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故事知道怎麼辦 多給孩子講講故事

我們的大腦分為左腦和右腦:左腦擅長邏輯、推理;右腦與想像力、創造力和表現力連接。 和孩子溝通時, 我們可以多用用右腦, 給孩子創作故事。 因為, 孩子可以很快吸收故事。 我個人的經驗是, 兩歲半的孩子已經能消化、感受那些故事了。

比起邏輯和道理, 故事能夠直接進入孩子的心靈。 家長可以通過故事的隱喻、比喻和借喻, 與孩子的心靈進行創造性的對話。 不是所有的故事都能很快奏效, 但是, 故事會在孩子的心靈播上一顆小種子, 以後能夠開花、結果。

有一位媽媽, 她有一個5歲的兒子。 有一次, 孩子吃蛋糕,

Advertisiment
蛋糕渣掉了一地。 媽媽讓孩子把蛋糕渣撿起來。 孩子說:“不!” 這位媽媽講了很多道理, 但是統統沒用。 突然, 媽媽想起了我的書《故事知道怎麼辦》, 她從廚房拿出掃把和小鏟子, 對孩子說:“我聽說, 地上的蛋糕渣要被召集去垃圾桶, 開一個重要的會議!小鏟子和掃把可以幫助它們去垃圾桶哦!”媽媽的話剛說完, 孩子就把小鏟子和掃把接過來, 把地上的蛋糕渣全部掃進了垃圾桶。 這位媽媽用了一個隱喻:合作。

還有一個非常棒的例子, 是一位爸爸給我講的。 他的女兒每天早晨都不願意起床, 媽媽每天都會與孩子鬥爭半天。 結果爸爸用故事的方式, 輕鬆地化解了這個難題。 早上, 他走進臥室, 伸出兩隻胳膊說:“我是一棵椰子樹,

Advertisiment
哪只猴子想爬上來吃椰子呢?”女兒馬上就興奮地從床上爬起來了!

還有一個例子, 我想和大家分享。 媽媽帶著孩子去公園玩, 孩子口渴, 想喝可口可樂。 媽媽不想讓孩子喝可樂, 怎麼辦呢?正發愁時, 媽媽突然發現草叢中有兩根木棍, 長的像長頸鹿媽媽, 短的像長頸鹿寶寶。 於是故事開始了:“從前, 有一個長頸鹿媽媽, 帶著寶寶在外面玩, 它們特別渴, 但河水又離得那麼遠。 長頸鹿寶寶問:‘媽媽, 我們能找到一條河嗎?’長頸鹿媽媽說:‘這是一個非常長的旅途。 ’然後, 長頸鹿媽媽帶著寶寶爬上山, 再下山, 再爬山……最後終於找到了河水, 美滋滋地喝了個夠。 ”媽媽可以隨便在公園找一個柵欄當成“山”, 用藍色的圍巾當河。 “當長頸鹿母子歷經艱辛,

Advertisiment
終於喝到水時, 孩子一定會覺得‘喝水’比‘喝可樂’更有趣。 ”

接下來, 我講講怎樣來創作一個故事。 創作一個故事, 整體的思路是要有開始、中間的故事情節和結尾。 開始會發現有一個問題, 中間的故事情節發展出一個解決方案, 最後問題解決了, 障礙克服了。

舉個例子:有一隻小兔子想到河的對岸去吃草, 中間的過程就有很多可能性。 小兔子可能遇見了一隻小松鼠, 於是它們有了一段有押韻的對話:“小松鼠, 小松鼠, 你好嗎?我想跨過大河去。 小松鼠, 小松鼠, 你能幫我嗎?”小松鼠可能會說:“對不起, 我有事, 我需要儲存一些松子過冬。 ”然後, 小兔子去找森林中其他的動物尋求説明, 重複這種對話。 重複, 能增加故事的張力。 但是要根據孩子的年齡,

Advertisiment
選擇重複的次數。 如果重複10次以上, 那孩子肯定不感興趣了。

故事的最後, 可以是烏龜馱著小兔子過河;小青蛙們為小兔子搭了一座橋;猴子爬上樹, 壓彎樹枝幫助小兔子到對岸……我要強調一點, 如果給小孩講這段故事, 一定要是一個開心、圓滿的結局。 如果河水非常急, 烏龜被水沖跑了, 兔子淹死了, 這會給孩子造成一個很大的心理空洞。

對於小齡段的孩子來講, 有圓滿結局的故事, 會給孩子一個希望, 這是構成堅強品質的開始。 這種暗示非常柔和—小兔子沒有放棄, 而是不斷地堅持。

在講座的最後, 我給大家兩個建議:一是, 家長可以到大自然中去行走, 故事的點子就會撲面而來;二是建議大家多買一些故事書、民間傳說、童話故事,

Advertisiment
對故事範圍的擴大幫助非常大。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