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育兒法在歐美已經風行很長一段時間, 這是透過父母親的正向態度, 藉此引導孩子也能理解所謂「尊重」、「行為舉止良好」、「擁有歸屬感」, 並且「富有同理心」的真實意涵, 也是我一直所追求, 並且希望達到的教育目標。
在過程中, 看過很多文章、做過很多嘗試, 這次編譯英國「Mother and Baby」的文章, 清楚詳盡的解釋如何做到積極育兒, 它為我們歸納出五大重點, 並且說明每項重點達成的方法, 對我而言很有幫助, 相信也能幫助到許多父母。
什麼是積極育兒
積極育兒的概念是20世紀初, 由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Alfred Adler)所提出,
Advertisiment
美國宣導積極育兒的專家尼爾森博士(Dr. Jane Nelsen), 將積極育兒定調為「正面的管教」, 認為父母親對孩子在犯錯時, 所呈現出來的態度, 將會影響孩子的觀念, 因此, 她提出幾點作法, 認為是回應孩子犯錯的最好方式:
・善良卻堅定的回應, 讓孩子能感受到被尊重與鼓舞
・幫助孩子感受到歸屬感與被重視的感覺
・單純的懲罰只能呈現短期的效果, 並不鼓勵採用
・教導有用的社會技能, 如:尊重並關心他人
・堅持「尊重」、「同情」與「解決問題」等基本原則, 將消極的態度, 轉化為積極的挑戰與鼓勵
從孩子出生開始,
Advertisiment
積極育兒五大要點
若將上述專家的理論, 做一個簡單的整理, 可以歸納出以下五大要點:
Point 1.訂立清楚且尊重孩子的基本原則
「尊重」是所有的基礎, 包含「父母對孩子的尊重, 以及孩子對父母及他人的尊重。 」這也關係到了我們給予孩子的界線究竟到哪邊, 透過清楚的基本原則, 加上互相尊重的前提下, 讓孩子從小就能明確的界定出自己應有的原則與底線。
規則不需要很多, 父母只需要大方向的給予孩子三到五種即可, 例如:
・我們分享彼此所有的玩具
Advertisiment
・當我們希望他人幫忙, 或者有任何需求時, 總是會說「請」、「謝謝」
・當想玩遊樂設施時, 必須自己排隊等待
當我們一開始就明確的設立這些原則, 孩子自然不會質疑它們的存在, 並且透過每日的實際執行, 讓這些原則內化為生活中的一部分。
Point 2.瞭解孩子的感受, 與他們一同練習
瞭解孩子的感受是積極育兒法中, 很重要的一點, 積極育兒派的專家認為, 我們必須先讓孩子理解「我們與他們的感受、想法, 都是有所不同的」。 偶爾孩子會處於沮喪或憤怒的狀態, 在責備之前, 父母親得知道「孩子所有的情緒處理都需要學習」, 唯有透過生活中不斷的練習, 他才能學習到處理各種情緒的方式。
從孩子剛出生時, 我們就可以開始學習理解他的感受,
Advertisiment
Point 3.將重點放在解決問題, 讓孩子參與討論
每個人都經歷過某些狀況而帶來的低潮, 孩子當然也不例外。 身為父母應該教導他們的是「如何找出問題」, 並且「如何解決衝突的狀態」。
千萬別因為孩子還小, 認為不需要讓他們學習如何解決問題, 事實上, 越早讓孩子理解這樣的積極態度, 對他們日後的成長越有幫助;即使孩子也許還無法提出有效的解決方式,
Advertisiment
如果發生狀況的事件, 牽扯到兩個(以上)的孩子, 則可以多人一同加入更廣泛的討論, 例如:兩個孩子為了玩具在爭吵, 等他們冷靜, 先請一個孩子描述他的感覺, 然後請對方做同樣的舉動, 讓這件衝突經由共同討論、思考, 得以更快速且有效率地處理完畢。
Point 4.讓消極轉化為挑戰, 給予孩子決定權
孩子雖然需要安全感, 但他們也想要能有控制權, 能為事情做出選擇, 而消極情緒的產生, 往往都是因為他們做了選擇卻感到挫敗。
為了滿足孩子的控制感, 父母必須學習經常說「好」, 並且提供孩子實際的建議, 讓他們選擇;這樣的行動, 可以從孩子還小的時候開始。例如,當孩子午睡時間到,打了一個哈欠時,我們可以響應他:「你的大哈欠告訴我你想睡覺了,我們進房午睡好嗎?」或者是在閱讀時間,可以告訴孩子:「我們現在來一起看書,你想看這本或那本呢?」透過給予孩子選項,讓他學習如何自己做決定。
當孩子年紀再大一點,父母則開始要創造性的說「好」,例如,當要出門孩子卻還想玩玩具,這時候先別急著說「不」,可以用討論的方式給予孩子建議:「玩玩具聽起來超有趣,可是我們跟朋友約好一定要出門,我們回來或者是明天再一起玩好嗎?」讓孩子知道「父母親瞭解我的想法,並且給了我可以自行選擇的權利。」除了可以舒緩當下被阻止玩玩具的不悅心情,更可以對自身的行為更有責任感。
Point 5.鼓勵良好的行為,撫平孩子壞情緒
積極育兒法非常強調「鼓勵孩子有建設性的行為」,透過四個方式讓孩子的良好行為,自然而然變成習慣,對於處於人生第一個叛逆期的幼兒來說,鼓勵良好行為的模式,將會大大降低他們崩潰的狀況發生。
・分散注意力
當感覺到孩子正因為某事處於生氣、情緒緊繃的邊緣,打開一本書大聲朗讀,是能讓他分散注意力的最佳方法之一;當然,跳一段有趣的舞蹈、吹吹他的肚臍、或者是作鬼臉,都會有讓人出乎意料的絕佳成效。
・為他做好心理準備
直接且誠實地告訴孩子即將發生的事,會使他感到對事情有控制權,也能避免負面情緒的產生,例如,媽媽晚上要與朋友出門聚餐,不妨就老實的告訴孩子:要跟誰出門、去那裡做甚麼、誰會在家照顧他、媽媽幾點會回家。這樣一來,將會幫助孩子知道「將會發生甚麼事」、「我要怎麼做好心理準備」,讓他瞭解所有要發生的事,也會令孩子產生「我是家裡的重要成員」的深刻體驗。
・委託孩子完成任務
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完成某些重要的任務,將會增進他們的成就感與自信心。例如每週的固定採買,讓他可以自行挑選食材,或者是一起討論選擇水果(或蔬菜)的方法,令孩子能夠有參與其中的感覺。
・正向行為的角色扮演遊戲
這項活動必須在孩子是心情平靜的狀況下進行,給予孩子喜愛的玩偶「情緒」,並且請孩子提出建議,協助紓緩玩偶的負面情緒。建議可以在孩子遭遇困難情境的隔天(也就是心情平復後),再來進行這樣的活動,幫助他下次遇到困難,能自己試圖尋找解決方式。
可以從孩子還小的時候開始。例如,當孩子午睡時間到,打了一個哈欠時,我們可以響應他:「你的大哈欠告訴我你想睡覺了,我們進房午睡好嗎?」或者是在閱讀時間,可以告訴孩子:「我們現在來一起看書,你想看這本或那本呢?」透過給予孩子選項,讓他學習如何自己做決定。當孩子年紀再大一點,父母則開始要創造性的說「好」,例如,當要出門孩子卻還想玩玩具,這時候先別急著說「不」,可以用討論的方式給予孩子建議:「玩玩具聽起來超有趣,可是我們跟朋友約好一定要出門,我們回來或者是明天再一起玩好嗎?」讓孩子知道「父母親瞭解我的想法,並且給了我可以自行選擇的權利。」除了可以舒緩當下被阻止玩玩具的不悅心情,更可以對自身的行為更有責任感。
Point 5.鼓勵良好的行為,撫平孩子壞情緒
積極育兒法非常強調「鼓勵孩子有建設性的行為」,透過四個方式讓孩子的良好行為,自然而然變成習慣,對於處於人生第一個叛逆期的幼兒來說,鼓勵良好行為的模式,將會大大降低他們崩潰的狀況發生。
・分散注意力
當感覺到孩子正因為某事處於生氣、情緒緊繃的邊緣,打開一本書大聲朗讀,是能讓他分散注意力的最佳方法之一;當然,跳一段有趣的舞蹈、吹吹他的肚臍、或者是作鬼臉,都會有讓人出乎意料的絕佳成效。
・為他做好心理準備
直接且誠實地告訴孩子即將發生的事,會使他感到對事情有控制權,也能避免負面情緒的產生,例如,媽媽晚上要與朋友出門聚餐,不妨就老實的告訴孩子:要跟誰出門、去那裡做甚麼、誰會在家照顧他、媽媽幾點會回家。這樣一來,將會幫助孩子知道「將會發生甚麼事」、「我要怎麼做好心理準備」,讓他瞭解所有要發生的事,也會令孩子產生「我是家裡的重要成員」的深刻體驗。
・委託孩子完成任務
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完成某些重要的任務,將會增進他們的成就感與自信心。例如每週的固定採買,讓他可以自行挑選食材,或者是一起討論選擇水果(或蔬菜)的方法,令孩子能夠有參與其中的感覺。
・正向行為的角色扮演遊戲
這項活動必須在孩子是心情平靜的狀況下進行,給予孩子喜愛的玩偶「情緒」,並且請孩子提出建議,協助紓緩玩偶的負面情緒。建議可以在孩子遭遇困難情境的隔天(也就是心情平復後),再來進行這樣的活動,幫助他下次遇到困難,能自己試圖尋找解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