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教孩子學會“照鏡子”(圖)

教孩子學會“照鏡子”

人類的自我意識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心理學家做了這樣的實驗:嬰兒熟睡時, 往嬰兒的鼻子上抹上胭脂, 嬰兒醒來後, 讓他照鏡子, 結果發現:有些15個月大的嬰兒會看著鏡子, 摸自己那抹了胭脂的鼻子;但大部分嬰兒要在21個月以後才出現這種行為。 由此, 心理學家得出結論, 嬰兒的自我意識, 大約在1歲8個月左右時形成。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庫利在實驗的基礎上提出了“鏡像自我”理論。 他認為每個人對自己的意識是在與他人交往過程中, 根據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和評價而發展起來的,

Advertisiment
這個過程在人的一生中一直進行著。 庫利將之形象地比喻為:將他人看作一面鏡子, 從這面鏡子中可以照出我們自己的樣子, 而我們從鏡子中看到的那個樣子就構成了我們的自我。

從3歲開始, 孩子的自我意識發展從生理層面進入了社會層面, 他們開始從外貌、性格、人際交往等方面認識和評價自己。 這個過程中, 怎樣讓孩子形成正確的自我意識呢?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面鏡子――對待孩子的態度和行為要一致

情景一:晚飯後, 爸爸興致勃勃地教小天下圍棋, 小天老是聽不懂爸爸的講解, 爸爸急了, 訓斥他:“你怎麼這麼笨呀!”小天抬起頭來, 一臉困惑:“爸爸, 昨天你還誇我聰明, 今天又罵我笨, 我到底是聰明還是笨呢?”

Advertisiment

學齡前的孩子處於自我意識的萌芽階段, 最容易受到他人評價的影響, 家長很自然地成為“第一面鏡子”, 映照出孩子的很多個第一次。

作為重要的“第一面鏡子”, 家長不僅要注意積極正面地評價孩子, 還要注意評價的一致性。 如果家長的評價前後差異很大、或者家長之間對孩子的評價分歧很大, 孩子便很難形成對自己的正確認識。 在眾多自相矛盾的“鏡像”面前, 孩子會茫然, 不知道真實的自己到底是什麼樣子。

讓孩子成為自己的鏡子――教會孩子學著正視自己。

情景二:丁丁像個驕傲的小公雞, 覺得自己很了不起, 因為老師誇他最能幹, 手工做得又快又好, 積木搭得又高又穩。 一天吃過晚飯後, 媽媽說:“手工做得好, 積木搭得好,

Advertisiment
收拾碗筷可不一定能做好。 ” 丁丁一聽急了, 非要收拾, 笨手笨腳地弄了半天後, 媽媽問他“你覺得你做得好嗎?” 丁丁噘著嘴, 搖了搖頭。 媽媽又說:“所以, 你還有很多不懂不會的, 需要學習。 你說是嗎?”丁丁認真地點了點頭。

有時候, 孩子的不足就像“鼻子上的紅點”一樣, 別人看得很清楚, 孩子自己不知道。 家長要在合適的時候幫助孩子正視自己的問題, 並幫他及時地擦掉它。 孩子能夠逐漸正視自己, 就會擁有積極的成長動力。 因為他已經成為了自己的鏡子, 他知道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好。

分清“明鏡”和“哈哈鏡”――教會孩子認清自己

情景三:可哥上小學後, 爸爸媽媽發現她變了, 不管她幹什麼事情, 如果不及時表揚她, 或者表揚得不到位,

Advertisiment
她的情緒就會一落千丈。 原來, 學校搞所謂的“成功教育”, 老師害怕傷害學生的自尊心, 有時候會誇大其詞地表揚學生。

情景四:球球很少參加集體活動, 在幼稚園總是沉默寡言, 回到家裡也很少說話。 原來, 因為他說話比較慢, 有時還結巴, 而且長得胖乎乎的, 小朋友常常笑話他, 說他是“笨球”。 於是, 球球覺得自己又笨又難看, 所以非常自卑。

周圍人對孩子言過其實的表揚或過分的指責, 就仿佛照“哈哈鏡”, 會使孩子形成不切實際的自我認識。 時間長了, 就失去了基本的辨別是非的能力和正確的自我意識。

帶孩子去玩哈哈鏡, 觀察鏡中自己各種變形扭曲的形象, 借機向孩子解釋, 別人對他的評價, 有時就像哈哈鏡一樣,

Advertisiment
並不是真實的他自己。 平時, 要鼓勵孩子參加各式各樣的活動, 多跟小朋友玩耍, 在這個過程中, 孩子會發現自己的能力, 也會發現自己與別人的不同。

讓不同角度的鏡子見證孩子的成長, 這將成為孩子一生的財富。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