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改掉“沒常性”的壞習慣

一位媽媽和我抱怨道:“我家孩子做事情總是雷聲大, 雨點小。 對某件事情開始幾天格外熱衷, 但這三把火的熱度總是難以持久, 隔一段時間, 新的興趣很快就代替舊興趣。 孩子的興趣總不斷更換, 做什麼都不能長久。 我該怎麼做才能改變這種現象呢?”

很多父母都有同樣的煩惱, 總是覺得自己的孩子沒有長性, 做事不夠堅持, 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殊不知, 孩子的習慣和毅力是需要靠父母來培養的。

其實, 孩子興趣多種多樣, 這是好事。 可耐心不夠, 做事“沒常性”, 一件事做不完就輕言放棄, 這個習慣對孩子的成長極其不利。

Advertisiment
孩子的行為如同一面明鏡, 折射出家教的成敗。 家長們要根據出現的情況隨時調整育兒方法, 讓方法更加有效可行。 如果父母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 花時間去尋找孩子放棄背後究竟有哪些隱情, 然後對症下藥, 就能讓孩子徹底跟“沒常性”劃清界限。

融融學下象棋有段時間了, 本來很有興趣, 可自從跟表哥下棋總輸後, 就賭氣不想再學了。 成就感是孩子在興趣學習中得以堅持下去的關鍵因素之一。 如果總是輸棋, 積極性就會被挫傷, 抵觸情緒油然而生, 放棄便在所難免。 就如同讓孩子到果園裡摘取高不可及的蘋果, 孩子會望樹興歎, 失去自信, 放棄摘蘋果的欲望。 為了讓孩子重拾下棋興趣, 融融的父母做了很多努力。

Advertisiment

週末, 融融讓媽媽教他做手工, 做完手工, 媽媽便要融融教她下象棋。 得知媽媽對象棋一竅不通後, 融融一反平時的冷淡, 興致勃勃向媽媽傳授下棋的技巧。 第一盤媽媽就輸給了融融, 一旁圍觀的融融爸立刻豎起大拇指誇獎說:“寶貝好棒哦!”有融融媽的棋藝做陪襯, 再加上融融爸的幾番鼓勵後, 融融丟失的信心開始一點點回歸。

為了使得融融的興趣得以保持, 融融媽買了他喜歡的小動物貼紙, 每贏一盤棋就獎一個小貼紙, 湊足十個貼紙就滿足融融一個小願望。 為了實現自己的願望, 融融不斷提高棋藝。 只要融融湊足了十張貼紙, 爸爸媽媽再忙也會滿足他的願望, 陪他玩遊戲、逛公園、去遊樂場、爬山等等。

Advertisiment
孩子對下棋的熱情倍增。

後來, 融融媽看情況提高了難度, 決定根據挑戰物件的實力, 考慮獎品的大小。 比如贏媽媽一盤, 獎勵一倍, 贏表哥一盤, 獎勵二倍, 要是贏爸爸一盤, 就獎勵三倍, 以此激勵融融向強大對手挑戰的欲望。 要是輸了, 融融爸就負責幫融融分析棋局, 找出失敗原因, 一起研究制勝的法寶。

經過兩個月的訓練後, 融融的棋藝大進。 為了給孩子開闢更廣闊的展示空間, 融融爸將挑戰物件擴展到網路上。 融融在爸爸的引領下, 越挫越勇, 融融爸也有了信心讓孩子的興趣繼續保持下去。

萌萌剛開始很喜歡彈鋼琴, 可老師總是讓她反復練習同一首曲子, 時間一長, 萌萌開始找各種理由不練了。 彈鋼琴屬於“慢工出細活兒”,

Advertisiment
枯燥和辛苦不言而喻。 孩子年紀尚小, 出現放棄心理, 也屬正常。 那麼, 萌萌媽要怎樣做才能讓萌萌繼續對彈鋼琴產生興趣呢?

“媽媽!我不想練琴了。 ”萌萌嘟起小嘴巴嚷嚷。

“怎麼不練啦?你這麼喜歡鋼琴, 放棄了會後悔的。 要不我們一起學習吧。 有困難, 咱們一起克服。 ” 練習是鋼琴學習中最重要的步驟, 練琴的過程就是提高和進步的過程, 而上課只是對這個過程的核對總和指導。 年齡小的孩子, 記憶力、理解力、自製力都有限, 因此, 家長陪練很重要。 孩子越小, 需要陪練的時間可能就越長。

六歲的萌萌, 因為難以適應枯燥的練習, 出現放棄念頭均在情理之中。 若責駡孩子, 孩子則容易產生逆反心理。 而如果母親與孩子共同練習,

Advertisiment
過程就不會那麼枯燥啦。

此後, 每週日的鋼琴課, 萌萌媽都跟著陪讀, 將講課要點記錄下來。 由於萌萌年齡小, 以前對老師的話常常領悟不到位, 這回有媽媽做“助教”, 萌萌對一些枯燥理論的理解就更加輕鬆了。

為了激發學習興趣, 萌萌媽總讓萌萌自己做決定。 練習前, 萌萌媽總會先跟萌萌商量約定當天練習內容與時間, 比如複習一支曲子、一個音階或一個指法基本練習, 要分兩次練習, 每次多少分鐘。 課間休息時, 相互評價對方的指法。

有了交流, 有了展示, 有了自主發言的機會, 再加媽媽的陪伴和參與, 學習的過程變得非常有趣, 萌萌的興趣與日俱增。

教育小貼士:

很多時候, 小孩的行為恰恰是一面鏡子, 它折射出家教的成敗。孩子一旦出現問題,那一定是教育方法不當。家長要善於總結反思,及早調整自己的教育方案。若錯過最佳的教育時期,即便家長有三頭六臂也於事無補。明智的父母應該在孩子年幼時培養他良好的習慣,良好的習慣將使孩子受益一生。

它折射出家教的成敗。孩子一旦出現問題,那一定是教育方法不當。家長要善於總結反思,及早調整自己的教育方案。若錯過最佳的教育時期,即便家長有三頭六臂也於事無補。明智的父母應該在孩子年幼時培養他良好的習慣,良好的習慣將使孩子受益一生。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