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教孩子學說話 家長們不妨試試這樣做

父母們在照顧寶寶的時候, 肯定有遇過這樣的情況:孩子嘰裡呱啦劈裡啪啦講/喊個不停, 自言自語得非常起勁。 而父母們一般都會根據孩子的叫喊繼續和他互動, 但十有八九, 父母們根本一個字都沒聽懂, 完全靠心靈感應和腦電波交流。

 一般來說, 孩子8個月左右就能發出唇音, 如“爸爸”“媽媽”“噠噠”等。 10個月至1歲2個月之間就會出現較多語音的句子但成人還不能聽懂, 一般都以自言自語的方式出現。 直到兩歲半左右, 他們應該就能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意願了。

而在他們學說話的這個過程中, 父母充當著一個導向的作用,

Advertisiment
孩子是否能夠好好說話與後天的教導有很大關係。

為孩子創造一個“聽覺盛宴”

正常來說, 寶寶從出生起就自帶聽覺能力, 隨著聽覺能力逐漸成熟, 他們開始對接受到的聲音產生反應和記憶, 聲音對他們來說開始有了意義。

因此, 父母們就需要不停的對孩子說話, 讓孩子慢慢積累自身詞彙量, 從而提升寶寶對“這個詞語是怎麼發音”的認知, 為他將來學說話和用詞打好基礎。

父母們或許會覺得劈裡啪啦說個不停是一件很傻很煩人的事情, 但事實上, 這對還不懂說話的孩子來說, 他們只能通過聽這一個行為來積累詞彙量, 為往後真正張嘴說話做準備。

有時候父母或許會覺得自己在說個不停,

Advertisiment
但孩子感覺根本沒在聽呀。 這時候, 爸媽們也不用灰心, 因為孩子只是在選擇他感興趣的內容來聆聽罷了, 而且這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 孩子都有不自覺的往心底裡記的。

有空就給孩子講講故事

沒有誰天生就會說話的, 都是從模仿開始的。

父母們可以通過每天給寶寶講故事這個方法, 來激發寶寶的模仿興趣。 儘量不要使用方言, 選擇孩子以後會大量與人溝通的語言(如普通話)來講故事是最好的。 語氣愉快些, 語速慢一些, 針對孩子的性格來選擇符合他的故事內容。

通過聽故事, 孩子可以從中感受到語言的韻律, 而且詞彙量也會因此擴充。 像有許多日常不常說的詞語, 如“妖怪”或“豹子”等, 不通過聽故事, 父母們一般在日常生活中不會經常提到它們。

Advertisiment

父母們得重複再重複的說話

對大人來說, 重複說話是一件很煩人的事, 但對在呀呀學語的孩子來說, 重複說話是一件讓他們感到很快樂的事。 一來這是寶寶們感興趣的方式;二來通過重複的音節發音, 孩子會對這個單詞或句子產生深刻的印象, 從而慢慢學會說話。

如果父母們想偷一下懶, 可以給孩子播兒歌。 兒歌不僅有韻律而且一般都是簡單句子組成, 重複段落在唱著, 絕對是孩子學說話的好幫手。 而且當兒歌如果唱到一些較常見的事物時, 如天空, 椅子這種, 父母可以給孩子“指認”, 讓他學會說的同時也認得了這個物體。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