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改善孩子的“退縮行為”

很多孩子隨著慢慢地成長起來, 大多表現為害羞的性格, 甚至產生退縮的行為表現。 比如經常一個人, 沉默寡言, 不與其他小朋友互動、交往等等。 為什麼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出現退縮行為呢?如何才能讓孩子變得更活潑與勇敢?下面先來看看孩子的這些表現:

家庭中:沉默寡語, 獨自與玩具為伴, 或者有客人來訪, 躲開不見。

幼稚園中:一個人, 呆呆坐在角落中, 或者怯怯跟在小朋友的後面參加集體遊戲。

公園中:焦慮不安, 旁觀別人遊玩而自己不參與;或有陌生人打招呼, 面紅耳赤、不知所措。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

Advertisiment
兒童的以上行為是退縮行為的具體表現。 所謂退縮行為, 是常見的兒童心理障礙現象, 是一種在社會交往場合因感到陌生、害怕而極力回避、退縮的異常情緒。 退縮行為會持久影響幼兒的社交能力、自我定位以及性格的健康發展。

寶寶為什麼會出現退縮行為呢?

Answer 1 後天教育方式不當

如果父母對寶寶的行為限制過多、懲罰過多或批評過多, 就會使寶寶感到羞怯, 疑慮自己的能力, 從而導致在社會場合中的退縮行為。

如果父母對寶寶過分溺愛和遷就, 事事包辦代替, 不給予嘗試和鍛練的機會, 更甚至於為了防止寶寶受到欺負, 從小就把他關在家裡, 也容易導致寶寶出現退縮行為。

改善孩子的“退縮行為”

Advertisiment

Answer 2 先天適應能力的局限

抑鬱質和黏液質氣質的寶寶, 對新環境往往感到特別拘謹, 與人接觸具有一個適應過程, 常常表現出退縮行為。

Healthy baby相關連接

黏液質:這類氣質的寶寶反應緩慢, 表現得比較穩重少言, 情緒不容易外露, 善於克制忍耐, 注意力也較為集中而難以轉移, 性格表現為緘默安靜型和內傾型。

抑鬱質:這類氣質的寶寶日常行動遲緩, 怯懦而孤僻, 不善於與人交流, 情緒體驗敏感而深刻, 善於覺察別人不容易覺察的細節, 性格表現為呆板羞澀和內傾型。

Answer 3 社會認知能力缺乏

當寶寶面臨陌生環境與情境時, 如轉學、搬家、家庭變故等, 他往往承受著適應的困難, 不能迅速調整自己, 不知採取何種有效的交往措施, 表現出退縮行為。

Advertisiment

對具有退縮行為的寶寶, 父母應怎樣幫助他勇敢向前呢?

Answer 1 提高父母的認知能力

尊重寶寶的探索欲望, 鼓勵他(她)認識和發現外界的新鮮事物, 鼓勵其敢於嘗試和創造。

相信寶寶的力量和能力, 給予他(她)一定的自主權力和範圍, 讓寶寶學會自己管理自己。

當寶寶遭受挫折和失敗時, 父母不要採取粗暴、強制的教育方式, 以免他(她)由於恐懼而害怕與人接觸。

Answer 2 改善寶寶的同伴關係

鼓勵寶寶積極參加社區以及幼稚園舉辦的各種集體活動, 讓寶寶學會與同伴交流。

邀請小朋友來家中做客, 使寶寶以主人身份與同伴熱情交往, 結交好朋友。

Answer 3 對寶寶進行強化訓練

讓寶寶接觸自然, 通過旅遊, 登山, 划船、游泳等, 培養寶寶良好的心理素質及頑強的意志品質。

Advertisiment

和寶寶一起觀看有教育意義的電影、電視等, 説明寶寶學習人際交往的方式。

通過角色扮演或做遊戲等方法, 教寶寶學會在陌生的情境中與人交往的技能、技巧。

貼心提示

正常兒童在陌生情境中、在受到驚嚇後, 也會出現退縮行為, 但隨時間推移, 他會主動適應環境, 表現出人際親和性。

某些退縮行為和生物因素有一定的關係。 如有必要, 可在醫生指導下, 進行藥物輔助治療。

小編總結:由於環境的改變, 或者見到陌生人, 孩子都會表現出一種退縮行為, 這是孩子的一種心理障礙。 因此爸爸媽媽要多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 通過一系列的方法改善孩子這種退縮行為, 塑造孩子良好的人格!

Advertisiment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