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支招——擺正心態,讓“早教”歸位

針對孩子“早教”(狹義內容)的課程種類繁多,家長經常不知道該投入多少盡力,何去何從,難免一不小心就會做出不利於孩子成長的錯誤選擇。 其實,家長只要擺正心態,理性認識,就能讓“早教”歸位。

☆親子課程:別寄予太大的希望 張女士休完產假後,不得不把只有3個月的兒子交給保姆看管。 因為擔心保姆教育不好孩子,孩子會落後于其他人,所以在兒子4個月的時候,張女士為兒子報了親子班,讓保姆帶著孩子去。

親子課程是早教機構為嬰幼兒提供的一種訓練課程,主要是針對2歲以下的孩子,孩子必須由家長帶領,這是“親子”二字的由來。

Advertisiment
親子課程主要是利用各種教玩具刺激孩子的感官。 相對於生活環境和大自然來說,親子班的刺激物是有限的,家長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親子課程上。

家長真正該做的:如果能為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感官刺激環境,如引起視覺探索的圖形、可供觸摸的不同材質的物品、能夠動手操作及發出各種聲音的玩具等,讓他們獲得充足的感官刺激,那麼選不選擇親子課程都無所謂。

如果選擇親子課程的話,家長應盡可能陪孩子一起去,並把從親子課程中學習到的教育方法應用到日常生活中。

☆特長培訓:遵照生理特點,興趣為先 嘉嘉剛滿3歲,媽媽就把鋼琴買回了家,到處找老師教琴。

Advertisiment
找了幾個老師,他們都認為孩子太小,說:“等5歲後再來學吧。 ”嘉嘉媽可不答應,“早點學,孩子才不會輸在起跑線上啊!”

學鋼琴的適宜年齡是4~5歲,過早開始強度較大的鋼琴練習,會使孩子的手指變形,最終影響孩子將來的發展。

特長教育應該以淨化心靈,陶冶情操,給孩子帶來快樂和自信為宗旨,讓其更積極地享受生活。 特長培養必須有兩個前提,即遵照孩子的生理特點和興趣愛好。

因為每種藝術特長的學習都有它的關鍵期,每個孩子的興趣愛好都不同,若不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自作主張地為孩子選擇興趣班,或者強迫孩子安排太多的特長學習,不僅會分散孩子的精力,還會加重孩子的負擔,影響孩子的身心全面發展。

Advertisiment

家長真正該做的:形成這樣的認識:如果以挫傷一個孩子的主動性和自信心為代價去學會一門技藝,那麼這樣的技藝不學也罷。 對待特長教育,要有一個好的心態和一個正確的態度,不把特長學習和素質教育等同起來,也不把特長當成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的強心針。

兒童自出生起就在日常生活中自發地進行著學習,由此獲得經驗並發展自己。 拉拉每次去地鐵站乘車時都聽到廣播報站,聽多了自然認識了站名。

剛開始,孩子主要是以這種自然學習的方式獲取知識,隨著年齡的增長、對知識的需求,他們的確需要成人的引導教育。 但家長“求早”“求快”的教育方式,卻會打斷孩子的自然學習,給孩子造成壓力,影響教育效果。

Advertisiment

家長真正該做的:兒童自然學習的方式非常有效,家長在給孩子實施教育時,要更多地結合兒童具體、形象的思維特點,類比他們的自然學習方式,給予他們觸摸、觀察大自然、聽講童話故事、進行玩耍遊戲的機會,這樣他們才能有效運用自己的學習方式獲得經驗,並發展已有的學習能力。

☆超常教育:一定要繞道而行 傑夫3歲多的時候對數字極為敏感,這可讓爸爸媽媽喜出望外,他們認定孩子是數學天才,決定要好好培養。 於是趕緊

給孩子報了某某“神童”教育的奧數班。 漸漸地,孩子的臉上少了天真的微笑,常常垂頭喪氣的,像個萎靡的小老頭。

有關調查表明,超常和低智力的兒童所占的比例都非常少,九成以上的兒童都是“正常”孩子。

Advertisiment
但有近三成的家長把“正常”孩子當“神童”。 傑夫的爸爸就是這樣一個例子。

其實孩子在不同時期對事物的敏感程度是不一樣的,即使孩子確實優於同齡孩子,那也可能是因為個體發展的快慢造成的。

另外,超常教育其實不是早期教育,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別。 超常教育往往是在早期教育獲得成功後繼續實施的教育,是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有選擇地進行教育,不是人人都能夠接受的教育。

家長真正該做的:摒棄虛榮心,接受自己的“正常”孩子,按照孩子的成長規律一步一步踏實地進行早期教育。 即使一些教育機構打出類似“培養超常兒童”的口號,家長也一定要謹慎三思,帶著孩子繞道而行。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