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子女是父母的共同責任。 由於夫妻雙方的經歷、修養、個性、期待不同, 在子女教育中出現意見分歧完全是正常。 問題是, 對於這種分歧, 事前應該盡可能通過協商, 取得一致意見, 一時不能統一, 則求同存異, 但無論如何不能暴露在孩子面前。 有時, 夫妻中一方對另一方管教子女的方法看不慣, 這時應克制自己的感悄, 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對愛人進行指貴, 事後同愛人交換意見。
父母管教方法、口徑不一樣, 一旦被孩子察覺, 容易誘發、加強孩子的“自我保護”心理。 不少孩子善於對父母“紮苗頭”, 見父母中哪一方傾向自己,
Advertisiment
如何做到口徑一致呢?
第一, 找到撫育孩子的共同觀點。 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和要求, 從總體上說, 基本上是一致的, 主要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身體健康、品德高尚, 長大後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才。 夫妻雙方找到這個撫育孩子的共同點,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就要互相配合、互相支持。 當孩子做錯了什麼事情, 不能爸爸在一邊批評, 媽媽則不停地為孩子打掩護, 當母親指導孩子練習樂器演奏時,
Advertisiment
第二, 夫妻雙方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很關鍵。 這裡的主要問題是, 夫妻任何一方都要認識到, 對方對孩子進行管教, 並不是惡意, 而是為了孩子學好。 如爸爸星期天給明明買了一輛玩具小轎車, 當天下午就讓他踩壞了。 爸爸生氣地說:“今後再也不給你買玩具了。 ”明明很傷心。 這種情況下, 明明的母親不能保護孩子, 更不能說一些不利於他們父子關係的話。
Advertisiment
再如珊珊今年6歲了, 吃飯時總想幫助媽媽拿個碗、盤子什麼的。 一次不小心打碎了一隻盤子。 爸爸很不高興, 對孩子批評了幾句。 而母親則相反, 認為孩子願意幹活, 是好事, 打碎了盤子主要是孩子小的原因。 結果, 珊珊不但投有以打碎盤子這件事中, 得到相應的知識和教育。 反而產生了俱怕勞動的心理。
第三, 在孩子面前不衝突。 孩子在家庭中最怕的就是父母衝突。 孩子的不良行為的最初起因, 大多數來源於父母衝突。 要做到在孩子面前不衝突, 這就要求雙方遇到矛盾時都能控制住自己的感情,
Advertisiment
另外, 要使教育孩子口徑一致, 家長還要做到, 爭取老人對自己教育意見的支持, 不過多千預自己對孩子的教育。 重大問題上, 對孩子進行批評和教育, 雙方要先有個計畫, 不要“東一娜頭, 西一棒錘”地進行。 最好制定家庭教育制度, 把教育孩子常遇到的問題統一規定下來, 才能共同把孩子教育好。