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貌、禮節向來被認為是孩子們比較抵觸的東西, 因此不論是作為教授方的父母和老師, 還是被教育方的孩子, 都對禮貌、禮節的學習感到頭疼。 孰不知, 只要在教授方面肯下功夫,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夠自然地掌握禮貌、禮節。
以獨特的下町文化論而聞名於世的加太先生, 曾在一本叫做《兒童心理》的雜誌中, 寫了一些很有啟發性的實踐記。
一般來講, 父母是不會把自己孩子的名字叫錯的。 而加太先生卻經常故意叫錯自己女兒的名字。 這就是加太先生的“功夫”所在。 原本孩子叫“tomoko(朋子)”, 加太先生卻故意叫成“tomato(在日語中是番茄的意思)”。
Advertisiment
孩子聽到自己的名字被叫錯, 自尊心受到了極大的傷害, 自然會提出強烈抗議, 要求改正;“我叫tomoko, 不叫tomato!”
表面看來, 這似乎是父母逗孩子玩的一種遊戲。 實際上, 通過這種“遊戲”, 加太先生教給孩子很多東西。
援引加太先生的話來說, “孩子的自我認知, 是從自己的名字開始的。 如果大人故意叫錯他的名字, 他會意識到原來大人也有出錯的時候, 這便引發了孩子對他人的認知。 另外, 還可以讓孩子認識到, 大人也有出錯的時候, 大人沒有什麼了不起的, 只要提出自己認為正確的觀點, 是能夠得到認可的。 這就向孩子們灌輸了人人平等的思想。 ”
據說, 加太先生的妻子故意拍打了女兒之後, 就“挑唆”女兒道:“tomoko!打人是不對的。
Advertisiment
當然, 我並不是要求每一位家長都接受“加太式教育法”。 我只是想告訴每一位家長, 教育孩子不是非要擺出一副上課的架勢來, 而是要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 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掌握將來用以安身立命的禮貌禮節。 這當然需要家長們下一番“功夫”了。
加太先生的成功之道就是把孩子當成和自己平等的人來對待。 單純地對孩子進行批評式教育, 是不能讓孩子學會禮貌禮節的。
Advertisiment
有強烈的自我認知能力, 能理直氣壯地表達自己的主張, 孩子在具備這些能力之後, 會自然掌握禮貌禮節, 真正的禮儀是在上述能力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人很容易走人這樣一個誤區, 認為禮貌禮節不過足些形式上的東西。 如果您是這樣認為的話, 那永遠也不會具備禮貌禮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