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擊並非必然毀滅
攻擊體現出一種個人與生俱來的天性。 一些父母不願對他們的孩子承認這點。 同時, 這種本能並不必然就具有破壞性。 孩子像任何一種生物, 試圖保衛自己的意願、目標以及領土, 這是理所當然的。 我們可以肯定, 攻擊是一種本能而並非僅僅是由外部條件和影響而造成的結果。 這種本能由激素引起。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 兩種不同的激素種類也會導致兩種不同的攻擊類型。 攻擊的第一種類型來自於人類的狩獵衝動。 這種攻擊的意義和目的是進攻和殺戮, 這是一種主動的攻擊,
Advertisiment
那種積極的、卓有成效的攻擊本能是以成功為目的, 因達到目的並且獲得戰利品而得到滿足。 另一種防禦性的攻擊則在威脅消失後自動消退。
無論出於何種動機, 目的性行為一旦啟動, 如果遭到外界阻止, 無疑會引發攻擊。 如果孩子想要碰什麼東西, 卻被母親阻止。 那麼他的反應就已經帶有攻擊性。 他大聲哭喊,
Advertisiment
在這裡阻止目的性行為的還包括, 讓孩子停止遊戲去吃飯。 事先沒有詢問就打斷他正在做的事, 這必然引起他的攻擊。 當丈夫以及妻子忙到一半被打斷時, 他們的反應也同樣會如此。 因為孩子總是很主動, 所以他們的攻擊衝動更頻繁以及更快速地被啟動。 這在孩子之間也產生著同樣重要的作用。 比如說,
Advertisiment
幼兒把一隻玩具鴨子拖在身後, 並且無論到哪, 他都拖著它。 當他拖不動它時, 毫無疑問他的反應會帶有攻擊性, 他開始哭泣, 因為他的活動欲望遭到了阻止。 成年人對這種現象司空見慣, 比如當他們的車進了死胡同或者被別人超車時, 其結果必然是攻擊。 所以成年人應該能夠認識到這一現象, 不要簡單地去中斷孩子的某種活動。 他們應該尊重孩子的意見。 即使是孩子, 也可以與他們達成協議。 孩子也是人, 也具有和大人一樣的權利。 比如說, 應該這樣宣佈吃飯時間:我們約定, 你應該儘快過來吃飯。 這是預先給出警告, 允許孩子自己去結束正在做的事情。
Advertisiment
如果我們因為可能是危險的而打斷孩子正在做的事情, 那麼我們必須接受孩子的攻擊反應。
在這裡, 我們把攻擊作為一種對於目的性行為被打斷的本能反應。 如果攻擊無濟於事, 而我又別無選擇, 那就會引起挫敗感。
天生的恐懼
正如我前面提到的例子那樣, 我們與生俱來會恐懼, 而它的功能首先在於保護自己。 孩子必須學會傾聽這種恐懼, 然後一次又一次地克服它。 我前面提到過對陌生人的恐懼。 每一個陌生人似乎都是潛在的侵略者。
恐懼在孩子身上總是表現得淋漓盡致。 他們睜大眼睛, 頭向後縮, 肩膀聳起;身體蜷縮起來。 這一切都是潛在的逃跑、躲藏的行為, 只是它們無法實現。 如果孩子能夠逃跑並且能成功地把自己藏起來,
Advertisiment
孩子看到的是成年人的世界;在他眼中, 這個世界是巨大的, 而且充滿威脅, 因為成年人常常不允許他做想做的事。 他們經常會激起他的攻擊性, 但是孩子幾乎很少能夠成功地反抗成年人而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那個他們耳熟能詳的童話世界和他們想像的世界更接近, 在童話世界裡, 有壞人和好人, 而好人永遠會贏得最後的勝利。 儘管在故事的最初階段, 壞人似乎總是得逞于一時, 但最後必然是道德取向與人物形象相統一。 孩子很自然地認同這些人物, 並且認識到, 至少在幻想中, 或者說在理論上,恐懼是可以戰勝的。如果故事和圖片向孩子有所隱瞞,而沒有提及恐懼,那孩子將無法學會如何去克服恐懼。
睡前,孩子總是要他們的玩具、玩具手槍,這樣他們才感到安全。我的大兒子總是要我示範,如果出現巫婆該怎麼辦。當我擊退巫婆或者我用語言“滾開,巫婆!”把她趕走,他會笑成一團,倒坐在墊子上。
或者說在理論上,恐懼是可以戰勝的。如果故事和圖片向孩子有所隱瞞,而沒有提及恐懼,那孩子將無法學會如何去克服恐懼。睡前,孩子總是要他們的玩具、玩具手槍,這樣他們才感到安全。我的大兒子總是要我示範,如果出現巫婆該怎麼辦。當我擊退巫婆或者我用語言“滾開,巫婆!”把她趕走,他會笑成一團,倒坐在墊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