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一個“窩裡橫”的寶寶,
責任多在爸媽,
其實,
解決方法也有很多,
就來看看作者是怎麼支招的吧。
回想濤濤的成長過程,
我領悟了很多:其實“窩裡橫”的寶寶,
多半生活在爸媽過分保護、溺愛的家庭中,
特別是隔代帶養的寶寶,
更容易產生這樣的問題。
這些爸媽總怕自己的寶寶受別人欺侮或出什麼事故,
不許寶寶出門與同齡夥伴交往,
或者嚇唬寶寶說外面有壞人,
會把小寶寶賣掉,
寶寶自然就膽小害怕起來;在家裡,
為了讓寶寶安心玩耍,
爸媽千方百計順著他,
以寶寶為中心,
這樣就培養了寶寶稱王稱霸的習慣。
Advertisiment
這樣的寶寶一旦走出家門, 在與同齡夥伴的交往中, 往往會搬出在家裡的作風來指使別人, 但小夥伴可不吃這一套, 寶寶這時不但指揮不動別人, 反而會遭到小夥伴們的拒絕。 經過幾次這樣的挫折, 再加上自我能力不足, 寶寶只好採取逃避, 躲在一旁生悶氣, 拒絕跟小朋友一起玩耍。 時間一長, 當寶寶的不滿情緒和怨恨累積到一定程度, 需要發洩時, 突破口自然轉向家庭中的“弱者”, 以自己在家裡更加地橫行霸道來補償, 達到心理上暫時的“平衡”。
家庭教育中的“馬太效應”
家庭教育中的“馬太效應”告訴我們, 當給寶寶越多的時候, 寶寶的索取也就越多。 一方面, 爸媽溺愛寶寶, 寶寶要什麼就給什麼;另一方面,
Advertisiment
寶寶的心理分析
寶寶在外面感覺害怕, 從心理學上說是典型的自我力量不足, “窩裡橫”的寶寶, 缺乏與外界的碰撞, 離開了“窩”以後, 就不知所措了。 當他處於陌生環境的時候, 不知道自己應當怎麼處理, 只會躲在爸媽身後, 沒有任何行為來保護自己。 寶寶認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和外在的力量抗衡,
Advertisiment
改變寶寶有妙招
家庭應改變溺愛的教育方式
爸媽過分溺愛寶寶, 會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以寶寶為中心的家庭關係, 導致寶寶變得自大、自私和任性。 因此, 爸媽應改變教育模式, 對寶寶要嚴愛相濟, 讓寶寶在家庭中的地位成為受教育者和家庭普通成員, 重新制定家庭規則, 而且每個人都要遵守。
教會寶寶懂禮貌, 守規則
這兩點在人際交往中是重要的兩點,
Advertisiment
停止對寶寶的過度保護
對於寶寶力所能及的事情, 要求寶寶自己嘗試去做, 由於寶寶在這之前一直是被大人幫著做事情, 所以, 一開始時他還會說“幫我做”, 這時不要再滿足他的要求, 而是應該對他說:“自己試著做做看。 ”在這種情況下, 寶寶會漸漸地開始鼓起勇氣自己試著做起來。 寶寶有一點成功, 有一點努力, 都應當及時地誇獎寶寶, 在這個時候千萬不要責備寶寶, 責備會讓她更不知所措。 寶寶需要爸媽的引導。 爸媽在這個階段不要給寶寶設置過高的目標。 一旦寶寶產生挫折感, 就會產生失落感, 產生自卑。
Advertisiment
不比較
不要拿寶寶和別人家的寶寶進行比較。 有些媽媽總是對寶寶抱怨:“你真笨, 這有什麼可害怕的呀?”“你看看人家豆豆。 ”等等, 寶寶各有所長, 各有所短, 要記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 發揮自己的優點, 努力補充自己的不足才是最重要的。
創造交往機會
寶寶的勇氣與能力不是天生的, 也不是爸媽可以代替給予的, 必須是寶寶自身在與社會的交互作用中獲得的, 這是誰也給予不了的。 爸媽要給寶寶創造交往的機會, 主動地帶寶寶到戶外玩, 讓寶寶多接觸同齡小朋友, 讓寶寶在與小朋友交往中學會謙和合作。 寶寶在交往中發生的爭吵, 只要沒有危險, 爸媽最好不要干涉。 遇事讓寶寶自己動手去試試, 以培養寶寶的責任心和自信心, 減少依賴性。
爸媽要有耐心
要寶寶由膽怯變得勇敢大方需要一個過程,但這個過程絕對不僅僅是只想辦法讓他變得不膽怯,而是要從本質上提升寶寶的自我力量。在這一點一點成功經驗的過程中,寶寶會逐漸產生這樣的自信:我能行!
只有爸媽放開保護的大手,寶寶才能敢字當頭,要有意識鍛煉寶寶的膽量,堅持一貫地培養,就會開花結果的。
減少依賴性。爸媽要有耐心
要寶寶由膽怯變得勇敢大方需要一個過程,但這個過程絕對不僅僅是只想辦法讓他變得不膽怯,而是要從本質上提升寶寶的自我力量。在這一點一點成功經驗的過程中,寶寶會逐漸產生這樣的自信:我能行!
只有爸媽放開保護的大手,寶寶才能敢字當頭,要有意識鍛煉寶寶的膽量,堅持一貫地培養,就會開花結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