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教你培養孩子的自我決斷力

她們認為孩子每天早上起來以後, 忙著準備去幼稚園或是學校, 沒有時間照顧自己穿好衣服或是整理好寢具。 從幼稚園或學校回家之後, 又要準備去課外補習班, 還必須完成各種作業。 被時間所驅趕的母親們養成了什麼都代辦的習慣, 而孩子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沒有從頭到尾自己親手動手完成的。 穿衣服也必須有人幫忙, 整理寢具也要母親代辦。 甚至在吃飯的時候挑出魚刺也變成了母親的活兒。

這樣一來, 孩子當然就沒有什麼要做的事情了, 而且既然沒有嘗試過當然也就不會做。 從父母的立場來看,

Advertisiment
學習更加重要, 所以他們對此也不太在意。 但正如我們之前所提到的那樣, 孩子的幸福所必要的條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獲得, 而是需要通過生活習慣慢慢積累起來的。

如果父母包辦了所有事情, 孩子的自我決斷力就會慢慢下降。 首先孩子會不知道什麼是他們必須做的事情。 因為平時除了學習, 其他所有的事情都由父母代辦了, 所以他們也就不知道這些事情的必要性。 即便他們知道這是不得不完成的事情, 但因為自己根本不會, 於是也就無法做出應該怎樣做的判斷。

自我決斷力是通過內部動機引發行動的動力。 如果要做出行動就一定有必須去做的事情, 並懂得如何分出這些事情的輕重緩急。

Advertisiment
若是想要實現自己設立的目標, 那麼就要在這個過程中經歷艱難困苦的逆境, 也必須做一些自己不喜歡的事情。

在第三元素“忍耐”部分, 我們也提到過為了實現更大更高的目標必須擁有戰勝眼前困境的力量。 然而平時根本沒有經歷過困境的孩子會在面對逆境的時候, 連挑戰的決定都不下就轉身回避。 而且, 一個人如果能夠完成某件事情的話, 就會產生能夠完成類似事情的自信心。 “我連這樣的事情都做得到, 那樣的事情怎麼會完不成呢?”這樣一來便能以自己解決過的事情為基礎, 挑戰更大的課題與目標。

如果父母為孩子包辦一切, 無形中也降低了孩子的自律性。 孩子處在無法做自己力所能及事情的狀態之下,

Advertisiment
一味按照父母的指示行動, 這樣一來還期待他們有自己思考行動的自律性未免太不實際。 自律是能夠判斷什麼是自己應做的事情並主動付諸行動的能力。 自律與責任也有關聯。 當意識到這件事是自己的事情時就會產生相應的責任感。 這種指定性的自律讓孩子知道, 我自己決定的事情和我必須去做的事情是我應該負責的。 但如果平時連必須做的事情都沒做過, 孩子當然也就不能負起責任。 想要讓孩子擁有自律能力的話, 就要同時培養他們的責任感。 責任感是以自己必須做的事情為起點出發的。

父母包辦一切並不是為了孩子好, 而是把孩子當成了自己的傀儡。 想要培養擁有自我決斷力的孩子,

Advertisiment
父母首先就必須改變態度。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