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的主導作用

目前, 在小學的語文教學中, 絕大多數語文教師在課堂上採用以“學生為主體, 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方法, 但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 特別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 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有些教師在閱讀教學中, 雖然盡力避免“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 但是效果卻不理想。 究其原因主要是沒有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沒有真正調動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 因此教師只有擺正位置, 才能使學生的學習意識從“要我學”轉變到“我要學”。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 由於學生中存在著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的差異。

Advertisiment
因此學生的主體地位似乎很難把握, 但也絕不能進入牽著學生鼻子轉的誤區。 那種一節課下來學生將課文讀了若干遍, 師生問答也接連不斷的做法, 並不能證明教師的主導地位發揮得不錯, 它不是教師主導作用發揮優劣的根本依據。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主要有兩大任務:一是加強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二是陶冶學生美好的情操, 使之樹立正確的世界觀。 教師的責任就是通過每一篇課文的教學, 讓學生對知識點有個明確認識, 掌握讀懂類似文章的方法, 而不是記住文章的字詞句段及其他。

小學語文教材中選用的課文, 是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小短文, 結構緊湊, 層次清晰, 語言優美,

Advertisiment
內涵豐富。 有寫景的, 有狀物的, 有記人的, 有敘事的。 每篇課文在寫法上都有其獨特之處。 因此要求教師在授課時, 要善於指導學生, 啟迪學生, 讓學生自己動腦去琢磨文章的寫法特點, 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意思。 這樣學生讀出味道來了, 自然就有了學習的興趣。

例如, 小學語文第四冊看圖學文第一課《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具有科普性的童話故事, 學生對課文內容很感興趣。 教師在講解第二自然段時教給學生學習方法, 後面的三、四自然段教師可放手讓學生自學, 獨立解答問題。 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而且減輕了教師的教學負擔, 真正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最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Advertisiment

另外,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 還要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讓學生去想, 去發揮, 去創造, 不斷開拓學生的學習視野和思維領域。 要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 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多向性。 例如, 教學《稱象》一文, 啟發學生思考還有沒有其它的辦法稱大象的體重, 可想像幾個情景, 讓學生動腦筋。 如:①當時沒有船。 ②附近沒有足夠的石頭。 ③沒有足夠的人搬石頭、稱石頭。 學生也許會想出可笑甚至荒唐的辦法, 學生回答得是否合理不是關鍵, 主要是要訓練學生的多向思維能力, 舉一而反三, 由此而及彼。

那麼, 教師怎樣才能起到主導作用呢?我想應從本人的基本素質人手。 提高內涵, 增強底蘊。

一要不斷豐富語言文字的知識底蘊,

Advertisiment
要有扎實的知識基礎和豐富的閱讀經驗。 因為教師對文章的理解是否深刻、處理教材是否恰當, 對一些關鍵問題能否產生頓悟與靈感, 直接影響教學效果。 教師的主導作用能否琳漓盡致地發揮, 關鍵就在於此。 因此課文無論難易, 教師都要做到高屋建瓴、深入淺出地把握關鍵所在。

二要有正確的教育觀和敬業精神。 教師首先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 明確教學的根本目的, 要理解和愛護學生, 培養學生的自覺性和創造力。 緊密聯繫學生的實踐, 引導他們將所學知識轉化為能力。 同時教師要勇於吃苦, 盡職盡責。 下大力氣研究教材、研究學生、研究自己, 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 只有抓准切入點, 才能啟動學生的思維,

Advertisiment
才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