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教育孩子不影響別人是最基本的教養

一公眾場所體現教養

假期的動物園是孩子們的樂園, 我也帶著女兒湊熱鬧。 從排隊買票起, 孩子們就開始放鬆。 兩個五六歲的孩子, 先是圍著大人轉來跑去, 接著開始要這要那。

動物園的門口, 早已有頗具商業頭腦的小商小販們, 把各種玩具擺出來了。

這兩個孩子很快得到滿足, 一人挑了一支長喇叭, 迫不及待地吹起來。 呵, 這聲音短促、粗重、高亢, 似某種動物在鬧情緒, 特別刺耳、難聽。 一起排隊買票的人不約而同皺起了眉, 知道了什麼叫破音。

兩個孩子吹高興了, 一點不知收斂, 吹起來沒完。 小孩子的從眾心理是很強大的。

Advertisiment
不一會兒, 又有五六個孩子跑去買了那種喇叭玩具, 使勁吹, 聲大震天, 弄得大人直側目, 恨不得把耳朵堵上。

那兩位始作俑者自我感覺良好, 吹得更歡, 一時間, 連小鳥都給驚得四處亂飛。 再看倆孩子的父母, 一個個笑得合不攏嘴, 好像他們家孩子做出了什麼豐功偉績。

他們那裡興致勃勃, 是來度假休閒的了, 那別人就得活該受這種噪音侵害嗎?這樣只顧自己快樂, 不管別人是否願意忍受的行為, 說穿了就是太自私。 如此被放縱出來的孩子, 哪裡還有什麼教養可體現?

為了不破壞心情, 我只好帶著女兒快點離開, 躲得遠些總可以吧?

在虎山那裡剛剛站定, 一個十來歲的男孩拿著那樣的喇叭走過來,

Advertisiment
邊走邊吹。 女兒忍不住發起牢騷:“能不能有個安靜的時候了?”這句話被男孩子的媽媽聽到了, 她連忙制止兒子, 告訴他等到僻靜的地方再吹, 別影響別人。

幸好不是所有的媽媽都只顧讓自己的孩子快樂, 卻不管別人是否會受到影響。

我們終究是生活在人群中, 如果誰都把自己的聲音在公眾場所發出來, 那真像走進無比嘈雜的大市場, 誰也別提放鬆心情了。 不在公共場所影響別人, 是每個人都應該擁有的最基本的教養。 二到別人家做客需注意言行

女兒獨自到小朋友F家裡去玩, 回來後顯得特別高興。 我以為是和小朋友玩得開心之故。 她心裡藏不住話, 忍不住得意地告訴我, F的媽媽說了特別歡迎她去, 而不喜歡另外兩個小孩。

Advertisiment
為什麼呢?她繼續得意, 因為那兩個小孩到F家後, 總是亂翻東西, F的媽媽看了很不高興。 而我的女兒卻從不這樣做, 對比之下便很受歡迎。

這就是了, 到別人家做客肯定與在自己家裡不同。 做客要有做客的本份, 不隨意動別人的東西是不能觸摸的底線。 做出主人不喜歡的事情來, 當然惹人煩。

我還是高中生的時候, 一位要好的同學把她的鄰居帶到我家一起玩。 她的鄰居來了之後亂翻我的東西, 我也不好意思說她。 這且不說, 她還看上了我爸爸剛給我的一個筆記本, 說她喜歡, 要拿走。 彼此的我, 傻傻的, 也不知道拒絕, 竟然違心地同意了。 事後卻很後悔, 一不小心記了這麼多年。

還有另一個同學到我家說這個東西應該放這裡,

Advertisiment
另一個東西不應該放那裡的, 很讓我反感, 至今記憶猶新。

到別人家裡做客, 卻管不住自己的手和嘴, 也顯得沒有教養。

三好的教養需從小培養

我表姐堪稱模範鄰居。 她嫁給表姐夫時, 住進去的是老樓, 各家習慣將垃圾袋放在自家門口, 等著清潔工來收。 偶爾清潔工收晚了, 或是誰家過了清潔時間把垃圾袋放在樓道裡, 很容易產出怪味兒, 尤其是夏天, 這種情況更甚。

表姐從來都是早晨下樓時, 順手將垃圾袋拎到樓下, 方便清潔工及時發現及時清走。 時間長了, 清潔工見了表姐就道謝, 其他鄰居覺得這辦法很好, 也紛紛效仿, 樓道空氣好了許多。

表姐還有個好習慣, 她把垃圾分成兩類, 可回收的單放一個袋子裡,

Advertisiment
不與生活垃圾混合, 方便清潔工收集。

看似舉手之勞, 體現出來的卻是表姐深入骨子裡的好教養, 她盡可以地把方便留給別人。 這樣的人, 誰會煩呢?

其實她是從小被教育得好。 她的媽媽, 也就是我的大姨, 教育孩子凡事要以不打擾、不影響別人為基準, 這樣做最低不會惹人煩, 若能做到眼裡有別人, 能順手給別人帶來方便, 則已能得到尊重和敬佩了。

表姐耳濡目染, 把別人放在眼裡, 做事從來不防礙別人, 並儘量給別人帶來方便。 她的教養體現在言行上, 在鄰居中有好口碑, 工作中也如此。 與她接觸的人感受到的從來都是輕鬆、舒服。 她也是我教育女兒學習的榜樣。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