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教寶寶認識自我的方式

寶寶隨著年齡的增長, 其認識自我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針對不同時間, 媽媽們可以採用什麼方式來認識自我呢?
1~2歲寶寶自我意識開始起步
時刻保持積極地反應
1歲是寶寶建立自我認識的起步期。 這個時期裡, 寶寶把大多數的時間都用在區分自我和他人、並且在小腦袋裡勾勒出一個初步的自我形象中。 這個時候的寶寶就像一面鏡子, 爸爸媽媽對他們行為的反應尤為重要, 爸爸媽媽要對寶寶行為變化做出積極反應, 讓寶寶形成人――我的反射。 在寶寶發出動作或表現出情緒的時候, 要及時反應,
Advertisiment
例如寶寶咬自己的小手, 拍打媽媽的臉的時候, 都是對寶寶人――我概念進行強化的好時期, 讓寶寶瞭解到, 哦, 這個小手是寶寶的小手, 咬了會痛, 拍打媽媽的臉, 看看媽媽和寶寶是不同的。
有空照照鏡子
鏡子是個奇妙的東西, 媽媽抱著寶寶在鏡子前, 寶寶會好奇的用小手去抓鏡子裡的“寶寶”, 這時媽媽可以讓他去做。 然後問寶寶, “看看這是誰啊?”“哦, 怎麼寶寶和鏡子裡面的寶寶一個樣子啊?”。 當寶寶幾次嘗試後會慢慢地發現鏡子裡的“小人兒”和自己總是同步的, 會逐漸的明白那個就是自己的影子, 從感性上建立自我的表像。
另外給孩子看看自己照片, 並且在看的同時啟發寶寶“這個漂亮的寶寶是誰啊?”不僅強化了寶寶的自我形象,
Advertisiment
也將媽媽的評價傳遞給寶寶。
經常撫觸寶寶
撫觸可以促進寶寶的自我感受, 媽媽常常揉揉寶寶的小腿、小腳, 在揉的過程中嘴裡要說:“媽媽給寶寶揉揉小腿, 寶寶好舒服啊”, “看看寶寶的小手, 來寶寶自己看看”同時輕輕的揉搓寶寶的掌心, 讓孩子將媽媽的聲音與自己的感受建立條件反射, 明白“噢, 原來這種感覺是來自我自己的, 這個小手和小腳就是屬於我的身體的”。
2~3歲的寶寶自我意識爆發
俗話說“兩歲三歲討人嫌”, 那是因為這個時期, 寶寶的自我意識在強烈的爆發中。 他們常常會堅持“我自己來”, 而卻把事情搞得一塌糊塗。
巧妙的忽視與不當的強化
有一幅漫畫:一隻老鼠優雅地用手按壓杠杆, 同時得意的和後面的“鼠兄弟”說:“看,
Advertisiment
我能訓練人, 當我一按壓杠杆的時候, 他們就會給我一粒好吃的食物”。 有時候爸爸媽媽就成了寶寶這只“小老鼠”的“掌中之物”, 被我們的寶寶“控制”了, 當寶寶“非要”做一些事情而大哭大鬧的時候, 爸爸媽媽就會屈服。 “狡猾”的小寶寶就會發現“這招兒好使”以後會常常用大哭大鬧來達到控制的目的。
相反, 如果我們不去過分關注哭鬧這個行為, 當寶寶 “無理取鬧”時, 爸爸媽媽不去過多理會, 再次重申一下你的立場, 然後就像什麼都沒發生一樣繼續做自己的事情。 這樣的“忽視”發生一次或兩次, 寶寶就會覺得沒有作用而停止無理取鬧。 而當寶寶不再哭鬧的時候, 爸爸媽媽反而可以來關注一下寶寶, 再次溫和地重申一下事情的規則,
Advertisiment
用孩子能聽懂的話講解清楚為什麼不能這樣做。
一些脾氣暴躁或者精力過於旺盛的寶寶, 會在發脾氣時做一些過激的行為, 例如聲嘶力竭的大哭, 用頭去撞硬物等。 此時爸爸媽媽首先要應及時阻止寶寶的破壞行為, 口氣可以嚴厲一些, 讓寶寶知道這是不好的行為, 爸爸媽媽會生氣。 然後把寶寶抱起來, 放在安靜的地方, 在阻止寶寶傷害自己的同時靜靜的等待。 大概5分鐘左右, 寶寶暴躁情緒的峰值就會過去, 此時再溫和地向他講道理, 並且再次重申要求。

設置限制和學會說“不”
兩歲左右的寶寶已經基本可以聽懂媽媽的口令和要求了。 此時他們會對一切事物都感到好奇並且強烈的要求去嘗試,
Advertisiment
這些事情有很大一部分是爸爸媽媽禁止的或者有危險的事情, 例如去用手扣電門、或者摸菜刀。
對於嚴格禁止的事情, 應該設置限制。 告訴寶寶“寶寶, 這個不行, 這個很危險, 會很痛。 ”並在說不的同時還要對孩子講解清楚為什麼。 或者做一些形象的比喻。 比如孩子對電門很好奇, 就要在他企圖觸摸的同時, 通過動作阻止他, 例如拉住他的小手, 態度要堅決, 更不要半開玩笑, 以至於孩子還是會認為這件事情沒有那麼的危險(寶寶對大人的情緒是十分敏感的)。 在阻止的同時告訴他“這個很危險, 會傷害寶寶。 會很疼”。 也可以通過畫一些圖片來告訴他, 這樣做的後果。 告訴他如果這樣做, 可能就做再也不能看見爸爸媽媽了, 或者再也沒有機會做寶寶特別喜歡的事情了。這樣寶寶會瞭解到有一些事情是被列為“禁忌”的範疇之內的。
鼓勵寶寶“我能行”的活動
寶寶學會走路後,可以磕磕絆絆的走到他想去的任何地方,他們會把抽屜、櫃子所有能打開的地方都打開,好奇地把能翻到的東西全都倒騰出來;他們還特別喜歡學大人的樣子:跟在家長的屁股後面像模像樣的學,掃地時會把灰塵拍得到處都是,拿著遙控器一同亂按,甚至把飯鍋叮叮噹當地拖來拖去。隨著自我意識的萌發,他們特別願意通過嘗試告訴別人“我能行”。此時與設置限制和說“不”不同的是:對於沒有危險的外界探索,爸爸媽媽要保持足夠的耐心,鼓勵寶寶積極有意義的探索。比如他們如果願意掃地或者學媽媽的樣子洗衣服,首先要關注這個行為,問問:“寶寶在做什麼啊?寶寶真是勤勞,幫助媽媽掃地。”然後耐心地交給孩子一些簡單的任務和技巧,這樣不僅可以有助於提高孩子的動作協調能力,促進媽媽和寶寶的交流,也培養了寶寶的參與和合作精神。
謹慎評價,不貼標籤
心理學家曾經使用“小魚捕食”的實驗演示了一種叫做“習得性無助”的現象:一條饑餓的小魚面前有一團食物,但是這段食物隱藏在透明的玻璃片後面,可見而不可及。可憐的小魚只能一次又一次的去啜,但卻一次又一次地失敗。最後,當玻璃片被挪開時,小魚也不會遊過去啜食。這種經由多次的失敗和挫折經驗而引發的退縮行為,就是“習得性無助”。在寶寶們日益發展的自我意識面前,爸爸媽媽們一定不要成為那塊阻擋小魚尋覓的玻璃片,讓孩子體驗過多的負性回饋和評價。
孩子們在面對失敗時往往會進行兩種類型的歸因:向內歸因和向外歸因。向內歸因,即指向自己特徵、能力的歸因,比如:我是個笨孩子,我沒有學習~~的能力。向外歸因即指向外界客觀現實的歸因,如:我不夠努力,如果我下次更加努力,一定會做到的更好。孩子過多的使用向內歸因會導致習得性無助的出現,阻止他們對困難發起挑戰,以及嘗試新機會,挑戰新事物的信心。這就是自信心形成的雛形。
事實上孩子們在自我意識形成的初期,對自己的資訊和評價更多的來自與外界的他人,爸爸媽媽、幼稚園老師等。爸爸媽媽不要急於過早的給寶寶們貼上標籤,給他們過早的下結論。而對於那些已經形成不良自我評價的孩子,心理學實驗表明,父母或老師對孩子的回饋可以有效地改善這些評價,讓他們重建信心,重建自我評價。
正確對待寶寶的“摳門”
有些媽媽會發現孩子在這個時期會變得“摳門”,獨佔意識特別強烈,自己的東西霸著不肯撒手,甚至還要搶佔別的小朋友的玩具。其實在孩子的世界裡他們可能並不明白物品的價值,他們僅僅存在著“人――我”的區別。這也與孩子逐漸建立自我界限,日益發展起來的自我意識息息相關。他們僅僅知道玩具給了別的小朋友,我就沒有了,他們不能認識到共同分享的樂趣,此時家長不能強制寶寶分享,而是引導寶寶和小朋友一起玩,比如多買一些共同遊戲的玩具,同時示意寶寶“看,小朋友在一起玩好像更有意思”。讓寶寶自己體會分享的樂趣,建立分享的意識和觀念。
媽媽的做法對or錯
正確的做法
錯誤的做法
時刻對孩子的新行為進行回饋和誇獎
冷漠、不耐煩
撫觸,多與寶寶擁抱
過分的照顧,溺愛,總是抱著孩子不撒手
巧妙的培養正確的行為
對錯誤的哭鬧和控制妥協
制定相應的行為規範
一味的遷就和退讓,沒有原則
耐心,耐心再耐心
粗暴,簡單的阻止孩子探索有益的事情
多聽聽孩子想什麼
僅憑自己的想法去給孩子貼標籤,這樣認識自我的行為就不夠明確,不夠深刻。
分享,大家一起玩樂趣多
鼓勵孩子的“小自私”
(兼職編輯:詹麗莎) 或者再也沒有機會做寶寶特別喜歡的事情了。這樣寶寶會瞭解到有一些事情是被列為“禁忌”的範疇之內的。
鼓勵寶寶“我能行”的活動
寶寶學會走路後,可以磕磕絆絆的走到他想去的任何地方,他們會把抽屜、櫃子所有能打開的地方都打開,好奇地把能翻到的東西全都倒騰出來;他們還特別喜歡學大人的樣子:跟在家長的屁股後面像模像樣的學,掃地時會把灰塵拍得到處都是,拿著遙控器一同亂按,甚至把飯鍋叮叮噹當地拖來拖去。隨著自我意識的萌發,他們特別願意通過嘗試告訴別人“我能行”。此時與設置限制和說“不”不同的是:對於沒有危險的外界探索,爸爸媽媽要保持足夠的耐心,鼓勵寶寶積極有意義的探索。比如他們如果願意掃地或者學媽媽的樣子洗衣服,首先要關注這個行為,問問:“寶寶在做什麼啊?寶寶真是勤勞,幫助媽媽掃地。”然後耐心地交給孩子一些簡單的任務和技巧,這樣不僅可以有助於提高孩子的動作協調能力,促進媽媽和寶寶的交流,也培養了寶寶的參與和合作精神。
謹慎評價,不貼標籤
心理學家曾經使用“小魚捕食”的實驗演示了一種叫做“習得性無助”的現象:一條饑餓的小魚面前有一團食物,但是這段食物隱藏在透明的玻璃片後面,可見而不可及。可憐的小魚只能一次又一次的去啜,但卻一次又一次地失敗。最後,當玻璃片被挪開時,小魚也不會遊過去啜食。這種經由多次的失敗和挫折經驗而引發的退縮行為,就是“習得性無助”。在寶寶們日益發展的自我意識面前,爸爸媽媽們一定不要成為那塊阻擋小魚尋覓的玻璃片,讓孩子體驗過多的負性回饋和評價。
孩子們在面對失敗時往往會進行兩種類型的歸因:向內歸因和向外歸因。向內歸因,即指向自己特徵、能力的歸因,比如:我是個笨孩子,我沒有學習~~的能力。向外歸因即指向外界客觀現實的歸因,如:我不夠努力,如果我下次更加努力,一定會做到的更好。孩子過多的使用向內歸因會導致習得性無助的出現,阻止他們對困難發起挑戰,以及嘗試新機會,挑戰新事物的信心。這就是自信心形成的雛形。
事實上孩子們在自我意識形成的初期,對自己的資訊和評價更多的來自與外界的他人,爸爸媽媽、幼稚園老師等。爸爸媽媽不要急於過早的給寶寶們貼上標籤,給他們過早的下結論。而對於那些已經形成不良自我評價的孩子,心理學實驗表明,父母或老師對孩子的回饋可以有效地改善這些評價,讓他們重建信心,重建自我評價。
正確對待寶寶的“摳門”
有些媽媽會發現孩子在這個時期會變得“摳門”,獨佔意識特別強烈,自己的東西霸著不肯撒手,甚至還要搶佔別的小朋友的玩具。其實在孩子的世界裡他們可能並不明白物品的價值,他們僅僅存在著“人――我”的區別。這也與孩子逐漸建立自我界限,日益發展起來的自我意識息息相關。他們僅僅知道玩具給了別的小朋友,我就沒有了,他們不能認識到共同分享的樂趣,此時家長不能強制寶寶分享,而是引導寶寶和小朋友一起玩,比如多買一些共同遊戲的玩具,同時示意寶寶“看,小朋友在一起玩好像更有意思”。讓寶寶自己體會分享的樂趣,建立分享的意識和觀念。
媽媽的做法對or錯
正確的做法
錯誤的做法
時刻對孩子的新行為進行回饋和誇獎
冷漠、不耐煩
撫觸,多與寶寶擁抱
過分的照顧,溺愛,總是抱著孩子不撒手
巧妙的培養正確的行為
對錯誤的哭鬧和控制妥協
制定相應的行為規範
一味的遷就和退讓,沒有原則
耐心,耐心再耐心
粗暴,簡單的阻止孩子探索有益的事情
多聽聽孩子想什麼
僅憑自己的想法去給孩子貼標籤,這樣認識自我的行為就不夠明確,不夠深刻。
分享,大家一起玩樂趣多
鼓勵孩子的“小自私”
(兼職編輯:詹麗莎)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