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給老師們提出一個問題:“你發現孩子什麼時候最快樂?”
“當然是自己瘋玩的時候。 ”
“那瘋玩的背後蘊含著什麼?”
“自由。 ” “投入。 ” “沒人管, 放鬆, 沒有這樣那樣的要求。 ”
我又提出:“你小時候有過這種瘋玩的體驗嗎?”老師們打開了話匣子:“小時候玩得顧不上吃飯的經歷有很多, 練就了很多‘拿手本領’, 比如跳繩、跳馬、踢毽子、翻跟頭等等。 ”“如果大人每天來教你, 定個目標要求你必須達到, 結果會怎樣?”老師們笑了:“那肯定有點反感, 說不定還會有反效果呢。 ”
“我們為什麼不能讓孩子們自由瘋玩呢?如果放手, 會怎樣?”“安全問題怎麼辦?教師的組織指導如何體現?”一位老師脫口而出。
Advertisiment
小班孩子玩小高蹺, 老師一會兒幫助孩子穿高蹺, 一會兒拉著孩子的胳膊練習向前走, 忙得不亦樂乎。 大多數孩子摔倒後都會等著老師來説明。 老師的好心幫助, 恰恰剝奪了孩子自己練習的機會, 讓孩子形成了依賴心理。 我提醒老師要鼓勵孩子自己嘗試。 有個孩子走幾步就被絆倒了, 老師提示他:“你把腳抬高點走試一試。 ”這個孩子馬上掌握了動作要領。 有個聰明的女孩摔倒後借助旁邊的臺階站了起來, 老師馬上表揚了她並鼓勵其他孩子向她學習。
中班老師組織孩子將呼啦圈擺成山洞的形狀,
Advertisiment
大班戶外活動玩輪胎, 每次活動前教師都要耗費大量精力和時間來準備器械、佈置場地, 活動中要忙著組織孩子遊戲、保護孩子安全。 每次活動結束, 老師都累得夠嗆。 我們嘗試給予孩子充分的信任、自由和有效的指導,
Advertisiment
安全問題曾經成為我們組織活動的最大阻力, 其實, 我們在注重保護孩子的同時, 卻忽略了最重要的問題:孩子的自我保護能力必須在大量的活動和實踐中習得。 教師放手後, 孩子們的表現令人驚奇:兩個女孩子站在梯子和輪胎做成的蹺蹺板上“翩翩起舞”, 表現出超常的平衡能力;幾個男孩一邊在高高的梯子橋上走, 一邊玩著拋接球、套圈、頂沙包、雙人夾球, 各種玩法讓我們眼花繚亂, 各種各樣的高難度挑戰著我們之前的“經驗”,
Advertisiment
放手, 是對孩子自我成長的信任, 是對童年獨有價值的尊重。 放手, 讓我們看到了孩子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