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教育中忽視了這一點 一切便無從談起

價值觀能決定一個人的善與惡, 一個人在關鍵時刻的取與舍, 一個人窮其一生追求的方向。 價值觀到底有多重要?它能決定一個人的善與惡, 一個人在關鍵時刻的取與舍, 一個人窮其一生追求的方向。

第二次世界大戰, 德國納粹對猶太人進行了慘絕人寰的“種族清洗”, 事後瞭解到, 當時很多猶太人是有向德國人尋求幫助的。 有的德國人拒絕了, 但有些德國人卻選擇了幫助, 把他們藏在自己家的地窖裡, 幫助他們躲過一場浩劫。 心理學家對這些救助的英雄們進行調查, 最後發現, 這些英雄普遍談到小時候父母對他們的教育,

Advertisiment
父母告訴他們:我們應該去幫助別人, 傷害別人是不好的。 而那些拒絕幫助的德國人, 說起父母的教育, 想到的多是小時候定的那些規矩:我們不能怎樣, 我們不應該怎樣等等。

我們總把培養孩子“有規矩”作為教育的目標, 卻不知, 比這更重要的是豐富的價值觀。 價值觀能由內影響一個人的行為, 而規矩是外在的約束, 只能幫助我們培養一個循規蹈矩的“乖孩子”。

如何向孩子傳遞灌輸正確的價值觀呢?看似抽象, 卻能踏踏實實地落實在我們日常的行為中。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過:“教育意味著一棵樹撼動另一棵樹, 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 一顆心靈喚醒另一顆心靈。 ”

先做好自己, 從價值觀層面深刻地覺察反省自己,

Advertisiment
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孩子的影響無可估量。 有時候, 磨破口舌講的那些道理, 遠不如孩子看見你買菜時主動退回多找的零錢對他觸動更深。

其次, 不要強硬的定規矩, 而要溫柔地解釋為什麼有這個規矩, 解釋的過程即價值觀的傳遞。

比如本來不踐踏草坪的孩子在同伴的影響下開始了不恰當的舉動, 我們是生硬地禁止:“不能踩草坪!”, 還是“怡吾聲, 柔吾色”地勸說:“你這樣踩小草, 小草會疼的, 我們不能傷害它”?

比如孩子睡前不願意刷牙, 我們是堅決地說:“睡前是必須要刷牙的”, 還是向他耐心解釋:“我害怕你不刷牙牙齒會蛀掉, 健康是很重要的。 ”

當然, 單純的表達價值觀有時無法改變孩子的錯誤行為,

Advertisiment
需要我們配合更多的溝通技巧。 但潤物細無聲, 當我們多傳遞, 孩子就會逐漸內化。

最後, 學會用價值觀給孩子的行為貼標籤

當原本急躁的孩子耐心地等你幹完家務再陪伴她時, 你可以鼓勵她:“看到你一直在等待, 媽媽覺得很開心, 你這種行為就叫做耐心”, 這比“剛剛你表現的真聽話!”更有效。

同樣, 當我們否定孩子的一些舉動時, 上升到價值觀層面, 才會引起他們的重視。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我們要教會孩子從小追求道德的純淨度。 現在的很多成人, 喝了一點酒, 心想自己還清醒, 於是酒後駕車。 做銷售的年輕人過分地向客戶誇大產品優勢, 卻極少談到風險, 卻還認為自己總體來說算是個正直的人。 一旦沒有了道德上的絕對追求,

Advertisiment
人就很容易一點點的迷失掉。

我們跟孩子說:“不要做一個不正直的人”, 這比“你不能撒謊”更有效。

我們告訴孩子:“不要做一個貪心的人”, 這比“不要一下子拿這麼多糖”更有效。

值得注意的是, 我們不能直接說:“你是一個不正直/貪心的孩子”, 這是在給孩子貼標籤。 在孩子自我認知初步建立的童年, 這樣的標籤對孩子的成長不利。 而對孩子的行為貼標籤, 是對事不對人的。

孩子的很多不良行為都是有其背後的原因的, 在我們否定他的行為的同時, 更多地要瞭解其行為背後的原因和需求。 看到這一點, 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

當這些價值觀深入孩子的內心, 孩子便有了內在驅動力。 他會自發自願地依據自己的道德標準決定所作所為,

Advertisiment
而不是靠著家長的獎懲來權衡, 察言觀色小心翼翼地調整自己的做法。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 不會被社會的利益所牽引, 不會盲從於自己不認同的價值觀, 由此便不會迷失人生的方向。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