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教你讀懂2~8歲孩子的心理

年輕的父母經常發出這樣的感慨:有時, 孩子乖巧得讓人意外, 有時又調皮得讓人冒火。 美國耶魯大學格賽爾兒童發展研究所進行的一項長達40多年的跟蹤研究發現, 孩子在每個年齡段都有不同的行為和思維模式。 讀懂不同年齡孩子的特質, 才能建立更融洽的親子關係, 讓寶貝健康成長。

2歲, 喜歡說“不”。 孩子在2歲前處於生理快速發展期, 要學習吃喝拉撒、爬坐立走、聽音說話, 基本能跟家長的意願合拍。 2歲以後, 自我意識萌發, 有獨立做選擇的衝動, 經常反抗大人的決定, 比如天冷不肯加衣服、挑食等。

Advertisiment
有心理學家把孩子的這種叛逆表現稱為“人生第一青春期”, 是兒童發育的必經階段, 家長要正確疏導。 首先, 不要強制讓孩子“不准幹什麼”和“必須幹什麼”, 要給出適當選擇。 其次, 跟孩子平等協商, 比如孩子出門不願戴帽子, 家長要尊重地說:“媽媽答應帶你出去玩, 你是不是也答應媽媽戴帽子呢?”再次, 家長要學會在非原則問題上讓步, 讓孩子自己做主。

3歲, 缺乏安全感。 0~3歲是兒童安全感形成的重要時期。 孩子3歲時, 多數父母的注意力重新回到事業上, 還有些孩子要進托兒所。 這些不得不經歷的分離, 如果家長處理不當, 就會導致孩子缺乏安全感, 長大後自主意識和獨立能力較差。 缺乏安全感主要表現為總黏著父母, 依賴性很強,

Advertisiment
還可能伴隨口吃、經常摔跤、見人就緊張等。 此時需要父母做到:不要對孩子大聲吼叫;孩子遇到麻煩時正確提供幫助, 並告訴他有媽媽(爸爸)在, 而不要一切代辦。

4歲, 喜愛冒險。 4歲的孩子身體更強健, 大腦發育更完善, 非常好動, 讓他們安靜地坐一會, 就要伸懶腰、打瞌睡。 他們喜歡接觸新鮮事物和陌生人, 總是不停地看、聽、摸、動, 還喜愛冒險。 面對這樣精力充沛的孩子, 家長們或許很頭疼, 但這預示著孩子有探索的欲望。 不妨與孩子一起分享新事物, 共同進行創造性☆禁☆遊☆禁☆戲(如玩積木、遙控車等)。

5歲, 遲疑懶散。 5歲的孩子漸漸懂事了, 個性初具雛形, 心理活動逐漸穩定。 他們能判斷什麼做得到、什麼做不到, 學會衡量自己的能力,

Advertisiment
同時有了自控力。 但有時會遲疑不決、懶散閒蕩, 也很難客觀地考慮問題。 有人說, 5歲決定孩子的一生, 家長要有意識地提高孩子的認知能力, 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理解力等。 父母還要花些時間和耐心引導孩子為別人著想。

6歲, 第二叛逆期。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很敏感, 有時, 突然就因一點小事大發脾氣, 尤其被責備時情緒更激動。 發展心理學家認為, 6歲是“第二叛逆期”, 孩子希望事事按自己的意願做;爭強好勝, 卻難以接受失敗。 家長不要用權威來糾正孩子發脾氣、無端哭鬧等行為, 而要針對個性採取措施。 比如內向的孩子, 讓其獨處一會, 外向的孩子, 可以心平氣和地溝通。

7歲, 敏感而傷感。 7歲的孩子心智成熟, 需要自己的空間,

Advertisiment
在意自己在家中的地位和價值。 他們開始出現道德感的萌芽, 知道不能去拿別人的東西, 不能說謊、騙人, 做錯事不能推諉。 獨立意識讓7歲孩子容易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有些敏感、傷感。 他會覺得別人不喜歡他, 有意找他麻煩, 容易把什麼都朝壞的方面想。 因此, 父母不要當著別人的面打孩子、訓斥或嘮叨他曾說過的話或做過的事, 使孩子難堪。

8歲, 外向而開朗。 8歲的孩子又變得充滿活力, 喜歡和同齡同性別孩子玩耍, 但受外傷的可能性也相對較高。 他們開始在意別人的感受以及來自他人的評價, 願意幫助別人, 也希望獲得別人的回報。 不過他們與父母的關係變得敏感, 開始關心家裡的事情, 試圖找到自己在家中的位置。

Advertisiment
此時, 媽媽對孩子來說最重要, 無論多忙, 也要每天抽出半小時, 與寶貝溝通、閱讀、做遊戲等。 這會幫他順利度過對媽媽的心理依戀期, 為他坦然走向獨立打好基礎。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