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 謙讓都被我們譽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當孩子們相互玩耍出現矛盾, 或是爭搶玩具時, 許多老師和家長都採取這樣的方式:大的孩子讓著小的孩子, 或是讓男孩子或大孩子道歉。 這樣會引起孩子的困惑, “為什麼自己做的不對, 自己還要讓著他呢?”“為什麼每次都是大的讓著小的呢?”孩子出現這些疑問是正常的, 就連家長和我們做老師的也是該考慮考慮這樣的問題了。
那麼, 當孩子們在一起出現爭執的時候, 採取什麼方法才能讓他們發自內心的學會謙讓呢?
幼兒心理專家分析, 對待孩子們在遊戲中的矛盾,
Advertisiment
雖然謙讓是一種美德, 如果家長一味的謙讓, 會造成孩子心理的不平衡感, 產生相反的效果。
比如:我們對任玉容郭淇兩個孩子進行調查, 任玉容年齡大些, 郭淇小一些。 在他們互搶玩具時, 我們不能簡單的要求任玉容讓著郭淇, 而是教郭淇很有禮貌地跟任玉容說:“能讓我玩一會嗎?”並且告訴郭淇如果搶,小朋友就不會給她的。
Advertisiment
解決孩子之間的謙讓問題, 並非簡單之事, 還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 從發生矛盾到解決矛盾, 在這過程中還要讓孩子學會理解別人, 學會商量, 學會等待, 學會輪流。 這其中, 讓孩子的自控能力得到提高, 也增強了正確的自我認知, 學習了在今後的社會交往中所必需的一些溝通技能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Advertisiment
當然, 家長和老師不可以過多的批評與指責, 讓孩子從中樹立是非觀念, 學會友好溝通的方法, 最重要的是教育孩子尊重理解別人, 學會謙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