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我們教給孩子一些東西, 我們就剝奪了他們自己發明的機會。 寶寶一天一天的成長, 學的東西也越來越多。 有些爸爸媽媽就擔心寶貝這個要是不會, 那個要是不會該怎麼辦。 於是什麼都會替寶貝準備好, 這樣真的好嗎?其實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有所為, 有所不為。 那哪一些是家長有所不為的呢?
“童年原是一生最美妙的階段, 那時的孩子是一朵花, 也是一顆果子, 是一片朦朦朧朧的聰明, 一種永遠不息的活動, 一股強烈的欲望。 ”
——法國作家巴爾扎克
小嬰兒都具有與生俱來的驅使行動、好奇心和探索的動力。
Advertisiment
他們在床上唯一躺著不動的時候, 不是生病就是睡著。 否則, 他們都在忙著東張西望、啃咬、哭笑、踢腿。 。 。 他們在試著用自己的方式探索和影響周圍的世界。 雖然他還不會講話, 但他的一舉一動和哼哼呀呀都在表達“我可以自己辦到”“我可以自己想出來”!
他們的行動能力不足以按照成人的標準去完成許多事, 但是家長需要保護孩子行動的內在願望。
一個小嬰兒, 自己按壓了某個玩具發出了聲響, 他可能對自己弄出的新奇聲音有各種反應(哭笑怕), 無論如何, 他在這個過程中學習到了行動影響環境的第一課。 他積累了一次獨立探索的經驗。
另一個小嬰兒, 他的父母擠壓玩具、發出聲音, 不停的示範,
Advertisiment
十年以後, 上面的兩個小嬰兒長大了, 都上了小學。 某次他們的作業都得到了很差的評語, 這兩個孩子都覺得自己很冤枉。
第一個孩子跑去找老師討論, 首先他得到了一次機會讓人重新考慮他的成績;而即使成績維持不變, 至少他感覺到自己“已經試過了”。 這是他源自內心行動力的一種展現。
第二個孩子什麼都沒做, 他對於改變現狀感到無能為力, 或因為沮喪而無動於衷。 又或者最不幸的, 他把委屈告訴家長, 由家長打電話去質問老師為什麼給這樣低的分數。 。 。
孩子若沒有機會自己想通屬於他們的價值觀、欲望和興趣,
Advertisiment
所有人都希望自己對人生做出的選擇是可信且發自內心的, 而不是由別人發號施令給我們(有些家長會因為無法掌握自己的人生而自覺不自覺去控制孩子)。
當然, 並不是說孩子不需要, 或者完全不想要外界的幫助。 只是在那之前, 他們需要有更多的時間和自由來感知那股來自內心的動力。 一旦孩子感覺到能夠獨立管理自己, 那麼他就會急著去拓展自己的行動範圍(也就是很多家長期望的快快長大)。 他們會想先學會爬, 然後走路, 然後跑步, 然後騎腳踏車, 駕駛汽車。 。 。 這些都是他自己想要的, 而不是父母要求或影響他做的。
Advertisiment
一個跟隨自己內心欲望成長的小孩, 獨立、有能力且充滿愛心。 他們可以自由選擇如何走過生命中的每一段時光。 也許一個很擅長協作的孩子卻選擇了學醫, 因為他相信醫生能幫助更多的人;也許他很享受一個人的生活, 但基於照顧父母是應該做的事而願意與父母同住。 就是這種發自內心的力量, 幫助他們不只感知到自己生來就具有某些特質, 而且也能掌控這些特質, 讓它們支配人生的方向。
乖乖小編建議:其實寶貝有很多事情能夠自己去慢慢學會的, 雖然有時學會的時間長了一點, 但是寶貝在以後的工作學習上樂意更快的適應, 但是也不能太嚴苛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