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教育孩子時大吼大叫不是好媽媽

當孩子惹我們生氣, 我們想要大吼大叫之前, 請換種思路, 是否可以把孩子當成一面鏡子, 讓這個鏡子照照我們自己, 看自己是否能從男孩這面鏡子的觀照中反思自己?

每位媽媽都有照鏡子的經歷, 我們自己衣著整齊, 鏡子裡的我們就不會衣著淩亂, “鏡子”是對我們形象的真實反照。 然而, 我們是否知道, 生活中有一個“小鏡子”正時時刻刻地反照著我們, 這個小鏡子就是我們的男孩。

10歲的李翔從小沒有養成“物歸原處”的習慣, 他的書包不是在鞋櫃上, 就是在餐桌旁, 要麼就是在他自己的房間。 他的衣服、鞋襪也是隨處亂放,

Advertisiment
有時早上起來為找一隻襪子, 就要花費10分鐘的時間。

不僅如此, 李翔總是因忘帶書本或學習用品而被老師批評。 媽媽也很受不了李翔總是把東西亂扔亂放, 心情好的時候就沖李翔叨叨兩句, 心情不好的時候, 就對李翔吼叫道:“去!把你的東西放好!”

李翔雖然會馬上收拾, 可是不出1天, 家裡就能隨處見到李翔的各種物品。

這種場景也許會常常出現在我們的家庭中, 我們在責怪男孩的同時, 卻忘了問自己:“他為什麼會這樣?他沒有養成良好習慣的根源在哪裡?”

仔細觀察李翔的媽媽, 她也經常丟三落四, 不是把手機落在家裡, 就是把什麼東西落在單位。 打開她的包, 一眼看進去什麼東西都有, 想立刻找出一件小物品,

Advertisiment
恐怕都不容易, 再看看她的衣櫃, 無論是疊放的, 還是掛起來的衣服, 看上去都沒有那麼整齊、俐落。 原來, 有其母才有其子啊!

可惜的是, 我們做媽媽的總是看到男孩的問題, 卻不知道他的問題, 其實就是我們自身問題的反映。 正是因為我們沒有“反觀自省”的能力, 才會把眼光盯在男孩身上, 並一次次地對著他大吼大叫, 而男孩也只能無辜地承受著!

通過男孩的言行, 反思自己

泉泉期中考試沒考好, 於是, 媽媽就開始大聲數落泉泉:“一天到晚就知道玩, 不拿出時間來學習……”一開始, 泉泉沒說話, 媽媽說多了, 泉泉突然吼叫說:“誰說我一天到晚就知道玩, 難道我沒有學習嗎?”

媽媽愣了一下, 沒想到兒子會這樣對自己說話,

Advertisiment
氣上心頭, 一巴掌打在泉泉臉上, 吼道:“誰教你這樣跟我說話的?”

是啊!誰教會男孩跟媽媽如此講話的?誰教的?媽媽自己啊!

我們當媽媽的, 常常用什麼樣的方式對待孩子, 孩子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我們, 因為這個過程就是一個“教”與“學”的過程。 我們“教”得不知不覺, 孩子自然“學”得也會不知不覺, 根源還是我們“教”錯了。

所以, 如果孩子的言行舉止讓我們覺得不妥當了, 讓我們感到不被尊重了, 我們先不要急著大聲責駡他, 而是想一想, 自己的言行是不是和男孩很相似?如果答案是肯定的, 我們就要意識到, 平時種的種子, 現在開始結果了。 種瓜得瓜, 種豆得豆, 我們怨得了誰呢?我們該怎麼辦?唯一的辦法就是, 我們自己趕快改變。

Advertisiment

通過男孩進一步認識自己

兒子做事毛躁, 總喜歡插嘴。 媽媽開始反思:我自己做事也不毛躁啊, 也沒有搶著說話的習慣。 為什麼孩子這樣?

其實, 媽媽的性格很急, 說話快、走路快、辦事快, 這種火急火燎的性格每天都感染著兒子, 兒子表現在行為上就是等不及別人說完話, 做事時總想著儘快做完。

可見, 母子倆的表現形式不同, 但根源都是心急。

孩子所表現出來的行為特點“一定”可以從我們身上找到原型, 也許是表現形式不同, 但根源一定相同, 這是毋庸置疑的。 如果我們有懷疑, 只能說我們對自己的瞭解不夠深入, 尚且沒有把孩子的行為與我們的性格聯繫起來, 我們一旦發現其中的關聯性, 就會覺得男孩是多麼無辜啊!他乖乖地學會了我們教他的“東西”,

Advertisiment
可是他一旦學以致用的時候, 我們卻要指責他, 批評他, 他豈不真是太冤枉了!

所以, 請我們在吼叫之前先忍一忍, 反思一下自己, 通過這面“小鏡子”試圖找到自己的問題。 如果我們真的找到了, 我們就自然而然不會再吼叫了。

要知道, 我們對男孩的每一聲吼叫, 就是對自己的否定。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