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早教>正文

教育中可以存在“欺騙”嗎

一些家長很困惑, 在面對兒童的教育問題上, 是要一直保持真實性, 還是可以摻雜一些“欺騙”的成分?有的家長認為, 由於孩子對事情領悟力與把控力還不完善, 因此偶爾的“欺騙”可以為孩子增加信心等良好的幫助。 那麼, 究竟哪個說法是對的呢?專家為您詳細講解。

有一位媽媽在參加家長會的時候被告知, 他的孩子是全班裡最差的孩子, 安靜的時間不超過三分鐘。 而這位媽媽回家之後並沒有把原話告訴孩子, 而是騙了孩子, 媽媽說;“老師表揚你啦, 說你現在能安靜三分鐘呢, 太厲害了, 希望你繼續加油。

Advertisiment
”這個孩子特別高興, 逐漸的, 他可以安靜的坐著五分鐘、十分鐘, 甚至更久。 最終, 這個孩子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清華大學。

另一個學生, 語文每次考試都很差。 有一次, 這個孩子語文考試只考了12分, 老師問他為什麼總是學不好語文, 孩子說不喜歡語文課, 上課就沒認真聽講。 老師騙他說:“你不喜歡語文都能考12分呢, 說明你非常聰明, 要是再努力一點, 肯定會特別好的。 ”於是, 孩子真的聽了老師的話, 下次語文考試考到了20分, 老師又騙他說太聰明了, 稍微一用功就進步了好多, 最後這個孩子一點一點進步, 終於有一次語文考試考了全班第一。

而這名老師運用的這種“欺騙”的方法, 讓班裡的每個孩子都感覺自己非常聰明。

Advertisiment
無論這位老師接手的班級是多麼差的班級, 只要經過一年時間, 班級的整體水準都會直線上升, 甚至比其他更優秀學校的成績都要好。

而世界上最大的“騙子”, 名叫羅森塔爾, 他是著名的心理學家。 有一次他來到一所學校, 隨機挑選十幾個孩子, 告知他們都是天才。 經過八個月後, 校長與老師驚喜的發現, 這十幾個孩子都有了非常大的進步, 真的慢慢變成了“天才”。 這個效應後來被稱為“羅森塔爾”效應, 又名“期待效應”。 而這個效應是每個老師都應該學到的內容, 可以從中得到領悟並且運用自如的老師, 都成為了優秀的老師。 但是, 大多數老師並沒有真正吸收, 而是赤裸裸的將真實的一面告知孩子, 這樣只會讓孩子失去自信心。

Advertisiment

有的家長會感到自己的孩子與同齡的孩子相比, 總是幼稚一些。 這個恰恰是個好消息, 幼稚的孩子會給予家長更多“欺騙”的機會。 如果一個孩子很老成, 那麼他一定對父母的“欺騙”無動於衷, 於是就失去了很好的鼓勵他們進步的機會。

那麼, 為什麼“欺騙”會有這麼大的功效呢?

專家指出, 人的行為形成會由三個階段構成, 即先定為、再裝為、後變為。 現在, 以我們期望孩子成為愛學習的人為例, 為大家詳細講解。

先定為:我們可以用任何方法告訴孩子他是愛學習的。 可以對孩子說他是愛學習的好孩子, 對別人也說他是多麼的愛學習, 並且平時就像他就是愛學習的孩子一樣對待。

再裝為:最初, 孩子可能會認為你講的話很奇怪,

Advertisiment
但是如果有一天他聽到了別人把他列為愛學習孩子的榜樣時, 他可能就要去試一下愛學習到底是什麼感覺。 而當他真的做出愛學習的行為時, 旁人一定會加以肯定:他果然愛學習呀。 得到了一連串的肯定後, 孩子就會裝成愛學習的樣子, 慢慢的, 他裝的時間就會越來越長, 裝的對象就會越來越廣。

後變為:經過了上一階段, 孩子會逐漸形成了愛學習的習慣。 他就會認為自己就是愛學習的孩子, 學習本身就是他應有的狀態。 於是, 愛學習模式塑造成功。

心理學家曾經過研究得出結論:想讓別人變成什麼樣的人, 首先就應該以他就是這樣的人對待。 而俗話說, 謊言說千遍就成為真理, 如果所有人都認為這個人是什麼樣的人,

Advertisiment
那麼這個人就會變成這樣的人。 因此, 老師以及孩子的家長, 都應該遵循這個定律。 首先, 老師和家長應該認為孩子就是聰明的、可愛的、有愛心的、勇敢的、堅強的等等美好性格的孩子, 那麼, 這個孩子一定會成為最優秀的孩子之一。 而如果你總在說孩子這也不好那也不好, 其實這也是一種“欺騙”, 只不過是讓孩子成為不優秀的人了。 因此, 到底運用哪種“欺騙”, 大家也就一目了然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