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放孩子單飛

在一些父母看來, 只要孩子生活得幸福、愉快, 做父母的再辛苦也心甘。 於是父母包攬了孩子的一切事務, 設置了一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優裕環境”, 以為這是愛孩子。 孩子在這種“全自動化”的生活環境中失去了鍛煉自己能力的機會, 缺乏由自己努力而換來成功的體驗, 孩子被父母不自覺地剝奪了主動性和創造性。 在這樣的環境下生活的孩子, 往往心理脆弱, 社會適應性差, 一旦離開父母、家庭, 很容易產生“孤獨感”, 變得抑鬱寡歡、情緒不穩定, 並由於過於敏感的自我保護而產生過激行為保護,

Advertisiment
在助長孩子依賴性的同時, 抑制了孩子注意力、堅持性、不怕困難等非智力因素的發展, 久而久之會影響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 高分低能、心理偏差等問題的出現, 一定程度上來說正是父母不當教育、過度保護所致。

因此, 父母應注意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要放手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如獨立行走、進餐、入睡等, 鼓勵年齡稍大一些的孩子, 在家裡做父母的小幫手, 如:取牛奶, 洗手帕、襪子等。

當然, 這種培養, 要有一個漸進的過程, 要提出與孩子能力相符的要求。 如對於年幼的孩子可以側重于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鍛煉, 隨著孩子年齡增長及能力的提高, 父母可以逐漸地從對孩子完全保護到微量保護, 直至最後解除保護。

Advertisiment

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 還要持之以恆。 一旦孩子取得進步後, 父母一定要以積極的態度給予鼓勵, 強化他的行為。 倘若父母過於求全責備, 那麼孩子很容易在責難聲中失去自信心, 撒手不幹, 又轉向依賴父母。


如果說孩子的“斷臍”是切除第一依賴性, “斷奶”是切除第二依賴性, 那麼, 讓孩子自己“走”則是切除第三依賴性。 這裡的關鍵是, 我們的父母要轉變教育觀念, 改進教育方法, 鼓勵孩子邁大步, 敢去走坎坷不平的路, 從小培養孩子獨立處事的能力。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