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說這個話題前, 我覺得有必要先劃清一下討論這個問題的界限:幾歲送托合適這個話題本身是針對有選擇權的家庭, 比如像我, 當時還決定繼續當全職媽媽, 也就是說我是可以繼續帶小D的, 入託並不是一個必須選項。
但也有很多家庭,
Advertisiment
如果入託是你家的必選項, 那就好比看待半杯水, 不要總是去盯著空著的那半杯, 然後開始陷入不斷焦慮後悔和質疑, 覺得這樣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 不如換個視角, 去看那還滿著的半杯水, 然後多思考:怎樣在剩下的有限時間內, 多陪伴孩子?怎樣在送托之前, 讓孩子和你自己都更加準備好?
所有的選擇並沒有絕對好壞, 只有當下最合適。 很多所謂的”壞“選擇, 錯的不一定是選擇本身, 而很有可能是我們選擇前和選擇後的患得患失, 作出選擇後, 就活在當下, 然後將這個選擇的優勢最大化,
Advertisiment
孩子準備好了嗎?
1歲之前的孩子幾乎最感興趣的都是大人, 願意和大人互動, 容易被大人逗樂, 但對其他孩子都是愛理不理, 常常幾個孩子在一起, 也都是各玩各的。 這在孩子的發展過程中是非常正常的, 孩子的社交發展第一個階段就是“獨自玩耍”。
合適孩子入託的第一個條件就是他們的社交發展至少進入第二個階段, “平行玩耍”。 也就是說, 孩子不再對其他孩子熟視無睹了, 他們也許還是各自玩各自的, 但是開始表現出對其他孩子的興趣, 也會更加樂意周圍有其他孩子在一起。
Advertisiment
一般而言, 大部分孩子從1歲半到3歲之間會陸續進入這第二個階段。 當孩子開始出現這樣的社交需求萌芽後,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幫助孩子建立一個比較穩定的社交圈, 讓孩子可以在這樣的安全環境中去發展他們的社交技能, 這也是為什麼一般來說送托會是最簡單的方式(但絕對不是唯一方式)。
小D剛過兩歲時, 就明顯出現了這樣的特徵。 我也有嘗試更多帶她去早教班、參加社區活動, 但她是個比較慢熱的孩子, 每次和陌生孩子的互動需要時間, 而且常常剛剛熟絡活動就結束了,
Advertisiment
永遠不要在自己狀態最差的時候送孩子入託, 這幾乎是我對每個新手媽媽的建議。 我曾經遇到一個二寶媽媽來諮詢, 說因為有了二寶, 自己分身無暇, 明顯感覺到自己陪伴大寶的時間少了, 而大寶也愈發無理取鬧, 她就想要送大寶去托兒所。 這是我非常不建議的, 千萬不要把送托兒所作為解決自己“麻煩”的途徑。
送過孩子去托兒所的過來人都知道, 孩子剛剛入託的前半年, “麻煩”只會多不會少。 孩子分離焦慮引起的上學前大哭大鬧, 回家後無比粘人, 還因為增加和同齡孩子接觸而增加生病的機會。
Advertisiment
育兒這場遊戲的起點是你, 是由你來主導這場關係的調性是怎樣的 另外一點就是我們要準備好放手。 去新環境會不適應, 離開媽媽會捨不得, 這是每個孩子都會經歷的。 但這個過程中, 我們父母的態度很關鍵。 小D當時的托兒所的第一周, 允許父母陪伴, 幫助孩子慢慢適應。 我親眼看到她的一個同學的媽媽, 兒子一哭, 她也哭, 於是整整三個月這個媽媽就一直陪伴著。
父母的情緒,特別是母親的情緒對於孩子適應入託很關鍵。小D當時的園長就說過,當孩子在哭鬧,在表達不捨得時,父母不僅僅要平靜對待,更關鍵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孩子的信心,“雖然難,但你可以做到”。對於這個年紀的孩子,語言也許他們並不完全懂,那父母的情緒就很關鍵。
父母這種信心的建議每個家庭也是不同的,所以完全沒必要因為鄰居家孩子去上托兒所了,我們同齡所以我家也要去。而更關鍵的是,捫心自問,我做好準備了嗎?我真的決定放手了嗎?
我們都知道母愛是一場得體的退出,但請一定記得在孩子學齡前,我們的退出是可以選擇的,請一定忠實於內心的狀態,而不是迫於外界的“不得不”。 你給予孩子足夠安全感了嗎?
這才到了第三點,也就是國內普遍的說法了,“3歲前入託影響安全感”。 這個的確是大家最容易想到,但這裡有個普遍的誤區,很多人一提到安全感,第一反應就是,媽媽離開了,孩子不哭,孩子喜歡去托兒所。這個並不是直接相關的。
那安全感看不見摸不著,該怎麼判斷呢?很遺憾,學齡前的孩子很難直接蓋棺定論說這個孩子安全感足或者不足,因為這個期間孩子的性格、認知等各方面都在快速發展,我們無法簡單地把某個問題歸因於某個單一因素。
我個人更喜歡把安全感稱為“親子的溝通管道”,剛剛出生的孩子一直哭,這也是每本育兒書都會告訴我們的,及時回應可以給予孩子安全感,其實這就是在修建“溝通管道”。這讓孩子明白,“我溝通,我提出需求,有人會來回應我”;這也讓父母學會,“孩子怎樣的哭到底要溝通的是什麼”。 從這個角度來看,哭本身也是孩子和我們溝通的管道之一,因此千萬別簡單粗暴地把去托兒所哭就認為安全感缺乏,願意和父母溝通的孩子,至少交流管道是建立的,最初步的安全感是有的。
想明白這個道理後,我們就該知道這個管道的建立是“功夫在平時”,並不是等到孩子年紀大了就自然”水到渠成“的。而這個管道建立最關鍵的就是陪伴、關注和回應,這些即使孩子開開心心入託的,也是需要不斷強化的,溝通管道的維護是一輩子的事情。 一直以來我都強調,育兒是每個家庭的個人選擇。去年當我送小D去托兒所時,我又意識到,育兒也是每個過去選擇的累積,更是我們和孩子之間關係的建立。
就像我今天談到的三點,歸根到底,根本不是一刀切的年紀,而是人類關係的本質:對方、自己、我們。想明白這層關係,也許我們就能更加透徹育兒的關鍵。
父母的情緒,特別是母親的情緒對於孩子適應入託很關鍵。小D當時的園長就說過,當孩子在哭鬧,在表達不捨得時,父母不僅僅要平靜對待,更關鍵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孩子的信心,“雖然難,但你可以做到”。對於這個年紀的孩子,語言也許他們並不完全懂,那父母的情緒就很關鍵。
父母這種信心的建議每個家庭也是不同的,所以完全沒必要因為鄰居家孩子去上托兒所了,我們同齡所以我家也要去。而更關鍵的是,捫心自問,我做好準備了嗎?我真的決定放手了嗎?
我們都知道母愛是一場得體的退出,但請一定記得在孩子學齡前,我們的退出是可以選擇的,請一定忠實於內心的狀態,而不是迫於外界的“不得不”。 你給予孩子足夠安全感了嗎?
這才到了第三點,也就是國內普遍的說法了,“3歲前入託影響安全感”。 這個的確是大家最容易想到,但這裡有個普遍的誤區,很多人一提到安全感,第一反應就是,媽媽離開了,孩子不哭,孩子喜歡去托兒所。這個並不是直接相關的。
那安全感看不見摸不著,該怎麼判斷呢?很遺憾,學齡前的孩子很難直接蓋棺定論說這個孩子安全感足或者不足,因為這個期間孩子的性格、認知等各方面都在快速發展,我們無法簡單地把某個問題歸因於某個單一因素。
我個人更喜歡把安全感稱為“親子的溝通管道”,剛剛出生的孩子一直哭,這也是每本育兒書都會告訴我們的,及時回應可以給予孩子安全感,其實這就是在修建“溝通管道”。這讓孩子明白,“我溝通,我提出需求,有人會來回應我”;這也讓父母學會,“孩子怎樣的哭到底要溝通的是什麼”。 從這個角度來看,哭本身也是孩子和我們溝通的管道之一,因此千萬別簡單粗暴地把去托兒所哭就認為安全感缺乏,願意和父母溝通的孩子,至少交流管道是建立的,最初步的安全感是有的。
想明白這個道理後,我們就該知道這個管道的建立是“功夫在平時”,並不是等到孩子年紀大了就自然”水到渠成“的。而這個管道建立最關鍵的就是陪伴、關注和回應,這些即使孩子開開心心入託的,也是需要不斷強化的,溝通管道的維護是一輩子的事情。 一直以來我都強調,育兒是每個家庭的個人選擇。去年當我送小D去托兒所時,我又意識到,育兒也是每個過去選擇的累積,更是我們和孩子之間關係的建立。
就像我今天談到的三點,歸根到底,根本不是一刀切的年紀,而是人類關係的本質:對方、自己、我們。想明白這層關係,也許我們就能更加透徹育兒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