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倒了扶不扶是習慣養成的關鍵
“扶”字派
有時候孩子摔得並不嚴重, 平常會自己站起來, 可這一次偏偏可憐巴巴地看著媽媽。 這可能是在向媽媽暗示:現在我需要媽媽對我有個關心的表示, 我要媽媽愛我一下。 根據情況, 媽媽可以溫柔地詢問一下:“要媽媽幫忙嗎?”如果孩子需要媽媽幫忙, 就會把手伸給你。 媽媽把孩子抱起來, 親一親, 讓孩子在懷裡撒個嬌, 就像給孩子的情感“加點油”。
如果孩子確實摔得比較疼,
Advertisiment
不扶派
稱職的父母應該是敏感的, 善於觀察的。 當孩子跌倒時, 如果並不嚴重―――比如在家裡木地板上、地墊上、泥土地上摔倒, 家長應該不動聲色, 觀察一下。 大驚小怪地“哎呦”一聲, 孩子可能就哭起來了―――其實本身並不疼, 是被家長的反應嚇哭的。 學步期的孩子最容易跌倒,
Advertisiment
扶不扶都要看
一看:看孩子倒地時的姿勢與狀態, 看臉色有否異常, 手腳是否能動, 身上有無外傷或起青包、出血、血腫等。
二問:詢問孩子什麼地方疼, 胸部、肚子、頭部有無不適的感覺。
三查:檢查全身各個關節是否有問題。 先讓孩子做幾次蹲下、起立的動作, 接著讓孩子伸展胳膊、活動手腕、左右轉頭, 再讓孩子反復做幾次彎腰挺身動作,
Advertisiment
跌倒之後的功課
平時需要加強對孩子手腳活動能力的訓練, 讓孩子學會“碰撞”、“跌倒”。 成人都有這樣的經驗:當要摔倒時會不自覺地迅速保護人體最重要的部位, 如閉上眼睛、用手抱住頭部等。 孩子的手卻缺乏這樣的“本領”, 原因之一是大人給孩子的手提供的訓練機會太少了。 如父母在孩子學步的過程中總是牽著孩子的手, 孩子便沒有機會體會手臂在摔倒時的用場;再如怕孩子碰著而過多地限制他們的活動,
Advertisiment
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在於日常生活的培養, 家長在各方面都應注意, 對孩子的注意也對自身的注意。 祝天下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兼職編輯:李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