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教孩子懂禮貌 父母你們粗魯了嗎?

禮貌既是品質特徵, 也是社交技巧, 孩子可以通過對有禮貌的父母同化、模仿來學會禮貌舉止。 不管在什麼情況下, 在教育孩子要有禮貌時, 父母必須要有禮貌。 但是, 父母經常很粗魯地教育孩子要懂禮貌。 當孩子忘了說“謝謝”時, 父母會當著其他人的面指出來, 這種做法至少可以說是很不禮貌的。 在教育孩子孩子禮貌時, 爸爸媽媽們自己卻粗魯了!


教孩子有禮貌, 父母粗魯了嗎?

案例一:

媽媽帶著女兒小藝出去玩耍, 在路上碰到了隔壁的一位阿姨, 小藝媽媽便上前去閒聊了起來, 此時的小藝只是緊緊跟在媽媽後面,

Advertisiment
並不願意主動與人打招呼。 小藝媽媽就立馬急了, “這孩子, 怎麼不叫阿姨好呀, 快叫呀!”可是小藝還是一臉不情願, 媽媽越催她越是緊閉著嘴巴, 隔壁阿姨就說, “小孩子嘛, 可能害羞啦。 ”當隔壁阿姨要告別回家時, 小藝媽媽又開口說, “乖, 跟阿姨說再見, 快點。 ”可小藝還是沉默是金, 小藝媽媽頓時覺得自己臉上無光了, 這孩子怎麼就這麼不聽話, 當著隔壁阿姨的面指責;“這孩子, 真不懂事, 平時都教壞了!”

案例二:

小欣正在家裡玩的不亦樂乎, 此時有客人來到家裡拜訪, 小欣只顧著玩自己的, 並沒有主動叫叔叔阿姨好, 小欣父母覺得孩子太沒有禮貌了, 會讓人覺得沒教養, 於是抓住時機就開始教唆:“爸爸媽媽平時是怎樣教你的呀,

Advertisiment
客人來了, 要叫叔叔阿姨好啊, 小朋友要懂禮貌!” 誰知小欣只是看了客人一眼, 冷漠的扭頭就回房間, 留下尷尬的父母, 頓時讓父母覺得臉上無光。

案例三:

媽媽帶著云云去竄親戚, 到親戚家時, 長輩們都很和藹的微笑著跟云云打招呼, 可是云云似乎很避忌, 扮作熟視無睹不理人, 一旁的媽媽著急了, 命令孩子要回應, 在媽媽的三申五令之下, 云云勉為其難地敷衍一聲, 真是讓媽媽束手無策乾著急。

絕大多數家長都很在意孩子在外人面前的表現, 尤其在“禮貌”方面, 家長都希望孩子遵從成年人制定的禮節:主動與人打招呼、會使用禮貌用語、有文明的言行舉止, 等等。 為此, 家長們教導、督促、提醒甚至強迫孩子去懂禮貌,

Advertisiment
但是, 結果呢?孩子們會不會言聽計從呢?

父母要求孩子學會尊重, 但是, 父母自己卻很難做到以要求孩子尊重自己的方式去尊重孩子。

要知道, 如果父母催著逼著孩子有禮貌、如果父母當著別人的面責駡孩子沒禮貌, 這樣的方式, 本身就是不禮貌的!

相關推薦:

好父母的7種禁忌語言 你說了幾句?
孩子有煩惱:父母這四種談話方式最令人討厭


教育孩子有禮貌

父母要“面子”, 孩子也是人, 孩子也有“面子”啊。 父母覺得自己的孩子不懂禮貌, 臉上無光;那麼當孩子在大庭廣眾被爸爸媽媽催促著喊人、甚至挨批, 孩子又是多麼難堪的感覺啊?不光要“面子”, 而且還要“裡子”!孩子雖然年齡小, 但是也有自尊心, 應該是比成人更加強烈的自尊,

Advertisiment
同時情感上也更加敏感脆弱, 那麼誰來顧及孩子的內心感受?

教孩子懂禮貌, 你粗魯了嗎?你催促孩子與人打招呼了嗎?你強迫孩子彬彬有禮了嗎?你當眾指出孩子的不足了嗎?你是通過責駡批評的方式引導孩子嗎?

怎樣通過禮貌的方式教孩子懂禮貌?

在教育孩子懂禮貌的時候, 父母本身必須要有禮貌。 不能強迫催促, 不能當眾指責, 一是要尊重孩子, 二是要以身作則。 還是上面的幾個例子, 我們重新思考一下, 怎麼做會更好、更有效。

1、如果孩子沒有主動與人打招呼, 那麼, 父母首先自己要與人打招呼。

比如上面小藝的媽媽, 她應該就要首相向別人問好, “小王, 您好!”“很久不見, 最近還好嗎?”“早上好, 您這是去哪兒啊?”“我們先走了,

Advertisiment
再見, 有空再聊。

我們總是擺出一副家長的架子, 一邊喝斥著:“寶貝, 快叫阿姨!”一邊自己都沒顧上跟別人問好;一邊督促著“寶貝, 快跟阿姨再見!”一邊自己都沒顧上跟別人道別。

2、把孩子當做和成人一樣平等的“人”, 如果你希望孩子接納對方, 那麼就友好地進行介紹。

比如, 小藝媽媽應該這樣跟孩子說:“寶貝, 這是小王阿姨, 是媽媽的朋友。 ”再跟朋友說:“這位是我的女兒, 小藝。 ”如此一來, 孩子能夠明顯感覺到被尊重, 就能很快放鬆下來, 你不需要教他叫人, 他在這樣的環境和氛圍中會自發地表達禮貌。

3、如果孩子對家裡來的客人無動於衷, 那麼, 父母要把招待客人的禮節, 作為一種生活方式, 去感染孩子;而不是作為一道命令, 灌輸給孩子。

比如,不要說“寶貝,快叫阿姨!”而是說“阿姨來我們家玩呢,看阿姨多高興啊!你高興嗎?”不要說“寶貝,快給阿姨倒杯茶!”而是說“阿姨走了這麼遠的路,一定口渴了,我們給阿姨倒杯茶吧?”這樣做,是順其自然地在生活中產生禮貌的意識。

4、禮貌不僅是“面子”,更是“裡子”。不要把禮貌當成一種虛偽的表面形式,禮貌的真正意義在於表達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互相關心的內涵,所以,父母更應該培養孩子做人的品質,而不僅僅是教幾句禮貌用語。

比如,如果別人幫助了我們,不要只教孩子:“快說謝謝啊!”而應該解釋說謝謝的意義:“叔叔為了開車先送我們回家,特地繞了一大圈路,結果他自己回家就很晚了,對嗎?我們應該謝謝叔叔!”

如果我們冒犯了別人,給別人造成了麻煩,不要只教孩子:“快說對不起!”而應該解釋說對不起的意義:“你剛才不小心把顏料濺到小妹妹手上了,她弄髒了很不開心,我們應該跟她道歉,幫她擦乾淨手。”等等。禮貌是發自內心的一種外在表現,只注重面子的虛偽禮貌沒有意義。

相關推薦:

好父母的7種禁忌語言 你說了幾句?
孩子有煩惱:父母這四種談話方式最令人討厭


教育孩子有禮貌

5、身教大於言傳,“三寸不爛之舌”對於孩子根本不起作用,甚至適得其反。教育其實很簡單,那就是我們做父母的要在日常生活中嚴格地“以身作則”,孩子自然會耳濡目染。

比如,爺爺每天早晨都會笑著說:“寶貝,早上好!”當爸爸起床時,孩子也會開心地說:“爸爸,早上好!”

就是這樣潛移默化,教育都融入在生活細節中,不顯山不露水不留痕跡,根本無需你費口舌去說教,環境的薰陶很有力量。

有的人可能覺得,在自己家裡還那麼客套幹嘛?一家人用這麼多禮貌用語,豈不是太見外了?其實不然,禮貌是日常生活的一種習慣,無論在哪裡都一樣。你怎麼能要求孩子在家裡不用說“謝謝”但是在公共場合卻必須說“謝謝”呢?

6、如果父母自己已經做好了榜樣,如果父母已經做到了尊重和平等,但是,孩子還是拒絕,那麼,千萬不要動怒,不要當眾指責孩子。一方面,在別人面前,你只需要表達你自己的那一部分禮貌,就足夠了;另一方面,私下和孩子進行溝通,採取其它技巧進行引導。

比如,別人幫助了孩子,或者送給孩子禮物,不要督促孩子:“寶貝,快謝謝阿姨啊!”你只需要向別人表達你自己的感謝:“小王,謝謝您的幫助!”“小王,謝謝您的禮物!”在事後,再與孩子溝通:“幸好有小王阿姨的幫助,否則我們就有麻煩了”,“小王阿姨給你的禮物真好看,你喜歡嗎?如果我們現在打個電話給阿姨表示感謝,我想她一定會很開心的!”這樣的引導,比直接批評孩子,更有效。

7、微笑,也是禮貌待人的一種方式。

如果孩子經常處於“微笑”的環境中,近朱者赤,自然就會學著微笑待人;如果孩子經常處於“橫眉怒目”的環境中,近墨者黑,自然也是蠻橫無禮。

8、在探親訪友、參加聚會、集體活動、公共場所遊玩的時候,是給孩子示範禮貌的好時機。

比如,在公共場合,我們要遵守秩序、不要大聲喧嘩;乘坐公共汽車,有人讓座要表示感謝;帶孩子到別人家做客,我們不要隨便亂翻別人的櫃子抽屜、不要在主人家的床上打打鬧鬧;在餐桌上,不要搶食物;等等。

至於怎麼“教”,還是上文說的,不是光憑一張嘴,不是靠督促,不是靠強迫,不是靠命令;而是靠示範,靠感染力。

相關推薦:

好父母的7種禁忌語言 你說了幾句?
孩子有煩惱:父母這四種談話方式最令人討厭


如何教育孩子有禮貌?

9、禮貌,是無條件的生活習慣,不要用物質去刺激和引誘孩子懂禮貌。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景,大人鼓動孩子叫人:“快叫叔叔!”孩子不叫,大人拿出一塊糖:“你要是叫叔叔,叔叔給你糖吃!”媽媽也慫恿:“叫叔叔啊,叔叔有好吃的!”

兩種結果,一種是孩子如願叫人、拿走糖果,孩子是真的明白禮貌的意義嗎?還是為了那個誘惑?另一種是,孩子堅決不屈,這時大人又說:“你不乖,你不懂禮貌!你不是好孩子!叔叔不喜歡你了!”這不是拿孩子當寵物逗弄嗎?是不是叫了“叔叔好”,才有大人的好臉色?是不是說了“謝謝”,才有糖果吃?是不是講了“對不起”,才可以看動畫片?這樣豈不是讓孩子學得很“勢利”,為了得到這些獎賞和利益,才勉強去做些“有禮貌”的行為?

10、通過角色扮演遊戲,讓孩子瞭解人際交往的基本禮節。

比如,我們和孩子分別扮演服務員和顧客,扮演醫生和患者,扮演老師和學生,扮演員警和路人,扮演主人和客人,在遊戲當中,給孩子演示怎樣與別人交流、怎樣征得別人的同意、怎樣表達對別人的關心和感謝,等等。

11、每個孩子的性格氣質不同,有的靦腆內斂,不要強迫孩子熱情。

有時候你會發現,無論你怎麼引導教育,你的孩子就是死活不肯向客人問好,最後還可能大哭大鬧。孩子的表現,可能有很多原因,也許是他不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做,也許是他害羞膽怯,也許是他天生的性格,而我們必須接受孩子的性格,不要強迫孩子在外人面前怎麼表現。

相關推薦:

好父母的7種禁忌語言 你說了幾句?
孩子有煩惱:父母這四種談話方式最令人討厭


有禮貌的孩子如何打造?

“退化”了?孩子為什麼越大越不懂禮貌?

孩子有孩子的發展規律,我們只有瞭解孩子,才能解開困惑。

芸芸在1歲多到2歲的時候,特別有禮貌,見到誰都會打招呼,一臉燦爛的笑容,小嘴兒像抹了蜜一樣甜。進了電梯,會跟電梯阿姨問好;到超市買東西,會跟售貨員阿姨問好;到停車場,還會跟管理人員問好。“你好”、“再見”、“謝謝”,整天都掛在嘴邊。當孩子被別人表揚的時候,當媽的心裡肯定也得意。

然而“好景不長”,快3歲的時候,芸芸忽然“退化”了。見人都是冷漠無語,有時候我也會悄悄地提醒笑笑(但不是強迫),然而笑笑無動於衷,即便媽媽非常尊重他,平等地對待他,他依然緘口不言。

從兒童的發展特點來看,1,2歲的時候,語言快速發展,交流能力突飛猛進,這個時候,很愛說話,並且希望得到別人呼應。當孩子說一聲“你好”看見別人高興地笑,或者回一句“小朋友你好!”他就是非常有成就感。

到了3歲左右,孩子逐漸擴大了視野,有一定的社會經歷。這個時候,他會出現一定的防備心理,對外人尤其是陌生人有一定的警覺性,甚至還有敵意,他自己在試探“安全”和“危險”。所以,這個時候,他比較敏感,又顯得有點畏縮。當父母督促孩子叫人時,孩子反而不情願,於是很多父母埋怨:“小的時候還知道講禮貌,你怎麼越大越不懂事呢?”

其實孩子的“退化”表現是正常的,並非“越大越不懂事”,父母不要太著急。孩子有警覺和防備,知道通過沉默來自我保護,這是好事啊。在自己不確定的環境裡,“沉默是金”嘛。

相關推薦:

好父母的7種禁忌語言 你說了幾句?
孩子有煩惱:父母這四種談話方式最令人討厭


禮貌寶寶如何打造?

另外,孩子並不理解父母所謂的“面子”,孩子想:憑什麼要叫人?這個人或許跟爸爸媽媽有關係,可是跟我有什麼關係啊?他只對自己喜歡的事物感興趣。

蒙特梭利曾說,在“兒童之家”裡的孩子,當有許多成人來園參觀時,孩子的表現一如平常,該幹嘛幹嘛,孩子不需要對客人表達禮貌,孩子正在發展自我,不應被其他事物打擾,不需過多關注他人的感受,否則他們真會無所適從。

確實如此,兩三歲的孩子,正抱著滿腔好奇心、在瘋狂地探索世界,他們剛剛建立了強烈的自我意識,為什麼要用成人世界的“禮貌”去約束他們呢?他們只屬於他們自己。父母不要著急,等待孩子慢慢成長吧。

即便真的到了該懂禮貌的年齡,孩子如果不能從內心理解“禮貌”,那麼他就不會表現出“禮貌”。孩子是最真實的,不會掩飾,不會偽裝,我們不必要求他強顏歡笑、熱情洋溢地去跟人打招呼。不要強迫孩子“應酬”!

禮貌和修養不完全是一回事!

一個人“懂禮貌”和“有修養”不完全是一回事。“懂禮貌”,可能只是表面的言行,可能只是一種形式;而“有修養”,則是內涵,是發自內心的對他人的尊重。我們要把孩子培養成真誠、善良、充滿愛心、樂於助人的人,這不是學幾句簡單的禮貌用語,就可以做到的。

小編總結:如何把孩子教育成有禮貌的孩子幾乎是每一位父母必修的課程,或許由於某些原因,很多時候孩子並沒有像父母教育的那樣子彬彬有禮,這個時候的父母千萬不要發脾氣責怪孩子,因為父母的言行也是會影響孩子的,教育孩子禮貌,父母怎麼可以先粗魯呢?父母應做的就是以身作則,禮貌對人,甚至是禮貌對待自己的孩子,唯有這樣,孩子才會學會尊重別人,禮讓對人!

相關推薦:

好父母的7種禁忌語言 你說了幾句?
孩子有煩惱:父母這四種談話方式最令人討厭

灌輸給孩子。

比如,不要說“寶貝,快叫阿姨!”而是說“阿姨來我們家玩呢,看阿姨多高興啊!你高興嗎?”不要說“寶貝,快給阿姨倒杯茶!”而是說“阿姨走了這麼遠的路,一定口渴了,我們給阿姨倒杯茶吧?”這樣做,是順其自然地在生活中產生禮貌的意識。

4、禮貌不僅是“面子”,更是“裡子”。不要把禮貌當成一種虛偽的表面形式,禮貌的真正意義在於表達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互相關心的內涵,所以,父母更應該培養孩子做人的品質,而不僅僅是教幾句禮貌用語。

比如,如果別人幫助了我們,不要只教孩子:“快說謝謝啊!”而應該解釋說謝謝的意義:“叔叔為了開車先送我們回家,特地繞了一大圈路,結果他自己回家就很晚了,對嗎?我們應該謝謝叔叔!”

如果我們冒犯了別人,給別人造成了麻煩,不要只教孩子:“快說對不起!”而應該解釋說對不起的意義:“你剛才不小心把顏料濺到小妹妹手上了,她弄髒了很不開心,我們應該跟她道歉,幫她擦乾淨手。”等等。禮貌是發自內心的一種外在表現,只注重面子的虛偽禮貌沒有意義。

相關推薦:

好父母的7種禁忌語言 你說了幾句?
孩子有煩惱:父母這四種談話方式最令人討厭


教育孩子有禮貌

5、身教大於言傳,“三寸不爛之舌”對於孩子根本不起作用,甚至適得其反。教育其實很簡單,那就是我們做父母的要在日常生活中嚴格地“以身作則”,孩子自然會耳濡目染。

比如,爺爺每天早晨都會笑著說:“寶貝,早上好!”當爸爸起床時,孩子也會開心地說:“爸爸,早上好!”

就是這樣潛移默化,教育都融入在生活細節中,不顯山不露水不留痕跡,根本無需你費口舌去說教,環境的薰陶很有力量。

有的人可能覺得,在自己家裡還那麼客套幹嘛?一家人用這麼多禮貌用語,豈不是太見外了?其實不然,禮貌是日常生活的一種習慣,無論在哪裡都一樣。你怎麼能要求孩子在家裡不用說“謝謝”但是在公共場合卻必須說“謝謝”呢?

6、如果父母自己已經做好了榜樣,如果父母已經做到了尊重和平等,但是,孩子還是拒絕,那麼,千萬不要動怒,不要當眾指責孩子。一方面,在別人面前,你只需要表達你自己的那一部分禮貌,就足夠了;另一方面,私下和孩子進行溝通,採取其它技巧進行引導。

比如,別人幫助了孩子,或者送給孩子禮物,不要督促孩子:“寶貝,快謝謝阿姨啊!”你只需要向別人表達你自己的感謝:“小王,謝謝您的幫助!”“小王,謝謝您的禮物!”在事後,再與孩子溝通:“幸好有小王阿姨的幫助,否則我們就有麻煩了”,“小王阿姨給你的禮物真好看,你喜歡嗎?如果我們現在打個電話給阿姨表示感謝,我想她一定會很開心的!”這樣的引導,比直接批評孩子,更有效。

7、微笑,也是禮貌待人的一種方式。

如果孩子經常處於“微笑”的環境中,近朱者赤,自然就會學著微笑待人;如果孩子經常處於“橫眉怒目”的環境中,近墨者黑,自然也是蠻橫無禮。

8、在探親訪友、參加聚會、集體活動、公共場所遊玩的時候,是給孩子示範禮貌的好時機。

比如,在公共場合,我們要遵守秩序、不要大聲喧嘩;乘坐公共汽車,有人讓座要表示感謝;帶孩子到別人家做客,我們不要隨便亂翻別人的櫃子抽屜、不要在主人家的床上打打鬧鬧;在餐桌上,不要搶食物;等等。

至於怎麼“教”,還是上文說的,不是光憑一張嘴,不是靠督促,不是靠強迫,不是靠命令;而是靠示範,靠感染力。

相關推薦:

好父母的7種禁忌語言 你說了幾句?
孩子有煩惱:父母這四種談話方式最令人討厭


如何教育孩子有禮貌?

9、禮貌,是無條件的生活習慣,不要用物質去刺激和引誘孩子懂禮貌。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景,大人鼓動孩子叫人:“快叫叔叔!”孩子不叫,大人拿出一塊糖:“你要是叫叔叔,叔叔給你糖吃!”媽媽也慫恿:“叫叔叔啊,叔叔有好吃的!”

兩種結果,一種是孩子如願叫人、拿走糖果,孩子是真的明白禮貌的意義嗎?還是為了那個誘惑?另一種是,孩子堅決不屈,這時大人又說:“你不乖,你不懂禮貌!你不是好孩子!叔叔不喜歡你了!”這不是拿孩子當寵物逗弄嗎?是不是叫了“叔叔好”,才有大人的好臉色?是不是說了“謝謝”,才有糖果吃?是不是講了“對不起”,才可以看動畫片?這樣豈不是讓孩子學得很“勢利”,為了得到這些獎賞和利益,才勉強去做些“有禮貌”的行為?

10、通過角色扮演遊戲,讓孩子瞭解人際交往的基本禮節。

比如,我們和孩子分別扮演服務員和顧客,扮演醫生和患者,扮演老師和學生,扮演員警和路人,扮演主人和客人,在遊戲當中,給孩子演示怎樣與別人交流、怎樣征得別人的同意、怎樣表達對別人的關心和感謝,等等。

11、每個孩子的性格氣質不同,有的靦腆內斂,不要強迫孩子熱情。

有時候你會發現,無論你怎麼引導教育,你的孩子就是死活不肯向客人問好,最後還可能大哭大鬧。孩子的表現,可能有很多原因,也許是他不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做,也許是他害羞膽怯,也許是他天生的性格,而我們必須接受孩子的性格,不要強迫孩子在外人面前怎麼表現。

相關推薦:

好父母的7種禁忌語言 你說了幾句?
孩子有煩惱:父母這四種談話方式最令人討厭


有禮貌的孩子如何打造?

“退化”了?孩子為什麼越大越不懂禮貌?

孩子有孩子的發展規律,我們只有瞭解孩子,才能解開困惑。

芸芸在1歲多到2歲的時候,特別有禮貌,見到誰都會打招呼,一臉燦爛的笑容,小嘴兒像抹了蜜一樣甜。進了電梯,會跟電梯阿姨問好;到超市買東西,會跟售貨員阿姨問好;到停車場,還會跟管理人員問好。“你好”、“再見”、“謝謝”,整天都掛在嘴邊。當孩子被別人表揚的時候,當媽的心裡肯定也得意。

然而“好景不長”,快3歲的時候,芸芸忽然“退化”了。見人都是冷漠無語,有時候我也會悄悄地提醒笑笑(但不是強迫),然而笑笑無動於衷,即便媽媽非常尊重他,平等地對待他,他依然緘口不言。

從兒童的發展特點來看,1,2歲的時候,語言快速發展,交流能力突飛猛進,這個時候,很愛說話,並且希望得到別人呼應。當孩子說一聲“你好”看見別人高興地笑,或者回一句“小朋友你好!”他就是非常有成就感。

到了3歲左右,孩子逐漸擴大了視野,有一定的社會經歷。這個時候,他會出現一定的防備心理,對外人尤其是陌生人有一定的警覺性,甚至還有敵意,他自己在試探“安全”和“危險”。所以,這個時候,他比較敏感,又顯得有點畏縮。當父母督促孩子叫人時,孩子反而不情願,於是很多父母埋怨:“小的時候還知道講禮貌,你怎麼越大越不懂事呢?”

其實孩子的“退化”表現是正常的,並非“越大越不懂事”,父母不要太著急。孩子有警覺和防備,知道通過沉默來自我保護,這是好事啊。在自己不確定的環境裡,“沉默是金”嘛。

相關推薦:

好父母的7種禁忌語言 你說了幾句?
孩子有煩惱:父母這四種談話方式最令人討厭


禮貌寶寶如何打造?

另外,孩子並不理解父母所謂的“面子”,孩子想:憑什麼要叫人?這個人或許跟爸爸媽媽有關係,可是跟我有什麼關係啊?他只對自己喜歡的事物感興趣。

蒙特梭利曾說,在“兒童之家”裡的孩子,當有許多成人來園參觀時,孩子的表現一如平常,該幹嘛幹嘛,孩子不需要對客人表達禮貌,孩子正在發展自我,不應被其他事物打擾,不需過多關注他人的感受,否則他們真會無所適從。

確實如此,兩三歲的孩子,正抱著滿腔好奇心、在瘋狂地探索世界,他們剛剛建立了強烈的自我意識,為什麼要用成人世界的“禮貌”去約束他們呢?他們只屬於他們自己。父母不要著急,等待孩子慢慢成長吧。

即便真的到了該懂禮貌的年齡,孩子如果不能從內心理解“禮貌”,那麼他就不會表現出“禮貌”。孩子是最真實的,不會掩飾,不會偽裝,我們不必要求他強顏歡笑、熱情洋溢地去跟人打招呼。不要強迫孩子“應酬”!

禮貌和修養不完全是一回事!

一個人“懂禮貌”和“有修養”不完全是一回事。“懂禮貌”,可能只是表面的言行,可能只是一種形式;而“有修養”,則是內涵,是發自內心的對他人的尊重。我們要把孩子培養成真誠、善良、充滿愛心、樂於助人的人,這不是學幾句簡單的禮貌用語,就可以做到的。

小編總結:如何把孩子教育成有禮貌的孩子幾乎是每一位父母必修的課程,或許由於某些原因,很多時候孩子並沒有像父母教育的那樣子彬彬有禮,這個時候的父母千萬不要發脾氣責怪孩子,因為父母的言行也是會影響孩子的,教育孩子禮貌,父母怎麼可以先粗魯呢?父母應做的就是以身作則,禮貌對人,甚至是禮貌對待自己的孩子,唯有這樣,孩子才會學會尊重別人,禮讓對人!

相關推薦:

好父母的7種禁忌語言 你說了幾句?
孩子有煩惱:父母這四種談話方式最令人討厭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