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認為寶寶聽不懂
剛出生的孩子,
對成人的話確實聽不懂,
但嬰兒的學習能力很強,
當媽媽總是沖他微笑,
對他說:“寶寶,
我是媽媽”。
“寶寶,
這是奶,
你餓了吧!”時間一長,
這種語言信息就儲存在了他的腦子里。
隨著他的智力發育,
再經過幾十次的語言重復,
他就明白,
原來總抱著我的人就是媽媽。
到了1歲的時候,
他可能會叫“爸爸,
媽媽”了,
當成人對他說:“寶寶,
你的球呢?”他會轉身去找,
說明他已經明白了話的意思。
2.過分滿足寶寶的要求
當寶寶已經明白成人的話以后, 而他還不會從口中說出, 如果說寶寶指著水瓶,
Advertisiment
3.用兒語和寶寶說話
兒童語言發展有其自身的階段性, 一般都是經歷單詞句(用一個詞表達多種意思)、多詞句(兩個以上詞表達意思)。 說出完整句子這幾個階段, 父母對孩子進行教育時, 應了解這一規律, 但又不能遷就他, 而應通過正確的教育引導孩子的語言向更高階段發展。
Advertisiment
1歲左右的寶寶, 語言處于單詞句階段, 寶寶經常發出一些重疊的音, 如“抱抱”、“飯飯”、“打打”, 結合身體動作表情來表達他的愿望, 如說抱抱時, 就張開又臂面向媽媽, 表示要媽媽抱。
到了1歲6個月左右, 孩子能用二三個詞組合在一起, 表達意思, 這就進入了多詞句時期。 開始時能把兩個詞重疊在一起, 如“吃飯飯”、“媽媽抱”快到2歲時, 出現簡單句, 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 如說出“媽媽抱寶寶”, “寶寶吃飯飯”等。 在這些發展階段中, 孩子用小兒語是因為其語言發展限制了他準確表達自己的意思。 有些家長因此以為寶寶只能聽懂這些兒語或覺得有趣, 也用同樣的語言或寶寶講話, 這樣做就很可能托延了孩子過渡到說完整話的階段。
Advertisiment
因此, 不管孩子怎樣說話, 父母都應該用正確的語言來回每件事, 并用標準的話語來糾正孩子的話, 這樣就可以通過父母的正確語言示范, 寶寶能較早學會說完整的句子。
4.重復寶寶的錯誤語音
剛學會說話的寶寶雖然基本上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但是有很多寶寶還存在著發音不準的現象, 如把“吃”說成“七”, 把“獅子”說成“希幾”, “蘋果”說成“蘋朵”等等, 這是因為小兒發音器官發育不夠完善。 聽覺的分辨能力和發音器官的調節能力都林較弱, 還不能正確掌握某些音的發音方法, 不會運用發音器官的某些部位。 如在發“吃”、“獅”的音時, 舌向上卷, 呈勺狀, 有種懸空感, 而小寶寶不會做這種動作,
Advertisiment
5.語言環境復雜
有些家庭父母,
爺爺奶奶,
保姆各有各的方言,
語言環境復雜,
多種方言并存,
這會使正處于模仿成人學習語言的小寶寶產生困惑,
其結果是導致說話晚。
因此在0.5—2歲這個學習語言的關鍵期,
家人應著重教他一二種正確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