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教育亂收費背後存利益 擇校成治理關鍵

 2月27日, 教育部通報2011年下半年查處教育亂收費的典型案件。 教育亂收費現象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 群眾對此反映強烈。 在相關部門不斷出臺政策、措施的情況下, 亂收費問題為何依然存在?其深層次原因是什麼?應如何應對和治理?記者就此採訪了教育部相關負責人和教育專家。
“專案更新、方式更隱蔽”, 亂收費呈現新特點
記者瞭解到, 隨著相關部門多項治理措施的出臺, 很多學校在教育亂收費問題上, 已不再像以前那樣明目張膽, 而是呈現了“專案更新、方式更隱蔽”的新特點。
比如, “化整為零, 分次收取”、“避開鋒芒、錯時收取”,

Advertisiment
成為很多學校採取的亂收費手段。 一些高檔幼稚園費用每年在6萬到8萬元不等, 若一次性收取一學年的費用, 很容易讓家長產生抵觸情緒。 因此, 有的幼稚園化整為零, 按月繳納, 這樣平均下來, 每個月幾千元, 就不會引人關注。
“巧立名目, 變相收取”也是很多學校採用的新手段。 有的學校迫於政府規定和社會輿論壓力, 在學雜費上不敢公開加碼, 於是就改換方式, 利用開辦特長班、補課班、興趣班的機會, 收取贊助費、捐資助學費、共建費等各種名目的費用, 變相增加學生負擔, 牟取利益。
亂收費背後存在“利益聯盟”, 加大了治理難度
“有的學校與主管部門在事實上形成了利益聯盟, 這是教育亂收費問題禁而不絕的重要原因。
Advertisiment
”有專家指出, 在一些地方, 政府與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對於教育經費的截流、擠佔、挪用及對於教育亂收費的變相鼓勵與分成, 使學校與主管部門在事實上形成了利益聯盟, 這在相當程度上加大了治理教育亂收費的難度。
21世紀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指出, 以近年來一些地方查處的亂收費案件為例進行分析, 在有的地方政府部門看來, 維持義務教育不均衡現狀, 對其自身有利:
首先, 好的學校可以借機收取擇校費, 由此可減少政府部門的教育投入。 一些地方收取擇校費(或巧立名目為“捐資助學費”), 就是由政府部門和學校“協同作戰”學校要求家長交款到政府部門, 政府部門再分成給學校。 這類亂收費很難查處。
Advertisiment

其次, 教育資源不均衡, 為教育部門、學校等提供了可以利用和交換的資源。 如果教育資源都均衡了, 擇校的“資源”也不存在了。 可以說, 在擇校利益鏈上, 政府部門往往成為重要的環節。
擇校問題成為治理教育亂收費問題關鍵
教育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擇校問題是治理教育亂收費問題的關鍵, 不久前出臺的《八項措施》就明確提出了兩個指標, 旨在控制擇校現象。
一個是10%, 即跨範圍招生的比例不能超過10%, 並作量化檢查。 第二個指標是30%, 要求將優質普通高中的招生名額按不低於30%的比例合理分配到區域內各初中。 這樣做有利於緩解“小升初”擇校, 因為就近上初中比擇校上初中進入優質普通高中的機會大。
Advertisiment

熊丙奇認為, 治理擇校熱以及背後的擇校亂收費, 首先應該著眼於政府投入教育的行為, 對政府不保障教育投入、不轉變教育資源配置模式的行為嚴厲問責。 惟有如此, 治理擇校亂收費才能走上正途。
熊丙奇說, 必須改革學校管理制度, 目前受教育者及家長往往缺乏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決策權, 這就是各種亂收費暢通無阻的基礎。 如果改革學校內部管理, 賦予受教育者參與學校管理、評價的權利, 這一基礎當不再存在。
專家認為, 要使治理亂收費取得成效, 必須斬斷利益聯盟關係, 政府真正擔負起投資與監管責任, 治理學校亂收費才會有成效。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