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下班了, 打開家門, 就看到:多多正邊吃晚飯邊看電視, 手裡還把玩著不少的玩具。 奶奶則端著飯碗跟在多多身後。
放下背包, 媽媽說開了:“多多呀, 剛才媽媽在樓下看到員警叔叔了。 他告訴媽媽, 正在找不認真吃飯的小寶寶, 要把不乖的寶寶抓到警察局裡去。 你怕不怕員警叔叔?再不聽話, 就把你送到警察局關起來!”
晚飯後, 媽媽看到多多玩得太興奮了, 在社區裡跑來跑去的, 出了不少汗。 媽媽又說道:“多多, 醫生阿姨要來抓你了!快過來, 穿衣服。 不然, 讓你到醫院, 打針!”
點評→家長的權威不是靠“嚇”的
Advertisiment
生活中, 有的家長會借用“員警”、“醫生”、“小偷”等這些特殊職業人物的權威, “威脅”吃飯、睡覺。 也許一時有效, 可長久之後, 不僅會對這些職業產生恐懼, 而且會產生不安全感。
孩子不聽話時, 家長總是忍不住擺出大人的權威, 強制、命令、恐嚇, 這些都不是良好的溝通方式。 家長何不編個可愛些的小故事呢, 或順著孩子的性情喜好, 去摸索一些更睿智的方法。 多些耐心和童趣跟孩子交流, 孩子會更容易接受。
場景2
樂樂和媽媽一起堆沙子。 一會兒提水, 一會兒堆土, 親子氛圍其樂融融。 這時, 有小同伴過來了, 想借一把鏟子。 還沒等樂樂作出反應, 媽媽就說開了:“樂樂, 借給哥哥, 好嗎?樂樂乖, 好東西要大家分享。 媽媽告訴過你, 要大方的……”長篇大論後,
Advertisiment
點評→不要替孩子“長臉”
孩子大一些, 帶出去玩, 家長當然希望孩子給自己“長臉”。 但樂樂媽的行為, 實質上干擾了孩子之間的獨立交往, 讓樂樂失去了一個跟同伴交往的鍛煉機會。
聰明的家長永遠是站在孩子身後。 碰到類似問題, 家長不妨等一等, 先觀察下孩子的反應, 如果孩子很樂於把鏟子借給對方, 馬上擁抱孩子, 告訴孩子:“你很棒!”如果孩子不肯借, 你再適時加入, 引導他與同伴正確交往。
場景3
海洋球池裡, 一群孩子在玩耍。 一個哥哥快速、熟練地從一旁的滑梯上滑下, “嘭”的一聲, 躺在球池裡了。 這時, 周圍聊天的媽媽們循聲而來, 一邊嘟囔著, 一邊把自己的寶寶從球池裡抱出。
Advertisiment
點評→別用世俗偏見評價孩子
看著大孩子“粗魯”地“闖”進了海洋球池, 周圍聊天的媽媽們趕緊採取“保護”措施, 把寶寶抱了出來。 家長用自己的預想, 保護了孩子的身體, 卻破壞了孩子們寶貴的學習環境。
家長心裡關切著孩子, 但表面上要不動聲色地走到球池邊。 你可以引導寶寶為這個大哥哥鼓掌, 而大孩子看到家長在也不會太為所欲為。 何況孩子之間的交往, 多數沒有惡意, 家長完全可以“暗中保護”, 又不破壞現場的愉快氣氛。
場景4
全家出門去公園遊玩, 熱熱鬧鬧的。 媽媽看到花了, 笑著說:“寶寶, 這是菊花。 看她的花是黃色的哦!”遠遠的, 風車在轉, 爸爸說:“寶寶, 你看, 那是風車哦。
Advertisiment
點評→別替孩子看世界
還沒等孩子自己發現, 家長就急不可待地把看到的東西指出來。 表面上看, 這是向寶寶傳授知識, 實際上卻局限了孩子整體觀察的能力, 也剝奪了他們自我探索的樂趣。
家長不妨等孩子對某個事物特別關注時, 你再開口說話。 而且要注意, 不要直接告訴孩子這是什麼, 而是多用問句的方式, 引導孩子一起來觀察。 比如, 當寶寶在看花的時候, 你可以這樣問:你在看這個嗎?上面有什麼?花是什麼顏色的呢?……
場景5
妞妞剛起床一會, 樂滋滋地在房間看《天線寶寶》!“妞妞乖, 把尿包扔到垃圾桶去!”媽媽在外面喊。 這時, 爺爺進房間了, 妞妞馬上笑嘻嘻地說:“爺爺扔,
Advertisiment
爺爺慈愛地摸了下妞妞的頭, 提了尿包走出來, 有些得意地跟媽媽說:“咱家妞妞越來越聰明了, 自己不扔叫我扔, 這小傢伙, 呵呵。 ”
妞妞一周8了, 爺爺閑下來, 最喜歡逗妞妞玩。 “妞, 打爺爺, 打爺爺!”爺爺笑眯眯地抓起寶寶的小手, 輕輕拍打著自己的臉龐, 妞妞一邊拍, 一邊“咯咯”地笑了起來。
點評→別因孩子可愛就亂了套
當孩子們動用“小聰明”、“小伎倆”來對付大人時, 很多家長明知道不對, 卻又忍不住對孩子的機靈津津樂道。 家長表情、語氣、行動的不一致性, 常常讓孩子無法正確分辨, 導致了錯誤的模仿。
孩子最初的社會秩序感和規則, 往往來自於耳濡目染的家庭環境。 妞妞確實很聰明, 懂得把事情“轉嫁”給爺爺做, 但這並不值得讚賞,而是要語氣平靜地告訴她,自己的事情還得自己做。面對孩子的“聰明”,家長要多些理性,並且全家一致。
場景6
一群孩子在一起玩耍,媽媽看到寶寶正在和一個年齡較大、性格活潑的大哥哥在一起玩。這時,大哥哥輕推了寶寶一把。只是因為寶寶站錯位置了,純無惡意,寶寶很自然地走開了些。可這時,媽媽卻飛箭似奔跑過去,喊了聲:“小心點,寶寶!我們去那邊玩。”
點評→孩子沒你想的那麼脆弱
寶寶被大哥哥推了一把,不少家長心裡會不舒服,認為自己的孩子被欺負了。其實,孩子們的交往是單純的,他們表達情緒很直接。也許前一分鐘,他們還在推來推去,後一分鐘,就擁抱歡呼。
家長帶著成人的眼光出手“保護”,讓孩子失去了很多“受挫”的機會。
家長不可能永遠地守護在孩子身邊,讓他自己先試著解決,其實孩子很堅強。
6個小小的生活場景裡,都暗藏著不同的教育智慧。希望資深教師翁娟的誠懇建議,能讓有不同“塗鴉行為”的家長有所領悟,並努力改進自己,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用心的“雕刻者”。 但這並不值得讚賞,而是要語氣平靜地告訴她,自己的事情還得自己做。面對孩子的“聰明”,家長要多些理性,並且全家一致。
場景6
一群孩子在一起玩耍,媽媽看到寶寶正在和一個年齡較大、性格活潑的大哥哥在一起玩。這時,大哥哥輕推了寶寶一把。只是因為寶寶站錯位置了,純無惡意,寶寶很自然地走開了些。可這時,媽媽卻飛箭似奔跑過去,喊了聲:“小心點,寶寶!我們去那邊玩。”
點評→孩子沒你想的那麼脆弱
寶寶被大哥哥推了一把,不少家長心裡會不舒服,認為自己的孩子被欺負了。其實,孩子們的交往是單純的,他們表達情緒很直接。也許前一分鐘,他們還在推來推去,後一分鐘,就擁抱歡呼。
家長帶著成人的眼光出手“保護”,讓孩子失去了很多“受挫”的機會。
家長不可能永遠地守護在孩子身邊,讓他自己先試著解決,其實孩子很堅強。
6個小小的生活場景裡,都暗藏著不同的教育智慧。希望資深教師翁娟的誠懇建議,能讓有不同“塗鴉行為”的家長有所領悟,並努力改進自己,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用心的“雕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