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好口才, 能說會道。 要達到這個目標, 這需要家長從小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訓練, 在訓練過程中, 一些誤區是一定要注意的。 孩子學說話時常見的四誤區, 家長要注意避免了。
很多孩子都能有求必應
1.認為寶寶聽不懂
剛出生的孩子, 對成人的話確實聽不懂, 但嬰兒的學習能力很強, 當媽媽總是沖他微笑, 對他說:“寶寶, 我是媽媽”。 “寶寶, 這是奶, 你餓了吧!”時間一長, 這種語言資訊就儲存在了他的腦子裡。 隨著他的智力發育, 再經過幾十次的語言重複, 他就明白, 原來總抱著我的人就是媽媽。
Advertisiment
到了1歲的時候, 他可能會叫“爸爸, 媽媽”了;當有人對他說:“寶寶, 你的球呢?”他會轉身去找, 說明他已經明白了話的意思。
2.過快滿足寶寶的要求
當寶寶已經明白成人的話還不會從口中說出, 若寶寶指著水瓶, 成人馬上明白這是寶寶想喝水了, 於是把水瓶遞給他, 這種滿足寶寶要求的方法使寶寶的語言發展緩慢, 因為他不用說話, 成人就能明白他的意圖, 並達到他的要求了, 因此寶寶失去了說話的機會。
當寶寶想喝水時, 你可以給他一個空水瓶, 他拿著空水瓶, 想要得到水時, 會努力去說“水”, 僅僅說一個字, 你就應該鼓勵他, 因為這是不小的進步。 他懂得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要求了。
Advertisiment
3.用兒語和寶寶說話
兒童語言發展有其自身的階段性, 一般都是經歷單詞句(用一個詞表達多種意思)、多詞句(兩個以上詞表達意思)、說出完整句子這幾個階段, 1歲左右的寶寶, 語言處於單詞句階段, 寶寶經常發出一些重疊的音, 如“抱抱”、“飯飯”、“打打”, 結合身體動作、表情來表達他的願望。 如說抱抱時, 就張開雙臂面向媽媽, 表示要媽媽抱。
在這些發展階段中, 孩子用小兒語是因為其語言發展限制了他準確表達自己的意思。 有些家長因此以為寶寶只能聽懂這些兒語或覺得有趣, 也用同樣的語言與寶寶講話, 這樣做就很可能拖延了孩子過渡到說完整話的階段。 父母說話可以是對幼兒語言的重複、擴充和評價, 必須是幼兒能理解或經解釋能夠理解的規範的語言樣板,
Advertisiment
發現寶寶的語音錯誤要改正
4.重複寶寶的錯誤語音
剛學會說話的寶寶雖然基本上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願望和要求, 但是有很多寶寶還存在著發音不准的現象, 如把“吃”說成“七”, 把“獅子”說成“希幾”, “蘋果”說成“蘋朵”等等。
這是因為小兒發音器官發育不夠完善;聽覺的分辨能力和發音器官的調節能力都較弱;還不能正確掌握某些音的發音方法;不會運用發音器官的某些部位。 如在發“吃”、“獅”的音時,
Advertisiment
對於這種情況, 父母不要學孩子的發音, 而應當用正確的語言來與寶寶說話, 時間一長, 在正確語音的指導下, 發音就會逐漸正確。
小編總結:在孩子學說話的時期, 父母要多點與寶寶交流, 寶寶可是會懂得領會父母的意思哦。 對於某些錯誤發音, 父母要及時加以指導改正, 用正確的語言來教導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