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教育孩子學會在爭吵中交朋友

“孩子現在八歲, 在外面被人打了。 作為家長, 我很心疼, 但卻不知道該怎樣教育他才是正確的。 是讓他還手, 還是讓他就這麼忍著呢?”

曾經有位媽媽這麼問我, 於是我反問她:

“就算是給別人補償, 孩子能把別人打一頓, 家長心裡也會痛快;相反, 即使自己有理, 如果孩子挨了打, 家長心裡會舒服嗎?”

“相比於挨打, 還是把別人打一頓好一點吧。 ”

孩子長大後, 尤其是男孩, 和朋友打架是很正常的事情。 如果孩子被打了, 媽媽會覺得孩子在競爭中被淘汰了。

媽媽會擔心:“這麼小就被欺負, 以後如何在險惡的社會中生存呢?”

Advertisiment

八歲的孩子儘管挨了打, 一般情況下, 能被打成什麼樣呢?頂多挨幾拳頭而已, 但卻沒有什麼惡意。

“儘管是這樣, 看到孩子每天挨打, 我就恨不得和孩子一起以牙還牙。 並且教孩子要還手, 但是孩子好像有點膽小, 根本做不到。 ”

這位媽媽不滿孩子的怯懦。 但是如果孩子能打, 他肯定也會還手, 並不是媽媽讓打就打, 不讓打就不打的。

所以, 要認同孩子內心的想法。 如果孩子被打了, 哭著回來時, 要安慰他說:

“被朋友打了啊, 好孩子, 乖乖。 小孩子打架很正常哦。 可能你的朋友心情不好吧, 或許他在家被媽媽罵了呢。 沒事了, 不哭啊。 ”

能這樣安慰孩子就最好了。 俗話說:“打了孩子娘出來。 ”孩子被打了, 媽媽不服氣, 結果和對方家長也發生了爭吵。

Advertisiment

以前, 兄弟們一起生活時, 親兄弟之間也會爭吵。 連兄弟之間都會有爭吵, 更何況是學校的朋友呢?吵架也是孩子們互相磨合, 學習尋找平衡的過程。 哥哥責怪弟弟時被媽媽責怪是一種平衡;弟弟跟哥哥鬧騰, 挨打了也是種平衡。

但是, 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 不懂得關心他人。 所以, 更容易和別人產生矛盾, 而且會鬧得更大。 無論怎樣, 吵架都是正常的。 在矛盾中, 學會關心他人, 這並不是僅僅靠教育就能形成的。

孩子在與他人產生摩擦的過程中學到了各種與人相處的方法。 所以, 沒有必要為孩子打架過分操心。 父母要注意, 孩子挨打後, 不能責駡孩子, 讓孩子更受傷。

吵架本身沒有問題, 十次、一百次都沒關係,

Advertisiment
但是如果孩子因為吵架, 心靈受到傷害, 就會產生受害意識。 壓抑久了便會產生報復心理, 忍耐到一定極限後會對對方實施報復, 必然會傷害別人, 最後釀成大禍。

相反, 如果一直忍耐下去, 受害意識會逐步膨脹, 有了攻擊性, 從而心理發生扭曲。 所以應該安慰孩子, 不要讓孩子因為吵架或打架而心靈受到傷害。

要這樣安慰孩子:“小孩子吵架, 沒什麼大不了的, 沒關係, 就當自己摔倒了吧。 不哭了, 快起來。 ”

家長插手孩子之間的矛盾, 指使孩子還手, 是不對的。 小時候, 有因為喜歡別人的玩具, 就拿走或者搶走, 當然也有自己的玩具被搶走的時候, 長大後回想起來就會發現那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小朋友之間的矛盾原本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Advertisiment
家長一旦插手就容易擴大。 所以, 家長不要妄加判斷孰是孰非。 同樣, 千萬不能教訓孩子說:“你怎麼可以挨打呢, 怎麼像個傻瓜一樣不知道還手?”更加不能拉著孩子一起去報復, 這些行為往往會使孩子成為搗蛋鬼。

如果孩子挨打了, 也不要生氣, 要好好聽孩子講述事情的經過。 但是, 這種情況下家長往往容易生氣地說:“是哪個大壞蛋幹的?”這句話的潛臺詞就是, 打人的小孩要遭到報復。

因為打人的小孩兒是壞蛋, 必然要報復, 成為孩子形成報復心裡的根源。 孩子會認為要麼媽媽替自己報復, 要麼以後自己報復。

這時候, 應該撫慰孩子受傷的心靈:“現在心裡難過吧?每個人小時候總會遇到這些事情的, 笑一笑就沒事了。

Advertisiment
”或者帶著孩子到對方家裡:“你們打架了吧?以後不能這樣哦, 要好好相處哦。 ”讓兩個孩子和解。

“好好照看我的孩子”, 這樣的囑託根本不管用, 責駡那個孩子也沒有用, 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孩子們和解, 以後好好相處。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