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之道網導讀:
撓寶寶小腳丫這樣一個簡單動作在兒科醫生眼裡的價值可不一般, 撓寶寶腳丫可反映出很多神經系統的病症, 而且, 撓寶寶腳丫的好處其實有很多, 下面小編具體為大家介紹撓寶寶腳丫有何好處?大人逗孩子, 常會撓撓他們的腳心, 看到孩子咧著小嘴縮腳, 就會發出會心的笑。 這樣一個簡單動作在兒科醫生眼裡的價值可不一般, 它是檢驗孩子神經發育的一種方法。
寶寶的小腳丫, 可反映出很多神經系統的病症。 比如腦癱的孩子通常會腳尖發硬, 腳跟不能著地, 雙腿交叉呈剪刀狀。
Advertisiment
一、具體來說, 可有以下幾個評判指標:
1、托著寶寶的腋下讓其光腳接觸平面, 這時寶寶會做邁步動作, 看上去很像行走。 這種反射會在寶寶長到8周後消失。
2、當寶寶的腳背碰到桌面邊緣時, 可能會做出像小貓一樣的蜷縮動作。 這種反射也會在8周左右消失。
3、用手指由腳跟至腳尖輕劃寶寶的腳底外側。 腳趾應該像扇形樣張開。 6~9個月後, 這種反射消失。 此後, 再觸劃其腳底時, 腳趾就會朝裡彎曲。
如果你的寶寶對多種測試都沒有反應, 很可能是神經系統發育不良, 應及時去醫院做進一步檢查。
二、寶寶小腳扭傷請別揉
寶寶的小腳扭傷, 千萬不能為了緩解疼痛而幫他們按摩揉搓, 如果急性扭傷後立即按摩, 好比“火上加油”,
Advertisiment
三、扭傷後的應對措施
1、1歲以下的寶寶扭傷時
當小腳扭傷時, 要儘量將扭傷部位墊高, 限制患肢活動;第一時間裡, 用冷水或冰塊冷敷扭傷部位20分鐘, 然後用繃帶紮緊, 這樣既可起到保護傷腳, 又能較好地固定受傷的關節, 幫助減輕腫脹;有條件的話, 用一些活血、化淤、消腫的中藥外敷包紮, 最好不要在48小時內對患部進行熱敷。 如果發現局部畸形, 有摩擦音, 常表示伴有骨折, 要儘快上醫院診治。
2、1歲以上的寶寶扭傷時
對於較大一點的寶寶, 不管是何種原因扭傷腳, 媽媽都必須特別留心。 首先看管好寶寶, 不讓他進行有危險的活動, 不單獨留寶寶一個人在家中。
3、發生嚴重扭傷時
遇到嚴重的急性扭傷時, 一定要限制受傷關節的活動。
Advertisiment
扭傷後24小時內, 將扭傷的部位用繃帶包紮固定, 減少患肢活動。
0~6個月的嬰兒已經從只能俯臥抬頭到可以不需要支撐的坐著了,
Advertisiment
這時如果腳有異常, 多數是先天性因素, 應該到兒童醫院或小兒科就診。 但因為寶寶還不能站立和走路, 很難發現, 需媽媽細心觀察。
新生兒的足底抓握反射、踏步反射和巴賓斯基反射
由於新生兒中樞神經系統尚不發達, 故手掌、手臂、腿部、口腔在遇到外界刺激時, 會自動做出許多無意識的反射動作, 等到神經系統成熟, 反射動作即被意識控制的行為所取代。 跟腳有關係的有足底抓握反射、踏步反射和巴賓斯基反射。
一、足底抓握反射:
足底抓握反射, 又稱巴氏反射, 將手按于寶寶足部時,
Advertisiment
此反射動作6個月大後便會慢慢消失。 此項反射動作若長期存在, 則會影響寶寶行走。
二、足底抓握反射:
當嬰兒被豎著抱起, 把腳放在床上或平面上時, 就會做出邁步的動作, 可以檢測髖關節和神經傳導。
三、踏步反射:
若新生兒有下肢變形、休克、腦部受損等情形, 此反射動作會變弱, 甚至沒有。 3-4個月齡後, 當其腳部已能支撐身體重量時, 該反射消失。
早產兒也有此反射, 但他們往往是腳尖著床, 與足月兒用整個腳或腳跟著床的步行動作不同。 當有輕癱與臀位生產的新生兒, 不會有此等反應。
若8個月以後仍有些反射, 則可能有腦性疾患。
四、巴賓斯基反射:
由腳跟向前輕劃新生兒足底外側緣時, 他的拇扯會緩緩地上蹺,其餘各趾呈扇形張開,然後再蜷曲起來,此舉表示神經系統發育正常。
他的拇扯會緩緩地上蹺,其餘各趾呈扇形張開,然後再蜷曲起來,此舉表示神經系統發育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