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父母經常發出這樣的感慨:有時, 孩子乖巧得讓人意外, 有時又調皮得讓人冒火。 美國耶魯大學格賽爾兒童發展研究所進行的一項長達40多年的跟蹤研究發現, 孩子在每個年齡段都有不同的行為和思維模式。 讀懂不同年齡孩子的特質, 才能建立更融洽的親子關係, 讓寶貝健康成長。
2歲, 喜歡說“不”。 孩子在2歲前處於生理快速發展期, 要學習吃喝拉撒、爬坐立走、聽音說話, 基本能跟家長的意願合拍。 2歲以後, 自我意識萌發, 有獨立做選擇的衝動, 經常反抗大人的決定, 比如天冷不肯加衣服、挑食等。
Advertisiment
3歲, 缺乏安全感。 0~3歲是兒童安全感形成的重要時期。 孩子3歲時, 多數父母的注意力重新回到事業上, 還有些孩子要進托兒所。 這些不得不經歷的分離, 如果家長處理不當, 就會導致孩子缺乏安全感, 長大後自主意識和獨立能力較差。 缺乏安全感主要表現為總黏著父母, 依賴性很強,
Advertisiment
4歲, 喜愛冒險。 4歲的孩子身體更強健, 大腦發育更完善, 非常好動, 讓他們安靜地坐一會, 就要伸懶腰、打瞌睡。 他們喜歡接觸新鮮事物和陌生人, 總是不停地看、聽、摸、動, 還喜愛冒險。 面對這樣精力充沛的孩子, 家長們或許很頭疼, 但這預示著孩子有探索的欲望。 不妨與孩子一起分享新事物, 共同進行創造性☆禁☆遊☆禁☆戲(如玩積木、遙控車等)。
5歲, 遲疑懶散。 5歲的孩子漸漸懂事了, 個性初具雛形, 心理活動逐漸穩定。 他們能判斷什麼做得到、什麼做不到, 學會衡量自己的能力,
Advertisiment
6歲, 第二叛逆期。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很敏感, 有時, 突然就因一點小事大發脾氣, 尤其被責備時情緒更激動。 發展心理學家認為, 6歲是“第二叛逆期”, 孩子希望事事按自己的意願做;爭強好勝, 卻難以接受失敗。 家長不要用權威來糾正孩子發脾氣、無端哭鬧等行為, 而要針對個性採取措施。 比如內向的孩子, 讓其獨處一會, 外向的孩子, 可以心平氣和地溝通。
7歲, 敏感而傷感。 7歲的孩子心智成熟, 需要自己的空間,
Advertisiment
8歲, 外向而開朗。 8歲的孩子又變得充滿活力, 喜歡和同齡同性別孩子玩耍, 但受外傷的可能性也相對較高。 他們開始在意別人的感受以及來自他人的評價, 願意幫助別人, 也希望獲得別人的回報。 不過他們與父母的關係變得敏感, 開始關心家裡的事情, 試圖找到自己在家中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