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方法和技巧, 只是孩子成才的冰山一角。 有時候, 孩子的教育, 拼的是功底, 拼的是父母的處世態度和人生感悟。 也就是說, 父母的整個人生, 都會參與到教育中來。
一位媽媽向我慨歎:當媽的都像我這麼累也夠煩的……我追問了她一個問題:你說怎樣不累呢?
而大多數的家長呢, 對孩子、對教育, 缺乏一個持久而深入的理解。 猛然意識到, 趕緊管一下, 看到孩子不如意的地方, 就開始憂慮孩子十年後的高考, 十五年後的婚姻, 以及二十年後的事業……
而這個憂慮本身, 就會毀掉孩子的未來。 家長之所以憂慮,
Advertisiment
那麼, 為什麼許多媽媽沒有確信與篤定呢?
許多媽媽, 結束了讀書生涯, 有了工作, 有了家庭, 有了孩子, 達到了一種表面上的“圓滿”, 便放棄了自我探索。 生活遵循“最安逸原則”, 看上去悠然自在, 輕鬆灑脫, 生活穩定, 令人羡慕。
其實, 很多人生議題並沒有完成, 而是擱置在那裡。 打個比方, 這很像“成長的斷崖”。 很多媽媽自認為選擇了一條安逸的路, 結果卻被動地陷入煩惱的泥沼。
Advertisiment
我有很多年長我十歲左右的朋友, 我們常常在一起聊天, 也會說到她們同齡人的狀態。 發現這個年齡的人, 特別容易往兩個方向走, 要麼越來越豐富, 越來越有魅力;要麼視野越來越窄, 與外在世界非常疏離。 一位犀利的女作家甚至用“四十歲死, 八十歲埋”來描述這種狀態, 讀來讓人倍感淒涼。
當然, 選擇最安逸的生活狀態, 也不是錯誤。 不過, 人生的議題並不會因為我們的回避而遠離。 派克在他的《少有人走的路》中寫道:“我們對現實的觀念就像是一張地圖, 憑藉這張地圖, 我們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斷妥協和談判。 地圖準確無誤, 我們就能確定自己的位置, 知道要到什麼地方, 怎樣到達那裡;地圖漏洞百出,
Advertisiment
有的人過了青春期, 就放棄了繪製地圖。 大多數人過了中年, 就自認為地圖完美無缺, 世界觀沒有任何瑕疵。 甚至自以為神聖不可侵犯, 對於新的資訊和資訊, 他們也沒有多少興趣, 似已疲憊不堪。 只有極少數幸運者能繼續努力, 他們不停地探索、擴大和更新自己對於世界的認識, 直到生命終結。 ”
我們的人生地圖, 至少要通過三組關係來定位, 分別是與自己的關係, 與他人的關係, 與世界的關係。 如果我們不想再繪製“人生地圖”, 那麼, 也有很多逃避的辦法。 最簡單的辦法, 就是退縮, 並保持現狀。
許多人不接納自己, 常常會自我否定和自我攻擊, 卻放棄了內在探索, 而選擇忍耐和逃避。
Advertisiment
許多媽媽埋頭于柴米油鹽的生活, 最大限度回避了這三組關係。 派克的另一句話, 說得言簡意賅: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 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
如果說, 大部分情況, 我們都可以逃避的話, 那麼, 孩子的到來, 則讓媽媽們無處可逃。 親人和朋友會包容我們, 但孩子只是憑天性和直覺生活, 親子關係不是完全對等的人際關係。 我們的情緒和成熟程度, 我們對生命的理解和態度, 我們處理親密關係的能力, 被這個小生命映照得一覽無餘。
Advertisiment
從某種意義上說, 孩子是父母的老師, 他來到這個世界上, 督促父母把從前忽略的課程補上, 不斷完善自己的人生地圖。 如果我們處理不了與自己、與他人的關係, 怎能處理好與孩子的關係?如果我們對這個世界不再好奇, 怎麼能留住孩子的好奇心?
有位媽媽感慨:我現在才理解“孩子是天使”這句話, 如果不是養育他遇到困難, 我不會去探索, 不會深刻反思自己的成長歷程和思維模式。 現在, 我的生命在走向開闊, 這是孩子帶來的改變。
如果我們抗拒成長, 就會把成長的任務轉嫁到孩子身上。 如果我們不能接納自己, 對自己不滿意, 就格外需要一個令人滿意的孩子。 如果我們不能處理好親子關係, 心中就會有一個“理想小孩”的形象, 希望孩子主動符合我們的期待。
於是,幾乎和孩子綁定在一起,共進退,同悲喜。孩子被老師誇獎了,這一天就非常愉悅;孩子考試考砸了,心情頓時灰暗下來。如此一來,孩子就會變成人生最大的“創可貼”。一個孩子,很難擔負兩個人的成長任務,這樣的狀態,註定會出問題。
選擇與孩子一起成長,意味著我們要重新審視三組最基本的關係,要面對人生的問題,尋求答案,完善自我。我們並非過了18歲,便是真正意義上的成人,在某些時刻,我們只是大號的孩子。我們成長中積累了很多暗傷,許多成長任務並沒有完成,與孩子相處,這些問題再次浮出水面,這也是很好的線索。當我們感到困頓、力不從心的時刻,不妨停下來,看看到底是什麼阻礙了我們。
當我們不再逃避,勇敢面對問題,也意味著離開心理舒適區,進入不確定的狀態。世間最美的花朵,都開在最艱辛的枝頭,成長就是一個破繭成蝶的過程。成長意味冒險,也伴隨著苦痛,這也是我們回避成長的最主要的原因。
這個過程,會有煎熬,也會迷茫和焦慮,但只要我們堅持思考,終究會找到解決的途徑。面對困惑的時候,閱讀會打開一扇窗,我們有必要瞭解一些心理學方面的知識。慶倖的是,現在通俗心理學著作的品質越來越高。我們會發現,每個問題解決之後,我們的人生都變得更通透,更順暢,不會再被同一塊石頭絆倒。而每個困境背後,都隱藏著人生的禮物。
我始終覺得,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只是孩子成才的冰山一角。有時候,孩子的教育,拼的是功底,拼的是父母的處世態度和人生感悟。也就是說,父母的整個人生,都會參與到教育中來。
從目前的現狀來看,媽媽承擔的教育責任更重一點。所以,我總是勸媽媽,人到中年,路要越走越寬才好。低到塵埃裡,洗手做羹湯,本來是很幸福的事情。但是,僅僅懂得柴米油鹽,會離孩子的精神世界越來越遠。
教育孩子的王道,是執著地栽培自己。最理想的狀態——孩子懂的,我們懂;孩子不懂的,我們也懂,至少,我們要與孩子有交集。這個漫長的求索過程,既是為自己,也是為孩子。孩子的起點,是父母的肩膀。如此說來,孩子永遠不會有相同的起跑線。
所以,我敬重那些勤奮好學、不放棄自我成長的父母。
希望孩子主動符合我們的期待。於是,幾乎和孩子綁定在一起,共進退,同悲喜。孩子被老師誇獎了,這一天就非常愉悅;孩子考試考砸了,心情頓時灰暗下來。如此一來,孩子就會變成人生最大的“創可貼”。一個孩子,很難擔負兩個人的成長任務,這樣的狀態,註定會出問題。
選擇與孩子一起成長,意味著我們要重新審視三組最基本的關係,要面對人生的問題,尋求答案,完善自我。我們並非過了18歲,便是真正意義上的成人,在某些時刻,我們只是大號的孩子。我們成長中積累了很多暗傷,許多成長任務並沒有完成,與孩子相處,這些問題再次浮出水面,這也是很好的線索。當我們感到困頓、力不從心的時刻,不妨停下來,看看到底是什麼阻礙了我們。
當我們不再逃避,勇敢面對問題,也意味著離開心理舒適區,進入不確定的狀態。世間最美的花朵,都開在最艱辛的枝頭,成長就是一個破繭成蝶的過程。成長意味冒險,也伴隨著苦痛,這也是我們回避成長的最主要的原因。
這個過程,會有煎熬,也會迷茫和焦慮,但只要我們堅持思考,終究會找到解決的途徑。面對困惑的時候,閱讀會打開一扇窗,我們有必要瞭解一些心理學方面的知識。慶倖的是,現在通俗心理學著作的品質越來越高。我們會發現,每個問題解決之後,我們的人生都變得更通透,更順暢,不會再被同一塊石頭絆倒。而每個困境背後,都隱藏著人生的禮物。
我始終覺得,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只是孩子成才的冰山一角。有時候,孩子的教育,拼的是功底,拼的是父母的處世態度和人生感悟。也就是說,父母的整個人生,都會參與到教育中來。
從目前的現狀來看,媽媽承擔的教育責任更重一點。所以,我總是勸媽媽,人到中年,路要越走越寬才好。低到塵埃裡,洗手做羹湯,本來是很幸福的事情。但是,僅僅懂得柴米油鹽,會離孩子的精神世界越來越遠。
教育孩子的王道,是執著地栽培自己。最理想的狀態——孩子懂的,我們懂;孩子不懂的,我們也懂,至少,我們要與孩子有交集。這個漫長的求索過程,既是為自己,也是為孩子。孩子的起點,是父母的肩膀。如此說來,孩子永遠不會有相同的起跑線。
所以,我敬重那些勤奮好學、不放棄自我成長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