, 如果寶寶過了2歲,

Advertisiment
走路還跌跌撞撞, 得找醫生看看。

·走路“怪怪的”, 需把原因找

△夾著大腿、腳尖著地

站著時腳不能放平, 邁步時夾著大腿, 腳尖點地, 摸摸孩子的跟腱硬硬的, 抓緊去神經科掛個號。 “腦性癱痰”的孩子, 步態就是這麼怪怪的。 當然, 有的健康寶寶剛學走路時, 也惦著腳往前沖, 但是站立時腳能放平, 跟腱也不是硬硬的, 那只是學步時的“小毛病”。

△走路像鴨子, 左右搖擺

患“先天性髖關節脫臼”的孩子, 走“鴨步”, 這種病越早發現、早治療, 效果越好。 患遺傳病“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的孩子, 走“鴨步”。

△有兩種跛行, 靜臥最重要

第一種:寶寶在一次感冒後, 突然跛行。 很可能是“一過性髖關節滑膜炎”。 醫生若下此診斷, 會叮囑父母要讓孩子臥床靜養。 父母要想方設法哄住、看住孩子,

Advertisiment
別下地。 大約1周左右, 這病就能好了。

第二種:孩子在下樓梯、跑、跳時“抻”了一下, 俗話說“內了胯”, 也就是髖關節受了點傷。 除了在醫生的指導下, 按摩、熱敷之外, 靜臥是最重要的治療措施。

·2歲以後還是平腳

小嬰兒的腳底板是平平的, 會站、會走以後, 足底的肌肉韌帶結實了, 逐漸顯出腳弓。 如果2歲多了, 還沒腳弓, 可以做做以下的練習:惦腳尖走路、坐在小凳上用腳趾勾起地上的筷子、鉛筆、乒乓球等。 每次玩3~5分鐘。

小孩子“括弧腿”是病態的, 這點家長要首先認識到, 可能是由於缺鈣和缺乏維生素造成的, 當家長發現寶寶走路有不對勁的時候, 一定要先帶寶寶去看醫生, 然後對症治療和糾正, 及早的改變寶寶“括弧腿”,

Advertisiment
爭取讓寶寶更健康的成長!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