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教你如何HODL住孩子的三大情緒

在觀察與處理遲緩兒情緒問題時, 父母不能只以孩子的生理年齡作為判斷標準, 應充分考慮整體發展程度, 這樣才不會為孩子設定過高標準, 進而增加親子間的衝突, 對孩子的長遠情緒發展也非常不利。

常見情緒1:焦慮

在在幼兒5個月至1歲期間, 就開始出現“陌生人焦慮”現象, 到了1~2歲則出現與主要照顧者的“分離焦慮”現象, 只要一眼看不見父母, 就會開始哭鬧, 並且感到不安, 這都是正常的情緒發展現象。 一般而言, 在進入幼稚園1個月後, 分離焦慮就會逐漸緩解, 如果持續太久還未見改善, 父母就需帶孩子就醫評估。

Advertisiment

專家建議:

如果幼兒的先天氣質比較細膩、敏感, 那麼焦慮情況也可能比較嚴重, 建議父母不要用過於嚴厲的方式教導幼兒, 以免加劇焦慮現象。 焦慮通常有許多表現形式, 例如分離焦慮、抗拒上學、特定畏懼症、社交恐懼症等, 如果幼兒的焦慮情況已嚴重到影響與人正常互動, 則建議儘快採取治療措施。

從醫學角度來看, 並不建議對6歲以前幼兒實施藥物治療, 心理療法的成效反倒更為理想。 具體方式可分2種, 即“洪水法”和“逐步減敏法”。 就“洪水法”來說, 假如幼兒怕蛇, 那麼就讓孩子一次性看見很多蛇, 那麼今後再看見一兩隻蛇的時候, 他的恐懼感就會下降。

常見情緒2:耍賴

畢竟人是社會性的動物, 都願意得到他人的關心和注意。

Advertisiment
不過, 如果幼兒長期持續以這種行為來索取他希望獲得的人、事、物, 那就有可能是完全不懂如何利用正面方式去達到目的。

專家建議:

如果孩子一直持續利用“耍賴”這種負面方式尋求關注, 那麼父母首先應該自我檢查一下, 平時多留心親子互動的過程, 注意孩子是否出現了太多負面情緒, 以至於他根本不懂得如何尋求正面管道來表達自身需求。

如果情況果真如此, 家長就要及時改變對孩子行為的回饋方式, 避免只對孩子的負面行為表示關注。 一旦孩子出現值得鼓勵的行為, 要馬上給予足夠的正面回饋。 不論是糾正還是肯定, 都要儘量以簡單直接的方式告知孩子, 漸漸説明孩子學到如何以正面方式獲得別人關心。

Advertisiment

當孩子出現耍賴情緒時, 父母或老師不能堅持一貫的原則, 反而與孩子妥協而滿足他的無理要求, 這更是造成幼兒長期耍賴的一大原因。 父母一直沒有對幼兒的耍賴行為採取有效措施, 正好導致他持續使用這種方式來滿足自身需要。

常見情緒3:人來瘋

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從眾行為, 也就是孩子看到別人“瘋”起來之後, 自己很快就跟著“瘋”起來。 查究“人來瘋”的具體原因, 主要是幼兒有過在眾人面前勇於表現自己的經歷, 而且因此獲得不少正面關注, 比如他人的注意和稱讚, 久而久之, 他就學會繼續用這樣的方式獲得情感滿足。

專家建議:

就幼兒的正常心理發展來看, 到了2~3歲之後,

Advertisiment
基本都有表現自我的念頭, 以獲取他人更多的認同。 除非是特別嚴重的自我表現行為, 一般都可看作是特殊心理發展階段的正常行為, 沒必要太過擔心。

不過, 一旦發現幼兒的人來瘋情緒特別嚴重或者“瘋”的方式很不恰當時, 建議立刻向幼兒說明, 以引導幼兒建立正確認知觀念。 例如說話聲音太大很容易影響到別人, 所以最好控制一下。

請父母時刻牢記一點, 幼兒的自我控制能力本來就不成熟, 所以不要對單純說教的效果抱乙太高的期待, 不要認為“這次已經教育過了, 孩子自然就會記住, 下次就能改正”, 而必須輔以實際的行為來處理。 比如和幼兒事先約定好, 下次再有客人來家裡時, 記得說話不要太大聲, 如果確實有明顯改善,

Advertisiment
就給予一定的獎勵。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