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是經驗的傳達, 而是和孩子一起探索、學習、互通有無
子女教育, 有時要針對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因此, 父母要時刻關注孩子的成長階段、發展狀態, 並保持高度的警覺。 同樣的方法, 環境變了, 孩子的年齡和心理變了, 也會有不一樣的效果, 有時甚至可能起到反效果。 再有意義的故事, 也要挑合適的時機去講。
記得孩子們第一天上學時, 我讓他們穿白襯衫和西褲。 周圍的同學都是美國人, 我擔心孩子在他們面前沒有信心, 所以要他們穿得乾淨、有品位。 想法是沒錯, 但當時卻起了相反的作用。 由於這樣的著裝太拘束,
Advertisiment
當時我總結教訓, 發現著裝要根據具體的情況和場合來選擇。 後來, 在美國生活久了, 我漸漸感受到, 事實上美國高度崇尚自由性和創造性, 有點不拘一格的意味, 而我們的這種“韓國式端正”很多時候是不適合的。 這種文化氛圍的差異, 讓我在很多方面碰過壁, 當然, 也包括教育孩子這件事。
再用心的父母, 也沒法保證任何時候都能正確判斷。 何況我們生活在國外, 遇到的問題更多更複雜。 我不斷地對這些失誤進行總結和反思, 花費了很多心思。
Advertisiment
另一個重要的反思是, 我不能太看重自己作為長輩的角色。 為什麼這麼說呢?長輩意味著權威和經驗, 意味著要讓別人聽自己的。 但事實上, 在急速變化的多元文化中, 這種經驗是靠不住的。 不把自己當長輩, 而是跟孩子一起探索、學習、互通有無, 這種做法讓我在孩子的教育和溝通上變得更加自由和開明了。
我想勸告父母們, 一定要丟棄要求孩子“這麼做, 那麼做”的固有觀念, 同時也要丟棄把孩子趕向特定的方向的強迫觀念。
還是那句話, 子女教育沒有標準答案, 每個孩子都很特別, 都需要我們去特別對待。 下次在你要求孩子做什麼之前, 先問問自己, 為什麼要這麼做?我想通過這麼做達到什麼目的?有沒有更好的方式?
Advertisiment
明確了這些, 教育孩子的方法就會清晰起來。
再回到那個著裝問題上。 由於一開始判斷失誤, 後來我就有意識地根據情況來指導孩子。 我那六個孩子,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性, 即使是同胞兄弟姐妹, 每個孩子的狀況都不一樣。 同是醫學院畢業, 我的大兒子經常西裝革履;但身為麻醉科專業大夫的二兒子卻喜歡穿工作服, 即使在接受電視臺採訪時, 也是穿著手術服。
站在母親的立場上, 我當然希望孩子們都像大兒子一樣穿著乾淨、正式, 我也這麼要求過他們。 但是我認為, 應該把這些都看作是孩子們的個性, 尊重他們。 如果我不斷嘮叨二兒子穿著要正式的話, 只會傷害雙方的感情。 頭腦聰明、一心撲在研究上的二兒子哪有時間穿衣打扮呢!
Advertisiment
肯定孩子的價值觀和價值取向, 對於他們自豪感的建立很重要。 孩子的價值取向從小就有, 即使是兄弟姐妹也都有所不同。 父母應該將這些都看做是優點, 並從內心去理解和尊重。
父母的作用更多在於把握大方向。 再疼愛孩子、關注孩子, 父母也沒有權力插手孩子的每一件私事。 孩子有他們自己的路要走, 這些選擇, 跟父母沒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