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摒除“媽媽永遠正確”的偏見

你是否認為錢可以解決一切問題

正如前文所說, 由於上班族媽媽無法像其他媽媽那樣經常陪伴在子女身旁, 也無法應時地為孩子準備好零食及學習用品, 她們大都會對孩子產生一種負罪感, 而她們所採用的彌補手段之一, 就是每天早上給孩子塞些零用錢。 她們自認為, 如此一來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自己對於孩子的歉疚。

但是, 當她們親眼目睹自己的孩子利用早上給他們的零用錢整日泡在遊戲廳之中, 或是為了給其他小朋友買東西而長時間四處遊蕩之時, 她們又感到這似乎與自己的初衷有些背道而馳。

Advertisiment

也許在她們看來, 留給孩子足夠的零用錢可以使自己和孩子都獲得滿足。 從孩子的立場上考慮, 他們可以利用這些零用錢隨意購買自己喜歡的物品;就媽媽的角度而言, 她們則認為雖然自己無法陪伴在孩子身邊, 給予其無微不至的照顧, 但至少可以讓孩子擁有自己中意的物品, 並且, 媽媽會因此而感到些許安慰與滿足。

長此以往, 孩子的心中便會產生出“金錢萬能”的錯誤認識, 或許媽媽也會對此習以為常, 試圖用金錢來解決一切問題。

須知, 媽媽的愛是無價的, 世上的任何東西都無法將它取代, 即使是價值連城的稀世奇珍, 也無法與媽媽的付出和真情相提並論。 因此, 我們要儘量避免採用禮物攻勢取悅孩子,

Advertisiment
也不要輕易做出連自己都認為無法履行的承諾。 若是未能遵守與孩子之間的約定, 那麼, 最好的方法就是向孩子“坦白”, 將自己當時的立場及緣由說明清楚, 並取得孩子的諒解。

不要試圖用金錢來解決一切問題, 也不要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抱有取巧圖便的想法, 即便是母子之間, 倘若沒有付出, 相互之間也是無法得到理解和關愛的。

在準備對孩子進行呵斥、責駡前儘量使自己的心態保持平和

在公共場所, 偶爾會看到某些媽媽將犯錯的孩子拖到角落之中, 對其大聲斥責, 有時甚至還會動手打罵, 此時, 我通常會產生兩種想法:

“天哪, 這孩子的母親到底是怎麼想的?竟然在大庭廣眾之下教訓孩子,

Advertisiment
簡直粗魯至極!孩子難道就不是人嗎?難道就不能好好跟他講道理嗎?日後我決不能像她那樣對待孩子。 ”

“唉, 可憐天下父母心!哪位媽媽又何嘗不想心平氣和地教育孩子呢。 ”

如果你是一位孩子的母親, 想來腦海中也會立即浮現出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想法。 媽媽幾乎每日都要與孩子生活在一起, 因此難免會遭遇無數次的“小規模戰爭”,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自覺地提高嗓門, 這也是常事。 而且, 媽媽有時明知自己會後悔, 但還是控制不住自己, 對孩子動手責罰或是使用過激的語言刺激孩子幼小的心靈, 為他們帶來無法磨滅的傷痛。

遇到這種情況時, 作為媽媽的我們, 首先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讓自己的心態恢復平和,

Advertisiment
然後再對孩子的行為作出反應。 有時, 在大人看來無比荒唐的事情, 對於孩子而言也許非常重要, 而且或許孩子也有必須如此的合理理由及根據。

因此, 當孩子犯錯時, 媽媽首先不要急於責備他, 而應暫緩作出反應的腳步。 我們只需少許時間, 使自己的心態平和下來, 然後站在孩子的立場將問題重新考慮一遍, 十有八九都能夠理解孩子的行為。 如此一來, 我們不需責駡、動手, 便可以心平氣和地將孩子漸漸說服, 原本積存於心中的不滿也自然會得到平息。

媽媽心中的“好”與孩子心中的“好”存在一定的區別

晴天的時候, 孩子卻執意要穿著雨靴去幼稚園, 對此媽媽會作出怎樣的反應呢?“又沒有下雨, 你幹嗎非要穿著雨靴啊!”她們會不會發著脾氣,

Advertisiment
一把將雨鞋從孩子的腳上脫下?

倘若是一位聰明的媽媽, 她首先會考慮“孩子為什麼想要穿雨鞋”, 而不是急於教訓孩子。 孩子是打算在小朋友面前炫耀爸爸買給他的新鞋, 還是有什麼不願告人的“小秘密”?這都有可能是他執意穿雨靴上幼稚園的緣由。

雖然說母子連心, 但須知媽媽心中的“好”與孩子心中的“好”存在一定的區別。 也就是說, 媽媽的喜好, 孩子未必會接受。 總而言之, 孩子與媽媽的觀點、趣向是有所不同的, 因此即使是媽媽喜歡的東西, 孩子也有可能會覺得反感, 故此, 我們不能將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人。 身為父母, 我們可以將自己的想法及意見提出來, 供孩子參考, 但最終接受與否則要由孩子自己來選擇。

當然,從父母的角度出發,他們擔心孩子由於判斷力不足作出錯誤選擇,這也是人之常情,因此對於孩子的選擇媽媽也許會予以否認,轉而向其灌輸自己的想法。其實,父母如此不免有些多慮。即使孩子的判斷有誤,我們也沒有必要對此過於擔心,因為每位元孩童都需要經歷一個選擇與體會的過程,他們會從中領悟出各種道理。

另外,即使孩子作出了錯誤選擇,且由此導致的後果較為嚴重,我們也儘量要使用平和的語氣,將各種狀況向其詳細說明,讓孩子能夠充分理解,而不是大發雷霆或沒頭沒腦地訓斥“你只需要按媽媽說的做就可以了”“你不可以這麼做”“即使我現在告訴你,你也聽不明白”“你根本不會做”等。

孩子只會將過於頻繁的嘮叨當做耳邊風

偶爾,全家人準備一同去逛折扣商場,孩子們便會顯得異常高興。他們不僅僅是因為能夠跟隨爸爸媽媽一起出門而感到喜悅,內心之中對於渴望已久的玩具或是可口的食物,也必然會產生一種即將獲得的興奮感。每每此時,他們便會興奮地大喊大叫或是在沙發、床上蹦跳不停,嚴重時甚至還會在某些小事上犯錯不斷,例如在洗臉、刷牙、換衣服等日常小事上丟三落四、拖泥帶水。當然,他們自認為自己已經在很努力地掩飾這種興奮情緒,並試圖將自己表現得與平常毫無二致。

可惜的是,許多媽媽看不透孩子們背後付出的努力,她們只憑自己的直觀感受作出判斷,專揀礙眼之處評判,無意中,便將諸多禁令及否定性的字眼吐露出來。

“行了,別再添亂了,我都快被你給弄暈了!”

“你還在磨蹭什麼呀?沒有聽到媽媽剛才跟你說的話嗎?動作快點!”

“你犯傻了啊,怎麼連這種事情都不會做?”

“在家時媽媽就對你說過這件事沒得商量,不行就是不行!”

“不是告訴你不要做了嗎?你是不是聽不懂人話?”

“媽媽叫你怎麼做你就怎麼做!”

倘若在毫無心理準備的情況下,沉浸於興奮之中的孩子突然間聽到這些話語,他又會是什麼反應呢?媽媽每天絮絮不止的嘮叨又會令孩子產生怎樣的想法?對此,有些媽媽會作出反駁,她們認為自己之所以說出這種否定或禁令性的話語,完全是為了約束孩子的出格行為。但她們顯然沒有考慮到,孩子在聽到這些話語以後是否會感到傷心、自卑。

倘若孩子是第一次聽到或並不熟悉媽媽的嘮叨,他也許會為成為“聽媽媽話的乖寶寶”而做出一番努力,但有些孩子天生活潑好動,且記憶力有限,對於他們而言忘掉媽媽的囑咐只是眨眼之間的事。如果是這樣,媽媽每間隔一段時間便要去重複此前的話語,而孩子則未等媽媽講完便會想“又開始了”“乾脆當做耳邊風吧”。

當我們遇到上述的情況時,與其將自己此刻的壞情緒如實表現出來,還不如使用看似毫不在意的語氣引導孩子的思維,讓他們自己作出正確判斷,並將之付諸行動。例如,我們可以自言自語般地給孩子一個提醒,這樣大部分孩子均能立即明白其中的含義,並聰明地改變他的做法。

無視孩子的人格會使他們產生自卑心理

“大人說話,小孩子插什麼嘴!上一邊兒玩兒去。”

在與客人聊天時,一旦孩子插嘴,父母大都會訓斥他們一兩句。另外,當孩子犯些小錯時,例如,將喝剩的飲料罐碰倒,媽媽就會提高嗓門對其大聲斥責一番。

“你怎麼總是這麼粗心大意?是不是記吃不記打啊!”

“就因為你,我都沒法活了。你什麼時候才能懂事一些,讓我少操點兒心。”

“唉,你也就這點出息了,我還能指望你什麼呀!”

大人犯錯也是常有之事,更何況好奇心頗重、缺乏生活常識的小孩子呢?孩子之所以經常犯錯、闖禍,是因為他們行事之時目光尚很短淺,對於事態發展的預見性極低,因此即便在大人看來顯而易見的事情,他們也會無法判斷出後果。

但是正因如此,他們才能夠通過這些經歷,漸漸學會如何分辨是非對錯,才能夠判斷出事情可行與否,才知道什麼是危險而什麼更安全。每天都要經歷的幾次錯誤、失敗或是挫折,會使孩子變得更加聰明、更有見識,並逐漸成熟起來。因此,在孩子犯錯、惹事之時,父母不能只想著如何教訓孩子。

即使父母認為存在教訓他們的必要性,也要首先問清緣由,孩子為什麼會有這種行為?當時又有怎樣的想法?要留給他們一個解釋的機會。最後,倘若我們認為孩子的解釋有道理,就要給予其理解與認可,反之,則要對他們的錯誤想法進行更正。

唯有爸爸、媽媽在家中尊重孩子的人格,才能夠使孩子樹立足夠的信心,使他學會愛護自己;相反,如果父母輕視自己的孩子,外人自然更加不會尊重他,孩子本身也會將自己視為無用之人。

作為媽媽,一定要讓孩子意識到――“父母永遠信任我,他們是默默守護著我的強大支柱”“爸爸、媽媽永遠與我站在一起,他們是最愛我的人”。這樣才可以賦予孩子巨大的力量與勇氣,幫助他們排除一切困難。

當然,從父母的角度出發,他們擔心孩子由於判斷力不足作出錯誤選擇,這也是人之常情,因此對於孩子的選擇媽媽也許會予以否認,轉而向其灌輸自己的想法。其實,父母如此不免有些多慮。即使孩子的判斷有誤,我們也沒有必要對此過於擔心,因為每位元孩童都需要經歷一個選擇與體會的過程,他們會從中領悟出各種道理。

另外,即使孩子作出了錯誤選擇,且由此導致的後果較為嚴重,我們也儘量要使用平和的語氣,將各種狀況向其詳細說明,讓孩子能夠充分理解,而不是大發雷霆或沒頭沒腦地訓斥“你只需要按媽媽說的做就可以了”“你不可以這麼做”“即使我現在告訴你,你也聽不明白”“你根本不會做”等。

孩子只會將過於頻繁的嘮叨當做耳邊風

偶爾,全家人準備一同去逛折扣商場,孩子們便會顯得異常高興。他們不僅僅是因為能夠跟隨爸爸媽媽一起出門而感到喜悅,內心之中對於渴望已久的玩具或是可口的食物,也必然會產生一種即將獲得的興奮感。每每此時,他們便會興奮地大喊大叫或是在沙發、床上蹦跳不停,嚴重時甚至還會在某些小事上犯錯不斷,例如在洗臉、刷牙、換衣服等日常小事上丟三落四、拖泥帶水。當然,他們自認為自己已經在很努力地掩飾這種興奮情緒,並試圖將自己表現得與平常毫無二致。

可惜的是,許多媽媽看不透孩子們背後付出的努力,她們只憑自己的直觀感受作出判斷,專揀礙眼之處評判,無意中,便將諸多禁令及否定性的字眼吐露出來。

“行了,別再添亂了,我都快被你給弄暈了!”

“你還在磨蹭什麼呀?沒有聽到媽媽剛才跟你說的話嗎?動作快點!”

“你犯傻了啊,怎麼連這種事情都不會做?”

“在家時媽媽就對你說過這件事沒得商量,不行就是不行!”

“不是告訴你不要做了嗎?你是不是聽不懂人話?”

“媽媽叫你怎麼做你就怎麼做!”

倘若在毫無心理準備的情況下,沉浸於興奮之中的孩子突然間聽到這些話語,他又會是什麼反應呢?媽媽每天絮絮不止的嘮叨又會令孩子產生怎樣的想法?對此,有些媽媽會作出反駁,她們認為自己之所以說出這種否定或禁令性的話語,完全是為了約束孩子的出格行為。但她們顯然沒有考慮到,孩子在聽到這些話語以後是否會感到傷心、自卑。

倘若孩子是第一次聽到或並不熟悉媽媽的嘮叨,他也許會為成為“聽媽媽話的乖寶寶”而做出一番努力,但有些孩子天生活潑好動,且記憶力有限,對於他們而言忘掉媽媽的囑咐只是眨眼之間的事。如果是這樣,媽媽每間隔一段時間便要去重複此前的話語,而孩子則未等媽媽講完便會想“又開始了”“乾脆當做耳邊風吧”。

當我們遇到上述的情況時,與其將自己此刻的壞情緒如實表現出來,還不如使用看似毫不在意的語氣引導孩子的思維,讓他們自己作出正確判斷,並將之付諸行動。例如,我們可以自言自語般地給孩子一個提醒,這樣大部分孩子均能立即明白其中的含義,並聰明地改變他的做法。

無視孩子的人格會使他們產生自卑心理

“大人說話,小孩子插什麼嘴!上一邊兒玩兒去。”

在與客人聊天時,一旦孩子插嘴,父母大都會訓斥他們一兩句。另外,當孩子犯些小錯時,例如,將喝剩的飲料罐碰倒,媽媽就會提高嗓門對其大聲斥責一番。

“你怎麼總是這麼粗心大意?是不是記吃不記打啊!”

“就因為你,我都沒法活了。你什麼時候才能懂事一些,讓我少操點兒心。”

“唉,你也就這點出息了,我還能指望你什麼呀!”

大人犯錯也是常有之事,更何況好奇心頗重、缺乏生活常識的小孩子呢?孩子之所以經常犯錯、闖禍,是因為他們行事之時目光尚很短淺,對於事態發展的預見性極低,因此即便在大人看來顯而易見的事情,他們也會無法判斷出後果。

但是正因如此,他們才能夠通過這些經歷,漸漸學會如何分辨是非對錯,才能夠判斷出事情可行與否,才知道什麼是危險而什麼更安全。每天都要經歷的幾次錯誤、失敗或是挫折,會使孩子變得更加聰明、更有見識,並逐漸成熟起來。因此,在孩子犯錯、惹事之時,父母不能只想著如何教訓孩子。

即使父母認為存在教訓他們的必要性,也要首先問清緣由,孩子為什麼會有這種行為?當時又有怎樣的想法?要留給他們一個解釋的機會。最後,倘若我們認為孩子的解釋有道理,就要給予其理解與認可,反之,則要對他們的錯誤想法進行更正。

唯有爸爸、媽媽在家中尊重孩子的人格,才能夠使孩子樹立足夠的信心,使他學會愛護自己;相反,如果父母輕視自己的孩子,外人自然更加不會尊重他,孩子本身也會將自己視為無用之人。

作為媽媽,一定要讓孩子意識到――“父母永遠信任我,他們是默默守護著我的強大支柱”“爸爸、媽媽永遠與我站在一起,他們是最愛我的人”。這樣才可以賦予孩子巨大的力量與勇氣,幫助他們排除一切困難。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