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放手讓孩子學習自己解決問題

三歲左右的幼兒, 在熱愛創造與建構的過程中, 當了們無法達成自己所希望的目標時, 會特別容易感到挫折;面對孩子挫折感時, 專家建議, 父母當放手讓孩子學習自己解決問題, 您也許會因為他的創意和應變而倍感震驚。  
偉偉是家中唯一的小男孩, 祖父母天天將他捧在心掌心上, 全家人盡心盡力將最好的享受與溫暖給他;然而, 這仔細呵護且不允許有任何挫折干擾的小寶貝, 卻一天比一天更為蠻橫, 不僅搶奪、破壞表妹的玩具和書本, 更會出手傷害表姐和長輩, 稍不順心便大哭大叫。  
此時,

Advertisiment
媽媽急於樹立偉偉的生活規範, 而顯得急躁, 動不動就拿出棍棒威嚇, 而祖父母則急於維護偉偉的“安全”不被傷害。 但偉偉從小被呵護慣了, 情緒反應是一天大過一天, 越來越任性, 弄得父母不知如何是好。  
過於溺愛影響自製力 
像偉偉從小被寵愛、呵護習慣的案例, 是許多家庭常可見到的。 專家表示,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寶貝,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 適度滿足孩子各方面的需求, 乃是父母的天職。 但是如果寶寶一有所需求時, 爸媽立刻給予回應, 來滿足孩子時, 孩子很容易就養成依賴性及缺乏自製的能力, 日後在控制自我的能力上也將受到影響。  
一昧地讚美孩子、事事為他代勞, 只給孩子一件美麗的衣裳, 卻不讓他學習如何自己穿,
Advertisiment
如此的教養方式, 不但無法培養孩子獨立性及自製能力, 反而會讓孩子誤以為自己是最棒、最的。 漸漸養成目中無人, 稍不順心便大哭大鬧, 日後如遇到挫折時, 可能就無法爬起來。 “溺愛孩子”不僅對他的成長無所助益, 亦將影響他未來的人際關係發展, 以及面對挫折的容忍度。  
而太過依賴父母的孩子, 對任何事情總是習慣"予取予求"的態度來對待, 其自我控制的能力也會相當降低, 因此, 從幼兒時期開始, 即訓練寶寶養成獨立、凡事自己動手試試看的習慣, 就成為非常必要的事了。  
在訓練孩子探索、學習的過程中, 父母常會以獎品作為利誘, 引導孩子學習, 其實不妨以激勵的方式代替獎品, 進而讓孩子做到自我激勵,
Advertisiment
從挫折中學習並做到自我激勵。 如此, 才能夠有所進步, 並能夠駕馭自己的情緒, 不會動不動一遇到挫折, 就會有激烈的情緒反應及發脾氣, 或毫無耐心。  
適度給孩子挫折感 
過於保護孩子, 會影響孩子面對挫折的容忍度外, 其實, 三歲左右的幼兒, 在創造與建構的過程中, 當他們無法達成自己所希望的目標時, 特別是容易感到挫折。 專家表示, 許多父母見到孩子這種情況時, 總是迫不及待地想要插手, 來幫孩子解決問題, 但是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 建議最好還是將問題留給孩子, 讓他學習如何自己處理、解決、鼓勵孩子自我信賴和獨立。  
然而, 在幫與不幫之間, 以及放任孩子自我掙扎與伸出援手之間, 這界線究竟在哪裡呢?其實,
Advertisiment
在不需要給孩子解決每一個難題的原則下, 做父母的還是可以給予他最大的支持與鼓勵。 當你放手讓孩子學習自己去解決問題的時候, 你也許會因為他的創意與應變能力, 而倍感受震驚與興奮的。  
在日常生活中, 孩子常會遇到一些學習的問題, 如何在這個時候給予孩子適度的挫折感, 讓他從挫折中學習、成長, 是有技巧的。 專家提出一些孩子學習時常發生的情形, 包括: 
1、吃東西 
拿湯匙吃東西這項動作, 大約要到二歲半時, 才能夠完全熟練, 在這之前

, 寶寶總會將飯粒、零食掉落或灑落湯汁在桌面上, 別給孩子太過的斥責, 或就此不讓孩子練習, 這會剝奪孩子的學習機會。 讓孩子在不斷的拿取和正確放置過程中,

Advertisiment
慢慢練習。  
2、學穿、脫衣服、穿鞋 
先讓孩子練習脫衣服, 在學習的過程中, 可能會將扣子扣錯位子, 穿鞋子可能左右腳不分;別給孩子太多的斥責或乾脆替孩子代勞, 而剝奪孩子獨立學習機會。 可拿出另外一件衣服或一雙鞋子, 教導孩子正確方式, 讓他知道錯誤並學習。  
3、拼圖、堆積木 
玩拼圖、堆積木等遊戲, 有助於寶寶腦力的開發, 當然依寶寶不同年齡, 而有不同階段表現, 有時孩子會因為堆不好或方法不對, 而生氣、發怒;父母不須強求也無須操之過急, 可從旁觀察, 讓孩子自己慢慢摸索。  
4、塗鴉 
給孩子一張紙、幾隻筆, 任憑他的想像力而發揮, 學習畫直線、橫線;也許寶寶會將色彩畫出線外或紙張外面, 父母無需生氣, 也不必隨時抓住寶寶的手,教他如何畫才好、才美;讓他學習自行練習、摸索。 
給予情感的支持 
此外,郭逸娟老師表示,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難免都會出錯、失敗,一旦孩子遭受挫折時,父母可以參照以下的方法,給予孩子情感方面的支持: 
1、讓孩子瞭解,在學習的過程中生氣和挫折感,都是一個非常自然的情感反應,而媽媽也會理解和尊重寶寶的感覺。 
2、容許孩子愁眉苦臉,讓他自己去尋找慰藉、解決的方法。 
3、讓孩子知道,只要他有需要幫助時,你隨時會為他助上一臂之力的,但絕對不要輕易介入,但先決條件是你已經讓孩子自己先去摸索解決的方法了。 
4、傾聽孩子對於自己錯誤的解釋,然後提出幾個簡單問題,幫助他理出一個頭緒。 
5、根據孩子的能力,勿揠苗助長、操之過急,此外,也不要對他施以過大的壓力,當知道孩子已經盡了力之後,他真的沒有辦法和能力解決問題時,可以適時的向他伸出援手。 
重於結果、勿操之過急 
最後專家表示,讓孩子從錯誤中學習,是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然而父母也需瞭解孩子各階段的發展,給予他適時的協助,幫助孩子學習,並進一步做到自我駕馭及自我激發的能力。 
但有時候父母也常常忽略了孩子的能力,而給予過多的期待、操之過急,不但加深其挫折感,也讓孩子失去學習的興趣。所以我們對孩子的要求,不得超過其能力範圍,亦不給予苟且的機會,培養他盡心力的習慣,而不是僅重視結果的優劣。 
此外,孩子的發展過程中,無論學習任何事物,父母的肯定與鼓勵是基本必備態度,讓孩子瞭解並願意朝著父母所肯定的方向繼續努力。

也不必隨時抓住寶寶的手,教他如何畫才好、才美;讓他學習自行練習、摸索。 
給予情感的支持 
此外,郭逸娟老師表示,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難免都會出錯、失敗,一旦孩子遭受挫折時,父母可以參照以下的方法,給予孩子情感方面的支持: 
1、讓孩子瞭解,在學習的過程中生氣和挫折感,都是一個非常自然的情感反應,而媽媽也會理解和尊重寶寶的感覺。 
2、容許孩子愁眉苦臉,讓他自己去尋找慰藉、解決的方法。 
3、讓孩子知道,只要他有需要幫助時,你隨時會為他助上一臂之力的,但絕對不要輕易介入,但先決條件是你已經讓孩子自己先去摸索解決的方法了。 
4、傾聽孩子對於自己錯誤的解釋,然後提出幾個簡單問題,幫助他理出一個頭緒。 
5、根據孩子的能力,勿揠苗助長、操之過急,此外,也不要對他施以過大的壓力,當知道孩子已經盡了力之後,他真的沒有辦法和能力解決問題時,可以適時的向他伸出援手。 
重於結果、勿操之過急 
最後專家表示,讓孩子從錯誤中學習,是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然而父母也需瞭解孩子各階段的發展,給予他適時的協助,幫助孩子學習,並進一步做到自我駕馭及自我激發的能力。 
但有時候父母也常常忽略了孩子的能力,而給予過多的期待、操之過急,不但加深其挫折感,也讓孩子失去學習的興趣。所以我們對孩子的要求,不得超過其能力範圍,亦不給予苟且的機會,培養他盡心力的習慣,而不是僅重視結果的優劣。 
此外,孩子的發展過程中,無論學習任何事物,父母的肯定與鼓勵是基本必備態度,讓孩子瞭解並願意朝著父母所肯定的方向繼續努力。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