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教寶寶不要再亂拿別人的東西

案例

一位媽媽焦急地說, 前幾天, 從幼稚園接孩子回家後, 發現他的小書包裡裝著一隻玩具熊, 是他背著老師偷偷從幼稚園裡拿回來的。 問他為什麼要拿不屬於自己的東西, 他回答說喜歡小熊, 想讓小熊和自己一起回家。 第二天, 我把小熊交給老師, 並向老師說明了情況。 沒想到, 下午接孩子回來後, 孩子哭個不停, 說老師說他是個小偷, 小朋友們也叫他小偷, 這讓孩子很受傷。 孩子的這種行為能算偷嗎?作為父母, 如何讓孩子知道不能拿別人的東西呢?

“小偷”這個帽子不能隨便扣

專家表示:首先要對案例中的幼稚園老師的作法表示遺憾。

Advertisiment
她不分清紅皂白就給孩子扣上一項“小偷”的帽子, 這種作法所帶來的傷害比孩子本身拿玩具回家要嚴重的多。 這種踐踏人格的指責, 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對他今後性格的發展產生極壞的影響。

作為父母或老師, 當你第一次發現孩子拿別人的東西時, 一定要弄清楚原因後再下結論。 有的孩子有時會把誤認為是自己的東西拿回家, 比如一塊有圖案的手絹, 玩具或書等。 如果是這樣, 父母應該把自己的東西拿出來讓他看, 讓孩子明白他拿的不是自己的而是別人的。 然後告訴他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要, 應向別人道歉還給別人。

如果孩子是由於喜歡, 好奇心等原因拿了別人的東西,

Advertisiment
像前面提到的小朋友把幼稚園的小熊拿回家, 僅僅是因為喜歡它, 想讓他和自己、一起玩, 這時, 父母和老師應該告訴孩子這樣做是不對的, 不能隨便拿集體和別人的東西, 想要別人的東西一定要經別人允許才可以。 但絕對不能使用“偷”這個字眼。 因為孩子的這種行為, 是由於無知, 根本就不懂得“偷”的概念而造成的, 這和“偷盜”完全是兩回事。

如果, 前面提到的那位幼稚園老師能先對孩子主動把小熊送回來進行表揚, 而後指出孩子不經允許把小熊拿回家的錯誤, 恐怕孩子會容易接受些, 收到的效果也會好得多。

有時, 由於孩子的自我控制力不強, 懂得拿別人的東西不對, 也不光彩, 但看到別人的東西好玩, 又控制不住自己。

Advertisiment
這種情況下, 老師和父母就要著重培養孩子的自製力, 警惕孩子發展成為“偷”。

告訴寶寶喜歡和擁有是兩碼事

專家表示:4、5歲的寶寶還沒有完全走出以自我為中心的圈子, 因此他們只會考慮自己的感受而不會自覺地、有意識地考慮別人的感受, 只要他們自己喜歡就夠了, 喜歡就可以擁有——這就是寶寶最真實的心態, 並不奇怪。 您可以通過遊戲和在日常生活中讓寶寶體驗:自己喜歡的東西被別人拿走後的感受, 體驗再也看不到、玩不到自己喜歡的東西的感受。 寶寶只有體驗了這樣的感受, 才能漸漸學會為別人考慮, 才能逐漸走出以自我為中心的圈子。

父母可以這樣做

·告訴寶寶喜歡和擁有完全是兩回事

Advertisiment

讓寶寶從小就明白喜歡和擁有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這對他的成長具有深遠意義。 在商場裡, 寶寶們經常會喜歡許多東西, 但是他們永遠不可能擁有所有喜歡的東西, 父母只會同意他們有選擇地擁有一些喜歡的東西。

;讓寶寶明白從喜歡到擁有可以採取不同的方式

寶寶喜歡幼稚園的玩具, 可以讓她在幼稚園裡玩個過癮。 如果寶寶喜歡別人的玩具, 在征得對方同意的情況下, 用交換的方式或者借的方式暫時擁有。 玩完後一定要把玩具還給對方, 並且讓寶寶向對方道謝。 如果寶寶喜歡商場裡的東西, 並且是她需要的東西, 那麼可以讓寶寶有選擇地擁有, 也可以讓寶寶用零用錢或者壓歲錢購買自己喜歡的東西。

Advertisiment
最後, 您還可以與老師多溝通、多配合來幫助你的寶寶。

培養孩子的物權觀念

有些孩子習慣于一切玩具、食品都歸自己所有。 他們缺乏對物質的歸屬觀, 首先可能只是隨意的拿東西, 再則就是偷竅行為。 父母如不能花些時間瞭解其背後真相, 一旦錯過糾正的良機, 孩子如果視之為合法, 屆時就已經太遲了。 那麼日常生活中, 父母應怎樣教導孩子尊重別人的物權呢?

1、灌輸“輪流”、“借用”的觀念

通常孩子搶奪或撕毀別人的東西, 有可能是因為好奇, 此時父母應趁機灌輸孩子“輪流”、“借用”的觀念。 告訴他:“長針走到5的時候, 你才可以玩那些拼圖, 現在讓弟弟先玩。 ”或是“那是姐姐的彩色筆, 你要先問姐姐願不願意借給你!”

2、制定規矩

鼓勵孩子想要什麼要跟大人講,規定在公共場所或別人家裡,什麼東西是可以拿的,什麼是不可以的。最基本的規矩是:“想要什麼,在拿起來之前,先詢問大人可不可以。”

3、讓孩子知道凡事要商量

孩子還小,也許不瞭解為什麼看到喜歡的東西不能拿走,這時父母可以這樣回應他們:“如果你想要這個東西,可以告訴媽媽,我看看可不可以?”讓親子之間,可以有“談”和“商量”的餘地。

4、明白“偷”與“借”的差別

父母必須讓孩子明瞭借與偷之間的差異,以及其不同的後果,當你對孩子說:“不可以偷拿別人的東西”時,讓他瞭解“偷”,是不對的行為,是不被允許的。

5、為拿(偷)東西付出代價

為了幫助孩子瞭解,隨意拿人家東西是不對的行為,是需付出代價的;當孩子有不當行為時,父母可以罰他做一些額外的工作,或是要他放棄一樣他很珍愛的物品,讓他同樣感到失去喜愛東西的痛苦和感受。

6、將拿(偷)的東西歸還

孩子拿(偷)了別人的東西,還得自己歸還;如果有必要,父母可以陪同孩子一起去。

7、重承諾

處理孩子搶奪別人東西時,父母千萬不要使用哄騙的方式。如隨口承諾:“你先把東西還給別人,以後媽媽再買給你。”說完也就忘了,孩子一旦有受騙的感覺,下次就很難再相信父母的話了。

鼓勵孩子想要什麼要跟大人講,規定在公共場所或別人家裡,什麼東西是可以拿的,什麼是不可以的。最基本的規矩是:“想要什麼,在拿起來之前,先詢問大人可不可以。”

3、讓孩子知道凡事要商量

孩子還小,也許不瞭解為什麼看到喜歡的東西不能拿走,這時父母可以這樣回應他們:“如果你想要這個東西,可以告訴媽媽,我看看可不可以?”讓親子之間,可以有“談”和“商量”的餘地。

4、明白“偷”與“借”的差別

父母必須讓孩子明瞭借與偷之間的差異,以及其不同的後果,當你對孩子說:“不可以偷拿別人的東西”時,讓他瞭解“偷”,是不對的行為,是不被允許的。

5、為拿(偷)東西付出代價

為了幫助孩子瞭解,隨意拿人家東西是不對的行為,是需付出代價的;當孩子有不當行為時,父母可以罰他做一些額外的工作,或是要他放棄一樣他很珍愛的物品,讓他同樣感到失去喜愛東西的痛苦和感受。

6、將拿(偷)的東西歸還

孩子拿(偷)了別人的東西,還得自己歸還;如果有必要,父母可以陪同孩子一起去。

7、重承諾

處理孩子搶奪別人東西時,父母千萬不要使用哄騙的方式。如隨口承諾:“你先把東西還給別人,以後媽媽再買給你。”說完也就忘了,孩子一旦有受騙的感覺,下次就很難再相信父母的話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